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词中看端午节的民俗活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每逢这一节日,民间有不少民俗活动,这些传统活动在古诗词中可见一斑。现简述如下:

一、赛龙舟。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一一张建封[唐]《竞渡歌》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一一边贡[明]《午日观竞渡》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龙神等。上面的第一首诗,生动地描述了赛龙舟景况。船桨划水,鼓声震天,目标即将接近,旗杆上挂着的锦标五彩缤纷……场面激烈,夺人眼球。第二首诗写端午节这天,在岸上围观赛龙舟,栩栩如生。赛龙舟活动可追溯至战国时代,从诗中看出,在唐代就已有如此壮观的比赛,而这习俗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二、端午食粽。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一一李隆基[唐]《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这是写盛唐时期,京城长安流行一种名为“九子粽”的美食,唐玄宗李隆基品尝后给予赞誉。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一一元稹[唐]《表夏十首》

灵均为屈原之字。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彩缕指缠粽子的五色丝线。碧筠指包粽子的竹叶。这首诗记录了包粽子纪念屈原的情景。

三、悬艾叶菖蒲。

戏缠朱彩索,争带赤灵符。

踏草仍悬艾,包菰更结芦。

都还痴子弟,半出骏僮奴,

老病无他好,惟餐玉术蒲。

一一曾丰[宋]《端午家集二首》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女,庆端阳?

一一舒頔[元]《小重山?端午》

艾草是菊科、蒿属植物,其香气有驱蚊效果,其药理成分有抑制、杀伤病毒和细菌的作用。菖蒲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上面的诗句记载了每至端午之际,老百姓把艾叶和菖蒲插于门上或悬于中堂,用来防蚊虫,辟邪祛病。

四、佩香囊。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一一宋文通[宋]《端阳采撷》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是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内装中草药制作的香料或蚌粉、雄黄粉等,人佩戴后,香气扑鼻,可提高身体抵抗力,杀菌防病。上面的诗句描出佩戴香囊的情景。

五、喝雄黄酒。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一一李静山[清]节令门  端阳

雄黄是一种中药药材,被用做解毒剂、杀虫剂。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虽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喝雄黄酒对人体有害,但古代的这种习俗满含着人们平安过日子的愿望。

六、系五彩绳。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一一苏轼[宋]《浣溪沙?端午》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一一张榘[宋]《念奴娇》

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不仅给孩子系,还在门上悬挂,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词中写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手臂上,形象逼真。

总之,端午节作为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习俗活动很多。除上面谈到的外,还有祭龙、采草药、放纸龙、放纸鸢、打午时水、洗草药水、吃龙舟饭等。文学是社会生活的镜子,读古典诗词,可以从中了解更多节日民俗,增强对端午节的认识。

孙福奎,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12月出生,原籍山东莱州市,现住黑龙江双鸭山市。1967年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黑龙江双鸭山市中学任教,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前为中学副校长。爱好文学写作,发表楹联、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类作品逾千篇。中国楹联学会、黑龙江楹联家协会会员,中华国粹网版主,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有作品入选《中国对联作品集》、《对联中国》、《黑龙江当代楹联作品四集》等书籍。参加全国诗联大赛,获奖60余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