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书〗
〖近日看到的另外两部冷门书〗
前几日,看李审言的《药裹慵谈》一书,并在微头条闲谈了几句感想,没想到引起很多朋友关注并购买。
原本10几块的小册子,孔网店铺挂了不知道多少年了都无人问津,结果一天之内被一扫而空,书价也被抬到了近500元。我是颇感意外,又觉得不好意思,觉得无意中让一些朋友铺张破费,实非我本意。
因为按我经验,读书界有一个“通例”:但凡冷门的书,出版近百年都没多少去关注的书,基本注定就是少数人才会去翻的,这种个别朋友买来也没多大用处。鄙薄如我,之所以会那么喜欢《药裹慵谈》,无非是对李审言那文章调调有偏爱,过去又曾在清代学术上稍微用过一点小功,至少人名不会太陌生。《药裹慵谈》这种学术八卦书那些妙笔刻画,让我看的乐不可支而已。
假如读者对这些不感兴趣,翻《药裹慵谈》这种老古董,还是滞销百年的老货,真可能兴味索然。比如,刚有位朋友读了周作人,找和我聊明末叶绍袁的《甲行日注》(周二先生评过),我说这是敝人最喜欢的日记之一,他似乎不是很理解。他的“不理解”,我倒很理解。中国日记类文章,我最喜欢的几部,黄庭坚的宜州、范成大的三种、陆游的入蜀记、徐霞客的游记、祁彪佳日记、谈迁北游录、赵烈文日记、李慈铭日记(部头实在太大,只选读了一点)、胡适日记,其实都挺“冷门”不是?其中像《胡适日记》,我始终认为是一座宝藏,可身边朋友对我这些“信誓旦旦”嗤之以鼻的,也颇不少。
近来一周,还是继续装比看“冷门”老书,其中有两部,最让我喜出望外,同样看的很兴奋,昨天下午回老家广东,就在火车上兴高采烈地连看了六七小时。看完一两本,我家都能模糊看到墙体背影了。
这里面,一本是《访古学诗万里行》。这书是当年《杜甫全集》校注组成员们沿着当年杜甫的行踪进行实地考察的“游记”,几乎把杜甫走过的路重走了一遍。文采、见识、考据都是杠杠的,而且还趣味盎然。
比如,工作组在巩县寺沟村一个窑洞里找到了杜甫第38代孙,老人对杜甫的一切包括彼时的学术界研究状况了如指掌,让一班杜甫专家大吃一惊;比如,他们到了洛阳安乐窝,说是成了牛棚,这一下子解开我多年疑惑:约在2009年,我曾去过一趟安乐窝,里面就几个老人在打麻将,屋子残破而奇怪,一直不懂什么原因。读了这书,我才恍然大悟,二十年前我外公家的牛棚不正是这种结构吗,区别无非是有无牛粪而已,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该书1982年出版,至今好像也没重版过。这样好看有料不枯燥的书,竟然锁在深闺无人识,令我大惑不解。我自认算杂食了,也是今年才听说它的存在。
另外,说是一部,其实是两部,只不过文字时有重叠,而且作者是同一人,都是上个时代蜚声中外的日本汉学大师兼佛教史大师常盘大定所写,分别题为《中国佛教史迹》一本与《中国文化史迹》12册。这两套,也可以说是摄影集,几乎拍下了1920年代中国大部分知名的文化古迹、佛教古迹,但加了极其专业的解说与图注。一个中国人都没人去做的事,一个日本人做成了,而且做的这么漂亮,只能令人感叹日本汉学家的精力之好与文化信仰之深。他所拍摄下来的那些名迹,历经百年摧残,要么早已灰飞烟灭,要么面目前非,得感谢他还能让后人依稀看到它们的“前生前世”,或许还得谢谢他用上了这么高级的相机📷~古今多少兴亡事,藏在数册纸页中啊!
当年的常盘大定,对中国文化了解之深入,显然已超越绝大部分国人,包括专业学者。中日两国搞中国古典学问的,至今还得尊称他一声大师,是实至名归的。他奔走在大江南北的旅途中,不断拜访有学问的人、寺庙僧人,可能解答他疑惑的,其实并没多少。常盘的失望与喟叹,至今还会让我们脸红吧!
《访古学诗万里行》及《中国佛教史迹》、《中国文化史迹》(这两部书名因为过去通称如今已是忌讳,引进时给改掉了)这二三部书,是我这一周中看到的最好的“冷门书”,也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看看。只是,我得发“免责声明”的是,这样的书,只适合真需要的朋友,尤其是购买时得慎重啊。我虽然看了,也是没买,谁能耐我吝啬何,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