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故园
去故园
漏风的大门上
锁子早就锈了
黄泥砌砖头的门楣
快要倾圮了
门前老柳
只剩一个黑黑的桩子
挪开那个沉重的盖子
水泥窖里还有集水
照见了我的影子
饮驴的石槽子还在
再也听不到驴蹄声了
铡草的铡墩还立在庄窠墙下
一摸,早已在雨水中朽了
却还保持着原来的形状
门前荒草萋萋
通向杏树园的路荒草萋萋
杏树园里荒草萋萋
架子车也还立在杏树园的矮墙上
一摸,也朽了
如同一具遗骸
二百斤扁豆换来的那辆自行车
还沉睡在草窑里
只十分钟
我用手机照了几张相
就转身走了
身后,定是故园在瞅着我
我却再也不敢回头
乡村照片
我又一次回到老家的时候,天气转暖了。荒凉了半年的老家又焕发了生机。
我在老屋里刚喝了一口茶,吃了一口干馍,就听见庄窠外的鸟雀鸣叫。我就知道我该出去看看了。
谷雨时节,杏树园里的杏花一派烂熳。草窑前的那棵接杏树,花朵比去年更繁了,整个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粉球。洋芋窖边的那棵老毛杏,苍老的枝头上布满了嫩红的花苞。两棵树的花枝映衬在蓝天里,正是绝妙的一景。
出了杏树园,我又向庄窠西边的另一片林子走去。这是一片荒园,新草从旧草里冒出来了,去年的落叶还未曾被母亲填进炕洞里,踩上去软绵绵的。我疑心会从哪儿蹿出来一条蛇,就不敢再往林子深处走了。就在我驻足的当儿,野白杨树上吊着的毛茸茸的东西忽然吸引了我。
这里是野白杨们的世界。从我记事起,这片荒园里就生长着野白杨。它们看上去一棵离一棵两三米的距离,实际上它们的根在地下连成一片。于是,这里就有了一个野白杨的家族。那些毛茸茸的东西,就是野白杨的花穗。
野白杨们长得很高了,有的粗,有的细,滑溜溜的的枝干,爬上去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小时候我几乎爬遍了所有的树,却从来没爬上那棵最大的白杨树。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在白杨树那青青的皮上用小刀刻上自己的名字,以便长大后决定这棵树的归宿。但后来再也找不到我那名字了,或许那名字成了树的伤疤,痊愈之后就逐渐消失了。当然,这片林子早已不属于我了。许多年过去了,我已变成了一个软弱无力、脑满肠肥的家伙。不要说上树,就连砍一棵树也不可能了。况且,砍了这些树,我能做什么呢? “咔嚓”一声,那些在风中摇摆的虫子样毛茸茸的东西就留在了我的手机相册里。
走过这片林子,就见一棵十分高大的老柳树兀立在目光的尽头。这是村里最大的一棵树了。七八岁的时候,我曾和几个伙伴来到这棵树下,几个人互相拉着手,还合抱不住这棵树。这是一棵红心柳,不同于老家常见的那些麻柳。从我记事起,它就一幅鹤立鸡群的样子,俯视着其他的树。
记得村里原先有这么大的两棵柳树。一棵是三叔家的,长在一个大涝坝跟前。后来,那个涝坝干涸了,被填埋了,老柳也不见了。一村里最大的树,就数眼前这棵了。
其实,我沿着村道一路走来,早就看见这棵树了;沿着村道离去,还是这棵树远远地向我招手告别。所以,一提起老家的样子,我就先想到有这么一棵无与伦比的大树。
大树太大,只好在距它很远的地方拍摄。我远远地拍了它,再也没到它跟前去。我怕的是,一旦我看见这棵树老态龙钟、枯枝败叶的真相,就没有留在记忆中的神性了!
转过了白杨林,我就往回走了。这时,我才看见了老屋后面紧靠庄墙的那棵老榆树。
老榆树灰色的枝条上布满了暗红色的芽,仿佛一夜春风后,就会爆出一串串榆钱。由于各种原因,比它大得多的榆树相继消失了。现在,它成了一个老者,村里大多数榆树都是它的子孙。
我又按下了快门。但此时的老榆树已不是彼时的老榆树了。树上那个硕大的喜鹊窝早已不知去向;夕阳下,麻雀们在老榆树上聚会的情景,再也见不到了。我只能留下它苍老的背影。
我又一次审视着家门。别人家的大门大多早已换成铁门了,而且多数已是水泥砖墙。而我的父母,再也无力修建一个体面的大门了。砖是用麦衣泥浆砌起来的,门板是父亲在铁路上要来的枕木做的,门缝子快有筷子粗细了,有的地方已补了几次。整个大门一幅饱经沧桑的模样,仿佛父亲的脸色。这时候,一丝酸楚涌上我的心头,我差点掉下泪来。
远了,老家。当我在城里心烦意乱时,我就翻看手机里的相册。这时候,老家又出现在我的眼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