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超神,五一档它稳了

史上最惨烈五一档?

谁能想到,首先发难——

是那位年过七十的“国师”。

还是,这群不为人知的“无名之辈”。

悬崖之上

张艺谋五一档新片,聚焦抗战时期一群从未留名的地下特工。
Sir第二次聊它了。
没办法。
越临近上映,你越能感受到张艺谋这“第二春”的生猛之
点映阶段,口碑已抢跑。
双平台开分:淘票票9.1、猫眼9.2
豆瓣目前8k+评价,开分7.8
可能是最好的谍战电影
技术层面由衷地感叹一句没毛病
尤其人物塑造上,已入化境
毕竟老谋子,好评不算难得。
在Sir看,难得在于——
国产谍战在大银幕稀缺,在小荧幕内卷的状况下。
竟然是老谋子重新为它注入新鲜血液,拉回国产电影的最高舞台。
毫无疑问,近几年最好的国产谍战电影。
上一篇,Sir主要说《悬崖之上》的“好看”。
这一篇,Sir想剖开细节,深入好看背后。
这些电影人对“谍”与“战”的信仰。
01
设阱
《悬崖之上》是一部宏大的群像戏。
Sir数了数演职员表,主要角色12个
虽说演员素质,一个比一个硬:
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刘浩存、倪大红、李乃文、余皑磊、飞凡、雷佳音、沙溢、韩昊霖……
调动12个演员,难。
在120分钟里,让12个演员有各自的个性,给观众留下记忆点。
难上加难。
幸好,看完《悬崖之上》,Sir记住了每个角色。
张艺谋这次摆脱“大片”的捆绑,思路清晰,先做“减法”。
现在我们夸一个演员,用烂了“演技炸裂”。
张艺谋偏让演员反着来——
一个比一个克制,一个比一个内敛。
开篇,就打了个样。
张译。
为人机敏,经验老到,演我方行动组的小队长张宪臣。
反侦查技巧,他懂的最多。
利用镜子反射、异装,与敌人周旋。
遇到接应的一伙人,他最先起疑,却不表现出来。
怎么演?
笑,开怀轻松地笑。
于和伟。
心机深重,隐藏极深,演一个特务。
他饰演的周乙,一个行走在刀刃上的人
因身份特殊(至于怎么特殊后面会说),一切行为都得不动神色。
愤怒、爆发、痛苦,在他身上,必须通通屏蔽。
于和伟如何诠释?
门外正在枪决,他顶一张扑克脸。
在怼脸镜头下,只凭眼神、嘴角,泄露细微情绪波动。
但,这种波动极具欺骗性。
看下面这个表情,你以为是不屑、蔑视?
Sir卖个关子。
看过电影,你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理解。
群像戏,更是克制到极点。
行动组开头第一场戏。
四人在俄罗斯经特工训练后,被空投到中苏边境的林海雪原,准备乘坐火车前往哈尔滨,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任务。
两对夫妻、情侣分别。
一个点头,一滴无声的眼泪,便是最后的告别。
情感起伏无限内收。
肃杀感,同样体现在敌伪特务组。
这里更是大有门道。
一场枪决,敌伪内部等级划之森严,便一览无余。
头目高科长(倪大红 饰)、周乙稳稳立于屋内取暖。
屋外,普通职员老金(余皑磊 饰)在执行枪决前,要在受刑人头上喷一口酒,想起点威慑作用,奈何因天气太冷,枪卡壳了。
老手如周乙,为保证能正常使用,把枪揣在怀里。
一把枪,两个人物个性,交代得精准。
因我方出了叛徒。
从跳伞着陆开始,行动组就落入了敌人设好的陷阱,被置于绝境。
能否绝处逢生?
所有演员的克制,实则把视线引向另一个更焦灼的战场。
谍战,都是心理战。
(p.s.以下内容涉及人物身份剧透,想了解的可继续阅读,打算保留悬念的,记得收藏并“在看”,欢迎大家观影后回来留言讨论。)
02
探敌
正面战场,拼的是武力、装备。
而在隐蔽战线,要对抗的,是人心鬼蜮
张艺谋用多处镜头,将人物框定在景框内。
这种主观窥探视角,也暗示着行动组几人,始终被监视着。
张机设陷,暗中观察。
以及层层嵌套的试探。
一来,对身份的刺探——
在这场心理战中,起初,行动组看似落了下风。
可双方互相钳制,不断推拉、较量,倒也打了个平手。
原因是,敌伪内部有一个我方卧底。
谁?
△ 从左至右:倪大红、于和伟、余皑磊、李乃文
《悬崖之上》不以悬疑取胜,在电影前半段,便交代了谁是卧底。
它更侧重营造气场上的博弈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风声鹤唳。
敌伪头目高科长,面相上看不可怕,可他一说话,Sir就后背发凉——
一般人讲话,是整个面部的运动,眼神会变,脸上肌肉会动。
你看高科长,整张脸,除了嘴在机械地动。
其它五官都是僵的。
倪大红楞是把活人,演成个麻木的机器人,给人阴恻恻之感。
卧底是他?
于和伟饰演的周乙,也是重点被怀疑对象之一。
在心理战中,如果说言语是武器,神情动作是防护。
于和伟则演出了不同层次的攻防。
被逼问,行动为何失败。
这里的镜头语言,暗示两人地位不平等。
高科长站着,帽檐遮住面部,潜身在黑暗中;
周乙坐着,面部一道打光,所有表情无处遁形。
最初,眨眼,偏头,移开视线。
一个在观众看来略显紧张,在对手看来疑惑、吃惊的表情。
接着,对方提到有“内鬼”。
同样一套动作,眨眼,偏头,只是没移开视线。
越发坦荡,还透出几分不服气。
对手逐渐加码,细化内鬼的特质。
就为看他露出马脚。
他一垂眼,一点头,这便是无奈了。
言下之意,你问我,我哪儿知道啊。
是他?
Sir还是坚持不剧透

(虽然你可能猜到了)。

只说,这一套的防守堪称教科书级别。
演出疑惑、坦荡,再到无奈的过程不难,难的是每一层都要克制,看似松弛。
另一边,行动组被密切监视,4人里,暴露了3人。
这第二层试探,是对人性的刺探
身体上的折损、痛苦,没动摇他们的意志——
张宪臣的审问记录上,除了一个他的名字,是一片空白;
楚良在危急关头,选择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自己……
但,在任务中暴露真性情,成为致命弱点——
楚良担心小兰,看她被特务叫走,自乱阵脚;
张宪臣则因牵挂自己的孩子,才被敌人抓住。
另外还有得知噩耗,躲起来吞下哭声的王郁,时刻牵挂着革命爱人的小兰。
他们身上,不光背负着任务,还有家庭的责任,爱人的嘱托,战友间的信赖。
英雄亦是普通人。

在接受采访时,张译曾说,自己为张宪臣这角色哭过好几次。
因为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置于人心鬼蜮中打转。
痛才更蚀骨。
03
冒犯 
说完演员,你大概能感受到——
《悬崖之上》必然是国产谍战在大银幕,继《风声》后又一次群戏高光。
全员在线,显微镜级别。
再说故事。
电影点映后,争议点集中在两处:
1,影片后半段,“狼人”主动“跳反”;
2,剧情主线变支线,从送走王子阳(乌特拉行动),到解救自己人(一场更大范围的营救)。
在此之后,局面正式变成打“明牌”。
反高潮化的处理,实际是一种类型片反类型的冒犯
当你觉得电影最高悬念是:
乌特拉行动最后怎么样了?
《悬崖之上》却用后半段故事告诉观众——
乌特拉只是一个代号而已。
更重要的,是无法以代号概括的“人”。
张艺谋导演曾在采访中透露,编剧全勇先的剧本,最初甚至根本不关心“乌特拉”是什么。
而这恰恰是导演最初对剧本感兴趣的原因:
《悬崖之上》原剧本最突出的就是,它并没有写任务,乌特拉行动就是一个词儿。我问他(全勇先)行动是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并不想关心这个”。(剧本)写的是四个特工入了罗网,下来就入了陷阱,然后就苦苦求生、挣扎和脱身的故事。也就是说是个生存的故事,特工陷入重围之后生存的故事
活着,是第一位。
从解救一个人,到解救一群人。
同样是同胞,同样是生命。
乌特拉行动,更像一根引线。
引线另一端,是一个群体的信仰和热血。
这种信仰,用利益无法撼动,用荣誉不足以丈量。
赵一曼的事迹我们都听说过,抗日战争时期她被捕,遭受老虎凳、电刑、灌辣椒水等酷刑,坚持不吐露情报。
就义前她写给儿子一封遗书: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但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
赵一曼的家人,在20多年后,才知道她作为烈士牺牲的消息。
那个时期的全国战线上,有许多这样隐姓埋名的英雄。
是什么让他们扛住严刑?
《悬崖之上》这个故事的最后,结一一解开。
一个个被盖在雪下的线索,逐个显形。
所有这些,都指向了这个字——
04
看过《悬崖之上》,许多观众都注意到一个细节。
雪,从头到尾下个不停。
直到最后,终于停了。
而与洁白的雪花,形成对比的是,漆黑夜晚,昏黄灯光。
不露声色的动作神情。
在这场暗夜行动中,天气是寒冷的,氛围是阴森的。
只有心是滚烫的。
一个举动,表明行动组的每个人,从最开始,就有危急时刻豁出性命的打算。
电影中至少出现了三次分开行动”
三次对“信”的注解。
第一次。
开头跳伞落地后,四人拆分成两组。
情侣和夫妻分开。
一是为保存有生力量,避免被一网打尽;
二是不受情感因素影响,保证小队做出客观判断;
三是降低某一组被擒后,因刑讯而叛变的可能。
冷静制衡,来自绝对的信任
第二次。
老周和张宪臣在车内告别——
在此之前,俩人装不认识,身份是一白一黑。
张宪臣用“分开走”,割裂自己与周乙,实际也是对他的成全、保护。
两位革命战友的手,从握住到分开。
背后是舍弃生死的信念
第三次。
二组撤退当晚,王郁和楚良都想留下,做对方的掩护。
在此之前,他们落入陷阱,被特务监视软禁,两个人凭借默契与敌人周旋,打好一场场配合战。
但这次,仅凭默契,仅凭信任与信念,不足以摆脱敌人了。
嘶声力竭喊出的一声“走啊”。
是希望,也是绝望的最后一搏。
能搏到吗?
不知道。
他们能握住的,唯有哪怕预见失败也要赌上一切的信仰
这便是“乌特拉”背后的抽丝剥茧——
从两方对峙,到所有人破败的自救。

从“战”的残忍,到“谍”的牺牲。
最终,《悬崖之上》的落脚点已不在谍战,而在当下。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看到优秀的谍战?
我们越来越愿意相信,曾经“那片战场”有诡秘的勾心斗角,高超的潜伏技巧,复杂的人性纠葛……
可我们也渐渐遗忘,那里有一种简单的相信
要说张艺谋为谍战注入“新鲜”。
不如说,这是一位坚定的历史“拾荒者”。
他带我们走进古典的战场,捡起一片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灰烬。
仔细端详、还原、回望。
无论是张宪臣、楚良,还是王郁、小兰……历史上找不到这些名字。
可你定能找到类似的人和事——
只有他们曾在悬崖之上凝视深渊。
才能撑起后来所有人共同仰望的黎明。
而我们。
是否也还相信那句简单的老话: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