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太极总是僵硬散软​?

刚柔相济是太极拳运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著名太极拳家陈鑫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用功以来,千锤百练,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观之,有似于柔,故以柔名之尔,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其功也多,故其成难。”

在这里,陈鑫指出了世人认为太极拳是柔术的偏见,明确提出:“太极拳不可偏执于刚,也不可偏执于柔,而应是刚柔相济,才符合太极拳名的真义,才是名符其实的太极拳。刚、柔是太极拳阴阳范畴中的一对矛盾,在练习和应用之时,应该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纯刚无柔,或纯柔无刚,即是只有阳或只有阴,均不能称之为太极拳。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包括多个方面的含义,其中最重要的有:太极拳功成之时呈现的“状态”,应用时的“特点”以及太极拳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所遵循的“规律”。

“刚柔相济”是太极拳功成之时呈现的最理想状态。

主要表现在:意识上形成不偏不倚,身体姿势时时处在刚与柔交界的中正状态(亦可称临界状态)。正如陈鑫所描述的:“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及神自然得中之谓也。”意识上只有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状态,才能够做到欲刚能刚,欲柔能柔,刚柔随心所欲。又如先严罗基宏先生所说:“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意在人先。隐为柔,现为刚,隐现莫测,擒纵在我。”

“富有弹性和韧性”是太极拳内劲的基本特点。

甚至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术,就是运用这种富有弹性、韧性的内劲来克敌致胜的技术。众所周知,对纯阳纯刚的坚石或纯阴纯柔的棉花来讲,不论采取任何训练手段,都不可能产生出理想的弹性力。只有刚柔相济的弹性体,如:弓、弹簧、注满气的轮胎、皮球等,才能产生弹性力。

太极拳的练习,首先就是要除去僵硬之力,千锤百炼,将自己的身体锻炼成一个刚柔相济、高度协调的弹性体,从而产生强大而富有弹性韧性的内劲。在实际应用中,不管是外力作用于这一弹性体,还是以这一弹性体主动作用于外力,它通过弹性变形,能吸能蓄,有效地缓冲外力,并将外力转化为弹性势能,最后反作用于对方身上,起到借力打人之妙用。

这种刚柔相济的弹性状态,为达到技击应用中“不丢不顶”的要求,创造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如果说将自己锻炼成刚柔相济的弹性体,是太极拳功成之时所呈现的基本状态,那么将此弹性体的质量分布,调整成外柔内刚,棉里裹铁,棉里藏针,则是刚柔相济的高级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位于中心的丹田保持最强最大的质量,质量的强度系数,由内及外逐级递减,使内外逐级递减,使内外环节产生质量差。当运用相对柔软的外层去接受外力时,使对方感觉是作用在一个柔性体上,起到十分有效的缓冲化解作用,如外力继续加大,弹性体由外及内作弹性变形,积蓄的弹性势能以叠加的趋势增长。

反过来。外力受到这一弹性体的逐级缓冲转换,作用力及作用速度均逐级递减,无法对我的质量中心产生破坏和威胁,形成彼消己长的形势,达到我顺人背的制人目的。此外,当外力受到有效的缓冲和转化的同时,自己的内劲得到有效的加强,因而所产生的内外质量和压力的反差,保证了发 劲是由内及外的定向性。

太极拳技击应用时刚柔相济的技巧和特点,就是在太极拳功成之时所呈现的弹性状态上体现出来的。

拳论曰:“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棚、捋、挤、按无不得其自然矣。”故在对抗之时,必须处处注意适当地运用刚柔,对方刚时,不能以刚应之,而应以柔化之;对方出现“丢时”就逢丢必打,此时必须显刚,以强大的内劲将其打出。

当然,在用柔用刚和刚柔转换之时,必须柔中寓刚,刚中有柔,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拳认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含义。

“刚柔相济”是太极拳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这个规律可以概括为12个字,即“摧僵化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这也可称为技能形成的3个阶段。 

摧僵化柔阶段:初学者在完成动作时,往往会因兴奋的扩散和泛化,肌肉紧张僵硬,大大减低了身体的柔软性和弹性,赞成动作的不协调。

所以在初学阶段,要特别强调意识和肌肉的放松练习,通过一系列心法和身法调节,以及缓慢松柔、圆活连贯的动作,化去拙劲、僵劲,以培养节节贯通、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劲,为意、气、劲毫不阻滞地抵达全身任何一个部位打下基础。这就是催僵化柔阶段的任务。因而说“松柔”是太极拳入门的一个重要环节。

积柔成刚阶段:在摧僵化柔的基础上,首先是以意导体,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各种身法的调整,以五把弓原理为依据,建立“五把弓”模式的身体姿势,即把人体各部分调节成由躯干和四肢共五把弓组合的一个统一的弹性体,在意识的支配下,使身体由内及外,由近端环节到远端环节,节节贯穿,对拉拔长,从而产生弹力。

完成以意导体的过程后,再以意导气,通过“空胸实腹”、“气沉丹田”等练习,先是在丹田聚集强大压力,然后再将丹田的压力贯通于身体各部,形成雄厚的整体劲,也就是太极拳所追求的内劲。这种积柔成刚以松柔的形式锻炼出来的劲力,为发挥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

刚柔相济阶段:这是太极拳的高级阶段。经过摧僵化柔,只柔成刚的练习将身体锻炼成刚柔相济的弹性体,并产生了在意识支配下源动于丹田的极富弹性的内劲。进一步通过制人功夫的练习,在技击对抗的过程中,做到如拳论所描述的那样:“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相交,无端可寻”。到了这一阶段,刚柔相生相济,变化无穷,自成法度。这才是太极拳所要追求的境界。

最后谈谈以柔克刚的问题。以上我们谈及太极拳功成之时外柔内刚的弹性状态和技击运用时柔运化刚发劲的技术特点,使我们真正认识“柔”在太极拳的训练和运用中的重要性,而太极拳的柔是刚柔相济的柔,是具有浑雄内劲的,能伸缩,能运化,能沾粘的有法之柔。若是软塌的,无法的柔,又何以能克刚?所以,以柔克刚,就是指用有法之“柔”去克僵硬无法之“刚”。这是不可混淆的。

(0)

相关推荐

  • 太极拳可以实战对打吗?

    太极拳作为内家三拳之一,理论来源是道家"无极而太极,是生两仪--"以及"有为而无有为,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主观臆动的意思.这就决定了太极拳是不追求一定要达到什么目的的修炼 ...

  • 缠丝、刚柔...... ——学太极须知(5) |每日太极

      什么叫缠丝劲? 缠丝劲也叫"螺旋缠丝劲,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是太极拳特别强调的一种内劲练法,重要的基本功.指的是就是用心.用意想着上下螺旋缠绕,内气缠绕于肌肤之中,中气 ...

  • 拨开迷雾见太极 (之一) 太极拳远非技击所能概括

    拨开迷雾见太极 (之一) 太极拳远非技击所能概括

  • 为什么你的太极总是僵硬散软​?看完恍然大悟

    刚柔相济是太极拳运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著名太极拳家陈鑫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用功以来,千锤百练,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观 ...

  • 太极拳弄不清刚柔相济的含义,就会僵硬散软​!

    广告 28式太极拳 作者:张山 当当 刚柔相济是太极拳运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著名太极拳家陈鑫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用功以来,千锤百练,刚而归之于柔, ...

  • 打太极动作僵硬堪比僵尸?原来是因为要领不对

    太极拳习练者都知道,把身上原有的僵劲化得越彻底,太极拳的弹性内劲就产生得越快.但是,如何把身上原有的僵劲化掉,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往往有些练拳者不得其要领,一年.二年.三年过去了,身上的僵劲仍然没 ...

  • 凡药则酸敛,苦泄,甘缓,辛散,咸软

    凡药则酸敛,苦泄,甘缓,辛散,咸软.要之,药多禁忌,贵在配伍. 酸: 五味子:敛肺止咳 酸枣仁:敛心安神 山茱萸:敛精止遗 乌梅:安蛔 苦: 1.苦寒泄热: 柴胡:泄胆热 黄芩:清心火,泄脾热 黄连: ...

  • 杨式太极拳名师李雅轩先生“大松大软”太极修炼秘诀

         01在初练功时,架子是宜下的大点,如功夫久了,就不宜太大太伸展,如架子太伸展了,要点紧凑含虚收藏才行.        02在练功时,不要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主要仍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 ...

  • 纯太极及硬势拳、软势拳

    什么叫纯太极?我自知我说了大家多不信,或半信半疑.不急.抛砖引玉吧. 先借他山二件事.一是唱歌的字正腔圆.歌坛理论较纯.字正腔圆基本必须保持此人没有过病症破音才能达到.另一件是古修法的要求,金童玉女和 ...

  • 软粘饵,软散饵,干散饵,怎么开?

    什么时候饵料适合软散?什么时候饵料适合软黏?什么时候饵料适合干散? 给大家分享一下: 软粘饵 当水比较深.或鱼口滑乱.或小杂鱼争食比较厉害时,拉饵往往就不再适用,这时需要软粘饵. 虽然商品拉饵一般都说 ...

  • 才知道,粽子用清水煮就错了!多加2味,粽子软糯香甜,不烂不散

    导读:前两天,有一位老家的朋友,邀请我回老家帮他抽藕带,而刚好是在端午节前夕,所以一回到村,一阵阵粽子的清香味从村里飘出来.而帮朋友抽完藕带后,朋友邀请我们一起去他家吃小龙虾和粽子,而在吃粽子时,我只 ...

  • 威海玄同太极拳馆,玄同说太极:春天里不食肝,太极拳不是软,打屁股不简单

    逢着单日子,就出来唠嗑,咱是个讲究人,讲究撞大运:) 上次说到丹青,道家画符有一种就是拿朱砂画到青藤纸上,青藤纸不是绿纸,人家脸色发蓝黑,是乌鸦的色儿,所以有人叫鸦青纸,青五行属木:朱砂就是丹,五行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