甲骨文台历说字——休
会意字,从木从人,象人倚 树而息之形。说文:休,息止也。从人依木。 甲骨文台历

【甲骨文台历,休】
【字义解释】
会意字,从木从人,左边是甲骨文人的象形,右边是树木,
甲骨文休看起来象一个人倚靠着大树在休息的形态。
说文说休,指的是休息,由人依靠着树木会意。
休的本义是指人依靠着树休息。
人休息时会停止活动,因此又引申为停止、终止、结束的意思。
比如休业、休学。
在古代,丈夫把妻子赶回娘家,结束夫妻之间的关系,称休妻。
休又指休假,比如休年假,休探亲假、公休等。
比如五一劳动节是我国法定休假日,今年的五一,
赵老师会在广西桂林的阳朔举办亲子活动营,欢迎有时间的朋友们去体验。
休又有指喜悦的,欢喜的的意思。
有个成语叫休戚与共,指同欢乐同悲哀,形容关系密切,福祸共同承担。
休戚与共还有一个历史典故。

【晋悼公】
【休戚与共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晋厉公为了不让那些王族公子留在国内无所事事,
坐享其成,就把他们分别派遣到别的国家,
其中有一个叫姬周的公子,聪颖过人,稳重严谨,
从小就有入主晋国为君的雄心大志。
十来岁时被派到单国,师从单襄公,单襄公为单国的国君,擅长预言。
单襄公对姬周很是钦佩,常对身边的人赞叹姬周,
说他立如苍松,目不斜视,听不侧耳,言不高声,
出言谨慎,博文广识、谈吐不凡,具文德之才。
虽然处在异国他乡,却心系自己的国家,每每闻到晋国有喜庆,
他就喜形于色,当国家有战乱,他就忧心忡忡。
心里始终与自己的国家休戚与共,实在难能可贵,
将来一定能成大气候。果然不久,晋国大乱,
晋厉公被杀,姬周被立为国君,那年他才14岁,姬周就是历史上的晋悼公。
【休的文献引用】
下面我们来看休的文献引用与出处。
第一个: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诗·周南·汉广》
意思是南方的乔木又高又大,可是却不能让我休息。
按理来说乔木一般都树干高大,枝叶繁茂,为何不能休息?
是因为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原来是诗中的主人公有喜欢的姑娘,
不可求难遂心愿,所以面对江水,通过诗歌的方式把心中的伤感唱出来。
第二个文献: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唐·王勃《滕王阁序》
意思是每逢十日一旬的休假期,来了很多的良友。
这里的十旬休假应该同我们国家周六周日的休假日差不多。
第三个:
善万物之得时,感悟生之行休。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
这里的休是结束的意思。理解为诗人羡慕自然界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老了,一生行将结束。
第四个文献:
魏文子老休。 《史记·晋世家》
这里休指的年老了退休,在古代官员因病或年老了就辞官。
比如晚唐诗人司空徒,咸通末年考中进士后在朝中为官,
后来经历了官场中的起起伏伏以及黄巢起义等变故,
他便借身体有病辞去官职回到老家隐居不出,并建造了一座亭,
题名为“休休亭”。并写了一篇《休休亭记》。
以明心志,说:休,美也。
即休且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修,耄而聩;三宜修,
又少惰,长也率,老也迂 ,是三者皆非济时之用,则又宜休也。”
这里的休指的是辞去官职。意思是辞官是一件既安闲自得又美的事。
衡量自己为什么要辞官的原因:一者是反省和衡量自己的能力;
二者年老了人也糊涂;三者年少时懒散,长大了又轻率不慎重,
老了后也迂腐了。这三者都不是治世所需要的,所以更宜辞官了。
还自称为耐辱居士,说话言语奇特古怪,以此来免祸。
最后一个文献: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诗·豳风·破斧》
这里的休理解为吉庆、美善、福禄的意思。
是一篇赞美周公的诗歌。讲的是周武王伐纣后据天下,
封纣的儿子武庚于殷,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
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霍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
历时三年,平定了叛乱。正法武庚、管叔,流放蔡叔,
废霍叔为庶人。管、蔡、殷、霍等四国之民因而作此诗歌赞美周公。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劫后余生的人,
真是吉庆有余,福禄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