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堤与宣防宫的古今事
早就知道我的家乡北邻1公里的滑县城关社区苗固村有个“宣防宫”,因半知之解,以为是普通的民间信仰场所,一直未去勘踏,近日,翻阅大量文史志书资料,顿感热血沸腾,原来这是一片远古帝王御驾亲临的圣土,当年汉武帝指挥众万将士堵决瓠子堤的宏伟场面不亚于大禹治水,随以朝拜之敬意驱车前往。
这一带地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一片绵延沙丘,茂密槐林,而今沙丘大都被取土殆尽,走出我们村的地头,穿过北环路、公园路就到了苗固村。在苗固村退休教师文史爱好者、苗固村保护遗址委员会成员郜仲明老师的带领下,顺坡步行到村西头高冈处,迎面即看到“宣防宫”三个大字。进了院子,右侧几座庙宇和林立的石碑在松柏树林中显得极为庄重肃穆。庙前走廊下北边有顺治年间石碑、南边有嘉庆年间石碑各一通,庙后有宣防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块。
主路直通高台金堤,主路左侧空地有文化大舞台,南边依堤有“宣防宫遗址”隶书雕刻大字,由滑县籍著名学者杜冠章书写。
在上大堤第二道平台处立有汉武帝雕像一尊,身着帝王朝服,带有皇冠,右手抬起,似治水时发号施令之姿态。打开东面村民捐资建设的“瓠子堤和宣房宫遗址临时展室”,陈列着村民历年陆续发现的古砖雕、石雕、古汉砖,还有附近出土的古沉船船帮朽木、朽木楗和诸多石菑、埽料。
《史记·河渠书》记载:“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窴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这是有关瓠子堤(北瓠子堤)和宣房宫的最早记载。《汉书·沟洫志》记载与此同。
《汉书·武帝纪》:“(元封)二年……夏四月,还祠泰山,至瓠子,临决河,命从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塞河堤,作瓠子之歌。”颜师古注曰:“服䖍曰:'瓠子,堤名也,在东郡白马。”此乃滑县白马瓠子堤之明证也。明修《河南通志·卷七》记载的更加明确:“瓠子堤在滑县城西南三里,汉武帝时河决,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塞之。帝因封禅还,自临河,致祭沉白马玉璧,令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河。东郡薪少,乃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功成,筑宫于上,名曰宣房。”又载:“宣房宫,在滑县北苖固堤上,汉武帝塞瓠子堤,筑宫。”
瓠子堤即秦堤,自汲县经延津,延袤百里入滑县。古黄河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 602年)始流入滑境,至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 1194年)从阳武(今原阳)故堤决口,南徙离滑,在滑境奔腾流淌长达近 1800年之久。瓠子堤即汉代古黄河东郡白马县(今滑县)段右大堤。从滑县老城(古滑台)西南三里孙王庄经大西关到苗固一段,冈陵不断,状如瓠瓜,故史称瓠子堤。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 132年)春,黄河先在顿丘(今清丰县西南)决口,又在东郡白马县宣防(亦称宣房一一今滑县苗固)瓠子堤段决口,东南注入钜野,洪水直达淮、泗,淹十六郡,造成巨大水灾。汉武帝刘彻命汲黯、郑当时发囚徒前往堵决,时值夏汛,物料不足,仓促动工,终致堵决失败。是时武安候田蚡任丞相,其俸邑在黄河北岸,黄河在南岸决口,唯恐复堵瓠子堤决口殃及北岸俸邑,为一己之私,他对汉武帝说:“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武帝令术士望气用数占卜,卜者皆田蚡心腹,也以为然。于是,武帝长久不再提堵决之事。汉武帝元封元年即公元前 110年,汉武帝封禅泰山,东至东海,北至碣石,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回甘泉,巡察山川,途经黄河决口水淹之郡县,目堵饿殍遍地,人或相食,遂决意堵决治水。汉武帝元封二年即公元前 109年春,旱,黄河枯水季,武帝命汲仁、郭昌发卒数万塞瓠子决口,并亲临堵决现场督察, 初诸不成,武帝作《瓠子》诗二章悼之,并沉白马玉璧入河,又下淇园之竹为楗,命群臣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堵决。功成,筑宫其上,曰宣房(又名宣防)。为禳镇水患,宣房宫建成后供俸的是玄武大帝(北方水神,一名真武大帝),一向是历代文人墨客休闲游乐吟诗作赋和百姓祭拜祈求免除水患保佑一方平安的去处。汉武帝的《瓠子歌》二首及历代来滑览胜,凭吊宣房宫的名人诗词,亦均证明了汉宣防宫遗址在滑县苗固瓠子金堤上的历史事实。
当时,司马迁亦随武帝负薪堵决,目睹汉武帝亲临现场指挥堵决壮举,又受《瓠子歌》感慨,遂写《史记·河渠书》予以记载。
北宋显德七年(公元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赵匡胤改国号为“宋“,改元为“建隆”。军师苗训,字广义(929一一 1000),想到推翻后唐,天下一统,决心效法范蠡、张良功成身退,于是多次上奏,以多病为由回归故里。辞官后曾隐居滑县瓠子堤“宣房”村,自此该村更名“苗固”,沿用至今。
谈到瓠子堤和宣防宫的一路变迁,郜老师滔滔不绝。
1951年春,明嘉靖六年重修的宣防宫被拆除,用拆除后的砖瓦木料在苗固村内建起了可容纳 500人的大会堂。记载宣房宫遗址历史沿革的 50余通碑刻也悉数被砸烂烧成石灰用于修建大会堂,据村中老人回忆,被砸石碑中有明嘉靖六年重修宣防宫的碑刻。上面记载了黄河南徙,宣防宫重修及宫内由供俸玄武大帝改为供俸观世音菩萨的历史。
此后,村民在宣房宫废墟上用砖砌起了观世音菩萨庙。从1992年起苗固村村民就有了文物保护意识,自发组织护堤,禁止在瓠子堤宣防宫遗址堤段取土,停烧砖瓦窑。原本高大的瓠子堤保留了一段十数米高的残堤,村民自发捐资,并先后在堤上建立了村级保护瓠子堤宣防宫遗址标志碑及宣防宫文化大舞台、汉武帝石雕像、凉亭等。宣防宫遗址现有土地 40余亩,不归任何村民小组或村民个人所有,被村民称为“公地”。
2008年 4月,中国水利考古专家卢跃刚,在翻阅史料时无意中发现有关汉武帝在滑县老城北苗固瓠子堤上筑宣防宫亲临堵决治水的记载,专程从北京赶来,在滑县文化局负责同志陪同下,到苗固瓠子堤宣防宫遗址实地考察。卢跃刚说:“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封建帝王亲临治水第一线,汉武帝是唯一的一个。宣防塞决是我国古代治黄史上的壮举,其意义不亚于大禹治水。”他认为保护好现存的瓠子堤和宣防宫遗址,对宣防宫历史文化的考古研究和探索古代治水的经验教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他还建议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文物遗址的基础上恢复重建宣防宫。
近年滑县史学专家曾多次到苗固组织座谈和考察,取得了大量的实物和口碑资料,印证了宣房宫就在苗固,“瓠子河决”的地点就在苗固村旁边。其中,论述最为详榷的当为杜冠章先生的考辨文字。2016年11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一级期刋《中州学刋》2016年第十一期(总第239期)发表了杜冠章先生的《汉武帝元光中河决滑县辨析》。2018年1月,杜冠章先生所著《记滑古文译注》一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在书中对司马迁《河渠书》、宋代刘跂《宣房宫赋》、元代张周南《龙王庙记》等多篇涉及瓠子堤和宣房宫的古文进行详尽的考证和解析,引起了文史学术界的强烈反响。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省文史研究馆员王永宽先生为该书所作序言中称赞:“汉武帝亲临塞瓠子堤决口的壮举,涉及黄河泛滥、灾害防治、水利工程等重大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从本书所选文章了解汉代修筑瓠子堤的有关史实,对于全国的读者大众也都是应当了解的知识。”
是年,滑县人民政府将瓠子堤、宣防宫遗址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遗址保护范围。
如今,瓠子堤宣房宫段保存完好,夯土层清晰可见,不断出土堵决用的石菑、竹木楗、 埽料和古建筑构件,对于研究古黄河水利史、黄河文化史和古建筑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2020年,滑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已将瓠子堤和宣防宫遗址向省政府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必将使遗址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以资政育人,流传后世。
资料提供者:郜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