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堤源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麦杆扇编
菩堤源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麦杆扇编
菩堤源村行政村由原来的菩堤源村、祝宅行政村和樟山行政村组成。
菩提源自然村,离村1公里处有所古寺,名菩提寺,村又栽溪源旁,故名菩提源。村以赵姓为主。
菩提寺自然村,村以菩提寺所在地得名。
外对抗自然村,村内世居叶姓。
里对抗自然村,村内世居叶姓。
祝宅自然村,村以始居祝姓得名。
上后山自然村,村以山得名。村中世居。村中世居唐姓。
陈山自然村,村以山得名。村中世居叶姓。
前叶山自然村,村以山得名。村中世居王姓。
外凹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北300米。村以山凹得名。村中以张、郑两姓为主。
里凹自然村,村在山凹沟地里,故名里凹。
龙王殿自然村,村以龙王殿得名。村中世居王姓。
应山岗自然村,村原名岩羲,以岩石得名。
张山自然村,村以张山得名。
施姑塘自然村,村中世居郑姓。村以山塘得名。
在菩提源村,先有菩提寺,后有菩提源村,一直以来是如此说的。祠堂建筑工艺别具一格,特别是刻花技术,材料精湛庞大。古建筑民居集中,坐落于祠堂四周,保护也还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7处。
查得马涧镇菩堤源村宗谱,该宗谱名为《广平程氏宗谱》,主修:清代程致远,宗族堂名:积庆堂。版本为清光绪甲辰年(1904年)积庆堂木活字本。本谱始修于宋淳熙八年(1181),此为第七次修,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世,排行字为增。共四卷,计四册,为线装本。卷一:解、引、新安统宗谱序、凡例、家训、格言等;卷二:谱辨、外纪系图;卷三:行传;卷四:行传、忠壮公庙图、墓图等。
始祖程千户,字千一,南宋时由安徽歙县仁爱乡迁居潜阳上清。
始迁祖程庆,字子卿,行宗四,清康熙庚午年(1690年)由休宁汉口迁金华下街,复迁兰溪。
排行字母:谷千伯仕仲永冲光高祖辉宗万启世芳治本勳增锡源荣炳在钧
珍贵史料:宋淳熙八年辛丑年朱熹《谱序》。
又查得马涧镇菩堤源村宗谱,该宗谱名为《南阳赵氏宗谱》,版本为民国戊辰年(1928年)著存堂续修木活字本。排行字为绮。存十二卷,计十二册,为线装本。存十二卷,卷十四至卷十七:行传(缙字行);卷十八至二十:行传(绣字行);卷二十一至二十二:行传(纹字行);卷二十三:行传(统字行);卷二十五至二十六:行传(纪、丝、纶、纬、绮字行)。
排行字母:维絙缙绣纹统纪丝纶纬绮。
非物质文化遗产麦杆扇编:
历史沿革:我国扇子起源于夏代,隋唐以后,上层社会开始流行于执扇,明代以后,广泛传入民间,它集实用性和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菩提源村气候适宜种植麦子,因此,智慧的群众就把光洁晶莹的麦杆融入自己的灵秀和创意,纺织出一幅寓意吉祥的扇面图案,有花鸟、山水、动物等,编扇子也成为了姑娘的必修课,成为了民间艺术的一大瑰宝。
制作主要流程:麦杆浸泡,清洗,晒干-把晒干的麦杆与干燥的棕筋作为材料,开始编织,主要的手法是压和挑,再是安装扇柄,最后是对扇心进行刺绣。
主要材料:火麦杆,棕筋,毛竹。《横溪文化志》载:我乡编织历史悠久,有草编麦杆编。
菩提源村建筑以传统建筑为主,近十年来,经过局部建设和调整已初具规模。因经济户与户不平衡,建筑多以各自建设为主,村中传统古建筑较为集中。因观念和经济问题,保护程度不够理想。有待上级予以支持古建筑文化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