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都在培养“拆解问题”的能力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说过:“旧的答案分崩离析,新的答案还没有着落。”可以断言,这是一个不能墨守成规的时代,我们时刻需要创造性地高效解决新出问题。
过去的一年弥漫着一种情绪,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都要独自面对工作、学习方方面面,意料之中的和始料不及的麻烦接踵而至,生活给我们出了一道长长的难题。
你是跪了认怂,还是成功逆袭?这既取决于勇气,更需要有解决问题的“顶级装备”。
我们需要掌握“拆解思维”和“底线思维”的关键,将最糟糕、最难解的问题“拆而解之”,重构为具体的可执行的步骤,通过降维思考将困局归零,通过高维认知拓展新境,重新定义困境和难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破题”的关键在于会“拆解”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太难了!”的确,我们总要时刻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可是,你真的能HOLD住吗?其实,解决的关键在于“拆解问题”,即通过优化思路,把问题化难为易,拆解并重构成具体步骤,然后逐一突破。
盘点今天为止的自己,是时候该升级你的“破题”工具箱,升维你的“拆解思维·底线思维·工具思维”了。
何谓拆解思维?简言之,就是“拆而解之”,用降维思考和化约主义把难题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步骤,是一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题方法,更是一种剥茧抽丝、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打法。
生活中,会解决问题的人和不会解决问题的人之根本差距在于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
不会解决问题的口头禅:有没有人知道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有没有解决类似问题的成功案例?一味地将“难题”理解为“疑问”,有时就会本末倒置,甚至南辕北辙。
精通解决问题的人会事先弄清楚眼前问题的真伪及所属的层级。
也就是说,他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他们关注的是:到底什么才是问题?那一点真的是问题所在吗?
遇到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锁定问题改善点,就是将问题特定化,将应该改善的要点固定化,避免问题扩大化而导致局面失控。
为了确保改进过程中不偏离既定方向,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清晰地列出应改进的具体要点,精准锁定问题改善节点。为此,我们需掌握拆解思维的“三定律”。
第一,将问题归类,判断其所属层面。
把它看作一个“问题体”,从各个视角将它的“长、宽、高”都逐一丈量,辨析问题的性质和层级。
第二,用“降维思考”“升维优化”直入问题。
先把问题解构,用降维思考拆解到能够处理的最小单位,再通过“针线思维”将碎片化灵感串联,进行优化重组,最后用“锤子思维”进一步审视和推敲,“实锤”疏忽问题,“敲定”最优方案。
第三,完善方案进阶。
用“螺丝刀思维”拧紧大脑的发条,养成拆解问题的习惯。
打造专属顶级解题工具箱
1.思绪杂糅乱方寸,剪刀思维来助阵
剪刀思维特点:分割杂糅问题
关键词:分析
分析问题的第一步便是将问题拆分。其要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整理;二是对细节进行分解。
我们生存的世界可以一分为二——一个是“形式”的世界,另一个是“功能”的世界。整理是在日常的“形式的世界”中进行的。因为这个环节在分析之前,所以即便存在固有观念也不会对解决问题产生太大影响。
概括而言,我们先要明确问题涉及的全部对象,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范围,接着要将对象分门别类,再把它们逐一细化,为分析工作做好准备。
用剪刀思维将问题拆分到能够处理的最小单位。虽然每个人需要处理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但拆分问题的细致程度却十分相似——要尽量将问题彻底地拆分到常人能够理解的最小单位。
如与同一种蔬菜相关的工作,农民只需细化到以“棵”为单位,厨师细化到以“克”为单位,而营养师则需要细化到以“微克”为单位。
所以,在处理较复杂问题时,我们必须要拆分出很多“零件”,尽管拆分工作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后续工作会事半功倍。
2.“散装”创意漏洞多,“针线思维”来补位
针线思维特点:链接碎片化问题
关键词:创构
解题的最初阶段,大脑难以快速形成最优方案和创意,思绪漫天飞舞在所难免。此时,我们要做的是像裁缝一样穿针引线,将碎片化的想法串联重组,有机整合后孕育出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灵感是一门科学。极其渺小、细微的,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而且是在脑海中瞬间迸发出来、一闪而过的——这些就是所谓的灵感。
灵感又称“灵感思维”,是指在文艺、科技等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
灵感可以理解为“远隔知觉”(不借助感觉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联通)或在无意识中突然兴起。
虽然灵光一现只是一瞬间的事,但要是能够有意识地捕捉到那一瞬间所闪现出来的灵感,那么思维的光芒就会不断涌现,最终灵感就会变成激动人心的创意。
曾经有人想用这种理论进行构思或发展创意性思维,以这种可操作性的方式决定“在什么时间,提出什么样的想法”。
人们收集以往的成功案例,总结自己知晓的信息和经验,通过整理和清除无用的信息,把剩下的信息变成必然的方案——这就是用操作性方式进行创新的过程。
可遗憾的是,实践证明,具有独创性的想法是不会通过操作性的方式涌现出来的。
什么是创造性活动?每个人的做法是相对自由的,根据不一样的活动内容,以及不同的操作,会得到不同的成果。
这便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活动不是指向平均值、中间值的收敛性活动,而是指向边缘和边界的,具有发散性特点的活动。
3.方案谁更优,“锤子思维”来定音
锤子思维特点:“实锤”疏忽问题
关键词:锤炼
经构思得到的解决方案必然以适宜的形式回到实践中去,经过再次耐心的审视和推敲,才能最终得以确定。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锤炼”。
日语中有一个词可以准确表达锤炼的意思——“洗练”。
“洗练”一词中的“洗”字意味着找出潜藏于事物或问题表面下的多余之处并将其根除。“练”则意味着千锤百炼,只有不厌其烦地集中精力、刻意练习,才能选择出最优解决方案。
我们要锤炼构想与创意、不断打磨创意的雏形,从而最终得到创意的内核。
构思好方案必然要经实践检验,这一过程需耐心的审视和推敲,我们需要借助锤子思维来锤炼出最优方案。
据说荞麦面团要经过365次揉搓才能呈现出最佳味道,有一家荞麦面馆竟然真的规定将荞麦面团揉搓365次,远远超过通常的30-40次。制作荞麦面尚且如此,对于“新鲜出炉”的构想和创意也应当如此锤炼。
只有扎扎实实地对构想和创意进行反复锤炼,才能使其具有十足的“韧劲”,得到较为完美的解决方案。
还有一个词可以解释锤炼——打磨。打磨就是练就“刚性”思维。
“百炼成钢”说的是铁经过反复锤炼才能成为强韧的钢,比喻人唯有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锻炼才能变得坚强和刚毅。
铁要经过不断的锤炼才能将有害气体与不纯物质去除,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过程,才能炼成强韧的钢。
构想和创意也是如此,必须经过反复打磨和推敲,才能删除其中的有害成分和不利因素。
最终,我们将获得像钢一样有韧性的思维,并将初步构想打磨成高效的解决方案。
与众不同的思维体验
掌握了拆解思维的核心,拥有了专属的“解题工具箱”之后,我们还需要来点与众不同的思维体验。
1.让你的思维“绕远路”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许多新鲜事物,这些事物会给你很多思想刺激。对此,我们并不一定要采取惯常措施解决问题,另辟蹊径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些与众不同的措施也称为思维“绕远路”。如去公司上班时不要总是走同一条路,要敢于换一条路,或许中途会有耽搁,但也可能遇到新鲜事物,产生与以往不同的体验。
我们要积极地接受新鲜事物的刺激,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大胆探索。
2.倾泻你的灵感记忆
当思考具有操作性时,灵感是不会出现的。因此,我们应该尽快让思考摆脱操作性,使其变得富有创造性。
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将操作性思考转变为创造性思考。
具体而言,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脑海中出现过的点子都提取出来。这时,如果继续保持思考的状态,大脑便会重启,开始新一轮的整理。
一旦大脑完成了提取点子的工作,它就将进入妄想的阶段。如果你始终坚持进行类似的思维训练,你就能开启创造性的思考模式。
当你乐于不断获取新的点子,不断提出新的想法时,灵感就会来“敲门”。
因此,不要轻言放弃,切勿错失与灵感亲密接触的机会。
3.复制生活中的“小拆解”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会“解题”的妈妈,她跟我说了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
那天上小学三年级的大壮回家心事重重,因为他语文考了78分。大壮觉得自己没考好原因是粗心和写字太慢了。妈妈和大壮一起分析试卷,发现真正的原因是知识掌握不牢固,再进一步分析,发现知识掌握不好的原因在于近期沉迷于游戏卡片,占用了太多精力。
经过这样的拆解过程之后,找到了症结所在,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制订学习计划,写作业的时候用计时器,约定游戏卡片不能进入书房。之后半个学期过去,大壮按照学习计划执行,小测月测基本保持在A以上。
通过这样的“一剪一裁”,这位“巧手妈妈”既解决了大壮学习难题,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壮养成了拆解思维和化难为易的意识。
时刻需要自我盘点
《道德经》中记载:“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确如此,先贤的智慧流传至今仍然适用,这种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思维在当代人解决现实问题中也仍然可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解决问题是我们永恒的课题,学会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人生本就是一场历练,而生活就像一团麻,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面对难题和难事,我们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给自己设定一张“难题清单”,灵活运用拆解思维去尝试解决。
愿我们都能见招拆招、一路打怪、步步升级,化被动为主动,在属于自己的“难题清单”上,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投入到对未来的挑战中去。
只要我们掌握了将问题化解、困局归零的思维和技巧,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2021,属于你的那份“难题清单”上又将添加怎样的新任务和目标,留下怎样的勾挑,答案取决于每一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