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骞被发配宁古塔,他写一篇文章想自救,可是结果令人感到意外
吴兆骞曾被发配至宁古塔,但他却不甘心,想出了一招自救,却没有任何的效果。他的自救方法究竟是什么?又为何没有起到效果?如果您想知道,下面就开始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吴兆骞,清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出生于吴江松陵镇,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少年时的吴兆骞聪明乖巧,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对文学的天赋,加上家庭教育的熏陶,小吴兆骞很快便被乡里人冠以才名,曾一度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并称“江左三凤凰”。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正值盛名的吴兆骞却突遇横祸,遭遇到了改变其一生的打击。顺治十四年科场发生一次严重的舞弊案,成为天下丑闻,顺治皇帝因此大怒,下令严查此事,而吴兆骞作为当时的考生,正好也进入怀疑之列,外加有小人因嫉妒进谗言,导致吴兆骞获罪,被勒令发配至宁古塔为奴。
宁古塔究竟是哪里?此地当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处边疆要塞,位于今黑龙江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众所周知,黑龙江地区是我国所有省份中平均气温最低的省份,其气候之寒冷,令不少南方人都望而却步。经过气象学家的介绍,明末清初时期正值小冰河时期肆虐,宁古塔地区的寒冷程度令人不敢相信。
据史料记载称,“(宁古塔)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终,日夜大风,如雷鸣电激,尘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鹅飞下,便不能复飞起。不数日即有浓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尽冻。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坚冰,虽白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袭裘,久居即重裘御寒也。至三月终,冻始解,草木尚未萌芽。”
由此可见,宁古塔一直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没有一丝丝生气。吴兆骞是江南人士,看惯了春花秋月的风雅,适应了江南水乡的温存,突然来到冰天雪地的宁古塔,必然受不了如此恶劣的环境,以至于自己大病一场,差点丢了小命。大病初愈后的吴兆骞从此暗暗发誓,并在有生之年一定要离开宁古塔,重新回到故乡,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吴兆骞的机会很快就来了,朝廷的一项法令让他看到了希望。康熙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78年,康熙皇帝为敬天法祖,特命清廷内大臣觉罗武默纳等人,前往长白山地区进行祭祀,并降下圣旨敕封长白山之神。不过有一个问题突然摆在朝廷面前,大清国内虽然才子极多,但都没有真正亲眼见过巍峨的长白山,他们笔下的长白山祭祀之文显得极为浮夸,内容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吹捧之词,空洞且不切实际。可真正见过长白山的才子却少之又少,毕竟东北地区作为满洲人的根本,向来不重视文化的输入,所以关于祭祀文的写作人选问题一时竟难住了觉罗武默纳。
不得不说,吴兆骞是幸运的,作为文人才子,他是为数不多的长白山宁古塔流人制度的亲见者,作为长白山亲见者,他又是为数不多的才子。毫无疑问,吴兆骞终于入选书写《长白山赋》之人。吴兆骞的笔似乎具有灵性,仅仅一夜的工夫,他便洋洋洒洒写下《长白山赋》数千言,其词藻瑰丽至极,将关外长白山描绘成可比肩泰山的神山。
吴兆骞的文笔究竟有多妙?我们节选其中一段话:“女真尊其为圣,满人敬之为神。金弓清剑,横扫中原,岂非长白神力之助乎?大金世宗登基,册文立庙封王;神女品味朱果,爱新觉罗列张,故有三帝北祭,高坛礼拜宗堂。邦国更迭,民族兴亡,神山不动其容,静观世间过往。”由此可见,吴兆骞在话语中极尽所能夸赞清朝,并将长白山的地位摆至众山之首,其吹嘘夸耀之举能甚至有些谄媚。吴兆骞对于自己的文章十分满意,因为此文需要献给皇帝亲自阅览,一旦皇帝被自己的才气打动,而他回到江南的希望便大大增加了。可吴兆骞始终只是一介书生,他哪里懂得政治的深层含义,又如何会知晓君王心中之事。康熙皇帝虽被吴兆骞的才气打动,但却丝毫没有提出赦免之事,很明显,吴兆骞的自救行动落空了。
不得不说,吴兆骞始终是书生意气,自认为一篇词句华美的文章便可以获得圣上的青睐,其想法实在是太过于幼稚。幸亏后来其好友顾贞观鼎力营救,并有纳兰性德,徐乾学等人在朝中斡旋,花费黄金数千两,终于才令其离开宁古塔,重新回到了江南,结束了苦难的命运。
参考资料:《宁古塔往事》 赵立松著 黑龙江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