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报道操作规范浅探
新闻报道的方式和表现手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变化的。因为它必须要与媒介的特性、社会信息传播的需要、受众的阅读要求和接受能力的变化相适应。
我们正在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信息瞬息万变,信息刺激的渠道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进入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在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夹击下,平面媒体在传播技术并不占先的情况下,在哪些报道方式和表现手法上,能够扬长避短,引领风骚呢?连续报道不失为近年来为报纸采用的一种好的载体。由于连续报道所独有的互动性,往往能够吸引读者眼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连续报道出现的必然性
从传播学上界定,连续报道又称为追踪报道、滚雪球式报道,属组合式传播大类,即利用新闻信息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加以组合后再进行传播。也可称为同步性组合传播。
从信息论来解释,随着信息日益社会化和受众认识手段与能力的发展变化,人们日趋注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即从多侧面,多角度出发,把事物看成是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整体的系统。
如今的报纸读者已不再单纯地满足于接受"一锤子买卖"的动态性报道。一般动态性报道,读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很难体现出参与性和互动性。
连续报道在满足读者的参与性,体现媒体与读者的互动上,优势特出。一个公众关注的事件,其发展过程如果能在读者的有效干预下,走向一个"善"的结果,必然会给读者心灵带来"美"的愉悦。这就为连续报道的必然出现打下了基础。
连续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是集中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进行的报道。它有别于深度报道中的系列报道和组合报道。因为系列报道在组织时,主要的新闻事实已经发生,它要在主题的现实针对性、事实的新颖重大、思想的鲜明深邃上取胜。组合报道,则是对于发生的新闻事件和现象,在同一时间,用组合的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报道,以求全面和深邃。但连续报道的新闻事件正在发生,而且它的结论表面看来往往是不可预知的。连续报道的适用范围
连续报道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对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紧随事态发展进程的脉络,步步跟踪、环环相扣,作及时有序、连续不断的全程性的报道。它是对正在变动着的新闻事件客观进程的追踪,其走势、结局,均无定论,尚属未知数。
连续报道属事件性新闻,是进行式、动态式报道,注重发挥新闻信息的首因效应,时效是关键。
作为全国性和地方级的媒体,由于受众的不同,由于影响力的不同,对于选择连续报道的题材和要求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对于地市级晚报类的连续报道进行论述并进行粗略的分类。
节日、重大事件的组织策划报道
由于是地方性的媒体,经常要配合一些重大的国家和地区的事件或节日进行策划活动,以拉近地方群众与这些事件和节日的距离。这类活动的经过和结果一般是可以预见的,可以通过预先的设定调节报道的内容,推动活动的发展。其中会出现一些花絮,但是不会有太多意外和悬念。此类连续报道可以发挥短时间集中轰炸的优势,通过对人们的多次刺激,为活动推波助澜,营造热烈的氛围。
例如,2001年3月12日,北京申奥成功之后的第一个植树节,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绿色奥运的关注,温州晚报推出了同栽申奥树活动。这一连续报道是从活动推出直至3月12日实施栽树为止。其中发布的消息紧跟活动进程:征集报名者,报名者大大超出规定数量,再与园林部门商量另增加园地,还是供不应求只得限定在208棵树,最后大家在植树节同栽申奥树等。除上述篇章外,还穿插了栽树者各自心愿,选择的树木类型等报道,调控节奏,推波助澜。此外,该报还推出过配合温州市政府首次公开向全社会征集为民办实事内容的报道,重走长征路的报道,也属此列。
救助类报道
报社经常会收到一些求助电话和求助信,作为一个地方媒体,应有公共良心予以关注。但是由于新闻规律,并不是每一个求助报道都能够做成连续报道,有的可由媒体干预,与相关部门和单位联系,一次性的给予解决后再一次性地报道。但是仔细甄别,在适当地时间采写一些较有可能取得善终的连续报道还是可能的。
来温打工的17岁打工妹因患血癌眼看要客死异乡,但是她身患的急性白血病并非不可治疗,我国在这一种白血病的治疗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温州一家医院正好拥有这方面的专家,而且打工者在温州的数量达百万之巨。于是,温州晚报推出了《请你为她点亮生命的灯》的连续报道,报道打工妹命运,读者主动发起募捐,征集得到了一期治疗费用4万元,医院随之减免费用,再与上海专家联系,对其开始了一期治疗并取得成效,濒临熄灭的生命之灯获得了救命的能量。连续报道就此告一段落,但是记者并没有放弃对打工妹的关注,经过了两年多的陆续治疗,打工妹终于能够较长时间存活了。记者及时地反馈了这条消息,既是给好心人一个交代,也给了这组连续报道一个美丽的余响。
寻找类报道
通过报社寻人的,尤其是失散年深日久无法寻找,只能借助媒体的,一般都有一些曲折离奇的故事。这类报道也要选择典型的,有重大意义的。
2002年,一名80岁的老台胞请求温州晚报帮助寻找他失散了半个世纪的发妻和儿女。企盼祖国统一,这一题材意义重大,且由于时间长远,其曲折与结果都无法预见,也造成巨大的悬念,基于人们对于天伦之乐的共同向往,该题材若连续报道必将会赢得广泛关注。
首篇报道刊登了台胞的来信,发动人们帮其提供线索,又根据各个线索进行跟踪排除,并通过有关部门查找到与其妻同名同姓者继续进行筛选。最后,其妻没有找到,但是他的失散许久的"儿子"出现了,但是此人因记事起就已被人领养,虽有部分重合线索,但又缺乏肯定的证据。消息一传到台湾省,台胞马上赶回温州与其相聚。最后,两人达成共识,由于相同的感情经历,他们放弃亲子鉴定,不管是否有血缘上的关系,他们也要做成父子。该报道中,人性的美好和情感的力量无处不在,高潮迭起,出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场面。记者实时追踪,忠实地记录下点点滴滴,读者也纷纷来电来信关注此事,一个老人的心愿牵动了千家万户的心。同样,温州晚报连续报道的洛阳寻求团来温寻亲的报道,也同样广受关注。该类报道绝非重在结果,捕捉过程当中的跌宕起伏,才是重点。
典型人物的追踪
政法类报道中,新闻的开端往往在于一个英雄的产生。连续报道还可以继续关注英雄的命运,生死未卜的人们希望他战胜死神,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和残疾的,他们将怎样更好地生活?党、政府和人们将给予他们怎样的荣誉?如果英雄逝去,他的妻子儿女将如何安排?英雄是怎样造就的?凶手是否得到严惩?......只要是读者关心的,都可以是连续报道的组成部分。此类报道重在各界的系列反应,造成舆论,使人印象深刻。
还有一类人物,例如被拐卖的儿童,被拐卖的妇女等等,都可以是连续报道的主角,人们希望能够看到他们有一个拨去阴霾,重见阳光的未来。人们的关注,就是报道的重点。
问题类报道
连续报道同样适用于问题类的报道。此类报道可以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社会问题,或一个没有定论的社会现象。可以通过专家、群众、部门等等的不同反应甚至是争辩,通过媒介的力量,使之公众化,以达到解决这个社会问题,解释这一社会现象的目的。例如第1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北京青年报的《一杯咖啡要价88元—— 专家质疑机场高价连续报道》, 钱江晚报的清河坊连续报道,都是成功的例子。
连续报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虽然连续报道的特点,是事件的发展在报道伊始并未完成,但是对于连续报道将会发生的主要方向,或者说是相关的结果,必须进行预先的考虑和设计,才能够在报道过程中,有效调控。
如若没有预先的规划,而是被反馈牵着鼻子走,就会出现反馈失控,报道难得善终。
在报道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干扰的信息,怎样辨别干扰信息和有用信息,十分重要,必须胆大心细进行甄别,才能使记者与读者的互动实现相互促进。
报道过程中,主线一定要明确,不能被枝枝蔓蔓,牵扯过多精力,使得报道的深度、力度受到影响。
有预期,也要防止过于先入为主,让主观设计完全左右,会丧失报道的客观性。而且连续报道的一个重要的魅力,就是悬念,一旦发现了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信息反馈,一定不要放过,"反常合道"对于受众、事件发展的本身,都是一种精彩的信息刺激。许多连续报道的与众不同,就在于此。
奖项设置
连续报道强调了时效性,每一篇报道的主要信息大都是单一的,整体出现,又呈现出了复杂、多重、曲折的现实性,每一篇都强调了短、快、新,整合起来又能够满足受众求甚解、看过瘾的心理。连续报道作为一种报道形式,在于晚报和都市类报纸中,近年来正呈现出一种发展的趋势。
相对于消息、通讯等传统的报道方式,它又很年轻,也呈现出很多的可能性。
1997年第7届中国新闻奖的设置中,新增了系列报道一项,它包括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但是由于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当时已有专家提出另设一个连续报道项目。看第1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目录,可以发现连续报道在系列报道一栏中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所以,尤其对于晚报和地市类报纸新闻奖的设置来说,一个单独的连续报道类席位更是值得,不但能够体现中国晚协提出的"时代特征、地乡特点、晚报特色"的方针,对于连续报道的发展也将会是一个有力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