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综合征从解剖到治疗,一网打尽
椎动脉的解剖结构
自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分为4段:第一段为近段或称椎前段,为起始于锁骨下动脉至第6颈椎横突孔的部分,第7颈椎横突,第7、8颈椎脊神经的前支,颈下交感神经干和交感神经节在其后方;第二段为横突段,为第6颈椎横突孔上升至第2颈椎横突孔的部分,钩椎关节紧邻该段动脉内侧,关节突关节在其后外侧,椎动脉周围有交感神经伴行;第三段为寰椎部分的椎动脉,于第2颈椎横突孔下口至枕骨大孔处,该段动脉走行较为迂曲,动脉壁上分布的 pach 小体可以通过感应椎动脉血压反射性调节血管管径,以保证颈部血管内的血流量;第四段即颅内段,从硬脑膜孔穿出至基底动脉起始端,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
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在肺尖前,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向后向上,至进入C6颈椎横突孔之前的部分。其前方有椎静脉、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左侧前方还有胸导管;后方为C7横突、C7和C8脊神经的前支及交感神经干和颈下交感神经节。
自寰椎横突孔穿出部至进入颅内的部分(枕下三角部分)。当该段血管绕经寰椎侧块至椎动脉沟即向前,于寰枕后膜外缘进入椎管,上升经枕大孔入颅。
(1)脊髓前、后动脉:发自椎动脉,分布于脊髓。
(2)小脑下后动脉:发自椎动脉,分布于小脑后下部及延髓背外侧部。
(3)小脑下前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下前部。
(4)小脑上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上部。
(5)脑桥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脑桥。
(6)迷路动脉:发自基底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入内耳门,分布于内耳。
(7)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向背侧,其皮质支主要分布于颞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以及两叶上外侧面的边缘部。中央支亦起自根部,供应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及下丘脑等。
发病机制
椎-基底动脉缺血是颈性眩晕的常见病因,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与椎动脉痉挛有关,而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导致血管痉挛是主要因素。椎神经与椎动脉相伴穿行于横突孔内,并不断发出各级分支分布至椎动脉外周形成网状神经纤维,其在第3颈椎-第5颈椎分布最为密集。同时来自颈中交感神经干的神经纤维也支配该段椎动脉,因此可以得出椎动脉接受椎神经与交感神经双源支配的结论。
由于此段椎动脉有致密的交感神经分布于表面,当压迫、炎症等刺激出现时,交感神经便极为敏感,极易使附着于椎动脉表面的神经进一步受到刺激,促使椎动脉痉挛的发生。当某一节段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颈椎失稳、颈椎管狭窄等)时,其相邻椎动脉周围的神经丛即会受到压迫、刺激,引发颈交感神经兴奋,促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多,造成椎动脉及颈部动脉系统血管的痉挛,引起该段动脉供血不足。故颈源性眩晕的发生,与椎动脉受压及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导致椎动脉痉挛密切相关。
检查、诊断
①眩晕:为最突出的症状,可为旋转感、摇摆感、不稳感、浮动感、失定位感、昏沉感等,多于回头转颈、起床卧床、伸屈颈部等头颈体位改变时发生,有瞬现瞬逝、持续数秒,也有长达整天甚至数天,但多数持续时间较短,发作频率可1天数次至1年数次不等,轻重程度悬殊。
②头颈部症状:头痛、颈痛,以偏头痛、后头痛或项枕部痛、颈后痛为主,头面颈部感觉异常、颈硬感。
③交感神经亢进症状:恶心、呕吐、胸闷、心慌、出汗异常、失眠、多梦等。
④五官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鼻塞、咽痛、咽喉异物感、声音改变、视物模糊。
⑤脑缺血症状:记忆减退、共济失调、晕厥、猝倒。
颈活动受限、颈肌紧张;压痛,多在棘突或风池穴附近;棘突偏歪征;旋(转)颈试验阳性、Romberg氏征阳性。
①X线正侧位、张口位及动力位摄片:常可发现颈部的阳性影像征象,如椎间盘变性、骨质增生、生理弯曲度改变、椎体不稳、寰枢关节结构紊乱等。
②CT、MRI及MRA:可显示颈椎管断面大小、形态及横突孔有无异常,MRI可观察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病变,MRA可显示椎动脉病变部位及其弯曲、扭转、狭窄、畸形等。
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判断椎动脉供血情况。④颈部B超:可显示双侧椎动脉情况。
⑤前庭功能检查及听力检查。
⑥平衡功能检查。
治疗方法
①颈椎活动度练习:端坐位。头颈做前屈、后仰、左右旋转、左右侧倾运动。要求动作平稳缓慢,充分用力,幅度尽量达到极限,运动到极限时保持2~3秒再做下一个动作。每个动作重复8~10次。
②颈肩肌强化练习:a.端坐位,双手用掌面分别置枕后、额前,分别抵抗颈后伸、前屈,持续对抗4~5秒,重复8~10次。b.端坐位,双手掌合置于头两侧颞部,抵抗颈两侧旋转、倾斜,持续对抗4~5秒,重复8~10次。c.端坐位,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做耸肩动作,先左肩,再右肩,再两肩同时做,然后两肩同时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动作,再做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动作。
急性发作期或症状较严重者,可选用前庭抑制剂、镇静剂及改善脑供血、调节脑细胞代谢、抗凝、降血黏度、调节自主神经等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也常选用。
抗眩晕:①西比灵5~10mg,1次/日。②敏使朗6mg,3次/日,或12mg,2次/日。③眩晕停25~50mg,3次/日。④安定(10mg)或非那根(25~50mg)。
止呕吐:①吗丁啉10mg,3次/日。②胃复安10mg,2~3次/日。
扩张血管及改善供血:①地巴唑10mg,3次/日。②复方血栓通胶囊2片,3次/日。③都可喜1片,2次/日。
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族、弥可保、泛敏补、神经妥乐平、恩再适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颈部疼痛时用:①芬必得0.3g,2次/日。②扶他林25mg,3次/日,或缓释片75mg,1次/日。③莫比可7.5mg,1次/日。④非甾体类抗炎外用剂型的应用,如扶他林乳胶、法斯通凝胶等。
注:点击关注下图公众号视频免费学习
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易经,中医基础理论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经络穴位学……解剖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