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医文化的源头——从中西医文化的殊同谈开去
中医是科学,是自然科学;科学是不分国界的。
中医从宏观角度来把控,西医从微观角度来研究;目的都是在追求真正的救人之道,为什么现在分歧越来越大了呢?
其实,中医界、西医界都有高人;真正研究到一定境界,一定是殊途同归,是相通的。可惜,现在能真正静下心来从事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人少了;而且不管中医、西医,都有“保守”二字!
打个比方,西医有人在背后制作游戏系统;制作出来后,拿出来让一般的医生去打游戏。一般医生只是会打游戏;真正这个游戏是怎么来的?他不清楚,说:书上就是这么写的。而且,现在各种条条框框各种潜规则各种鱼龙混杂,搞得人眼花缭乱,很难有精力去研究这其中的“为什么?”也就是仅仅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加上医患关系紧张;现在医生往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把自己的满腔激情都给抹杀了。医生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每一位医者都知道,也都想有一番成就;可往往力不从心,或者昏昏噩噩无所用心。西医界无疑也有高手;只是不为人知或不愿为人知罢了。
再说中医,其实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中医文化自古就有“保守”二字;写在书上的有20%的真东西就不错了。经常有人问李老师:学中医先看什么书?李老师会说:我不想误导你;如果想误导你,随便给你指点一下,让你一辈子也钻不出来!现在书店里的书那么多,你一辈子不吃不喝能看过来一遍吗?其实,你学的知识够多了,够用了,就是缺乏总结。感谢恩师!
书不是不能看,但一定不能死学;一定要跳出来,把握作者的思想精髓就够了。很多人看了两本中医书,觉得自己很厉害;一到临床应用就傻眼了——怎么和书上写的不一样呢?
史书载: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淄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70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
所以,古今都一样;你看淳于意那么医术高明的医生,不也是走了很多弯路吗?
不管从哪里入手,只要你孜孜以求,只要你坚持不懈,都能殊途同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方求证;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你肯努力,苍天不会负你。
走自己的路,把治病救人当成终身的目标;放下小我,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本身就可以很受益了。
现在我们来学习,只要愿意钻研,比古人有优势多了。
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跟着李老师学习,他从来不限定我看什么书。研究所来了病人,经过诊治获得了健康,我就开始着手分析:这个病是怎么回事?西医怎么讲?怎么得的病?中医怎么讲?医理是什么?李老师用了什么方法?这个方法为什么管用?其中的方药都各有什么作用?为了解开这一个个的问号,我慢慢分析,跟着感觉走,学习实践到现在,居然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一段时间,我对微生物特别入迷,这方面的书籍翻了好几本;一段时间,我又对神经系统特别入迷,把解剖书上的东西,还有巴甫洛夫神经学说好好研究了一番。《黄帝内经》我曾几次拿起来又放下。为什么?我不愿死记硬背。不理解的东西即使你背了也没用;而且不理解我就不认同,又去怎么学习呢?
阴阳五行是中医的总纲,可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五行相生相克究竟是怎么来的?研究来研究去,我找到了中医文化的源头——《易经》。这一下入迷了;翻来覆去研究它,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
我和武汉的吴思几乎是同步地研究《易经》;他跟随李老师学习也差不多10年了,比我晚了大概半年。我们不定期地交流学习心得;《易经》给我们共同打开了一扇学习中医的大门。可是,《易经》里讲的也是一个大的世界,什么都有,奥妙无穷;各人的阅历、理解又参差不齐,这就需要自己独立去研究,去琢磨,去冥想。
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我慢慢明白:《易经》才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不学《易经》去研究《黄帝内经》,那根本就是一知半解,不可能弄明白。而且《易经》的诞生距现在已经几千年了,其涉及的天干地支,也是里面的基础内容;对于当代人学习,似乎有一定难度。
究竟什么是天干,什么是地支?为什么相配成60甲子?顺着思路,我又了解了古代的天文历法;了解了太阳、月亮和五星的运动规律。
28星宿在天上的运行状况,刚开始感觉没法研究;城市里天上星星看不见几颗。可是现代科技发达呀;下载个星空软件,白天、晚上的星星全在掌控中了!而且,我慢慢琢磨出来:原来28星宿就是用来描述月亮行走路线的;地球上的一天,月亮行走一个星宿;并且现在星宿的运动规律和书上讲的差了一个半!比如现在观察星空,太阳在摩羯座,可是书上讲的是在水瓶座,这都不一样了;我也因此很怀疑现在的甲子纪年对于天干地支的准确性。
当然,自己不能忘记中医学习的使命;否则也容易走偏。《易经》中关于六爻占卜算卦的部分我并不认同,只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内容。
《易经》论述与当今科学研究变化中也有不变的部分。比如:24节气不变;五运六气不变;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变……作为学者,还要继续研究下去,也许就会拨开乌云见晴天了。
学习《易经》,学习中医,讲究一个悟性。我的理解:悟性不是靠打坐而来、靠禅修而来。心若静了,打扫卫生也可以参悟易理,做饭也不耽误,效果一样;心若不静,则打坐更适得其反。而且,悟性要靠积德而来;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随着施救人数的增多,随着德行的提高,修为的提升,悟性就会慢慢打开。这个过程,越着急越适得其反。非常感谢李老师给我提供救人的机会,能使自己的悟性和修为德行得以很好地提升!
任珂 写于2020年2月7日
利益驱动,真正中医是廉,便,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