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超尘:《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岐伯有道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

1 “ 述” 字的标志性意义。

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题著者曰“汉张仲景述”。南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后志》卷二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明著名藏书家及刻书家毛氏《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亦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古籍皆称《伤寒论》为张仲景所“述”。“述”者,谓遵循旧说而不别立新义。《论语·学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墨子·非儒篇》“述而不作”作“循而不作”。《说文》:“述,循也。”谓沿循 往轨也。《增韵》:“循,依也。”《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注:“依山南行也。”“述”者,乃  “依照”之义,则“张仲景述”者,谓张仲景依照旧说而为书也。张仲景为时之大医,必有治验与医案融于《伤寒杂病论》中,然著作主体仍为依先贤之旧轨、录大医之成方而为书。

2 魏晋时期皇甫谧及北宋林亿等皆称《伤寒论》据《汤液经法》成书 。

《甲乙经序》指出:

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按,通“选”)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余论甚精,皆可施用。

孙奇、林亿 《伤寒论序》亦云: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3 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亦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勤求博采者为《汤液经法》。

古籍题以“汉张仲景述”,为反映作者之真源;《仲景全书》依据北宋校正医书局之原式,保存《伤寒论》作者之实况。

4《伊尹汤液经》又名《汤液经法》, 三十二 卷,著录于《汉书艺文 志》经方类。

此书至梁犹存,梁陶弘景曾阅其书。寻张仲景依《汤液经法》而为书,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所述: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 □ ,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此段文字说明《汤液经法》之结构与重要价值。下一段说明汉末魏晋六朝医家皆以《汤液经法》为至宝,依为轨范,并有发展: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下面一段文字说明张仲景以《汤液经法》为依凭,撰写《伤寒论》一部。这就为我们确信皇甫谧《甲乙经序》、孙奇、林亿《伤寒论》序称张仲景依《汤液经法》而撰书提供了第一手数据: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遵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 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5 下面这些方剂原载于《汤液经法》,后被张仲景收录于《伤寒论》。

下面诸方原载《汤液经法》,后被张仲景收录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散佚甚多,下述 22 方,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或有名无方,或名方皆亡,有的可补《伤寒论》之阙佚。谨录如下:

(1).小阳旦汤。

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乾呕者。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右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 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差止。日三服。

按,此为《伤寒论》桂枝汤第 方,见第 12  条。《伤寒论》“阳旦汤”方名见第 30  条,有名无方。

(2).正阳旦汤。

(上方)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3).小阴旦汤。

治天行病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乾呕下利者。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右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许,令病者啜白酨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也。

按,此为《伤寒论》见 黄芩汤加生姜也。见 172  条。芍药作二两。

(4).大阳旦汤。

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惙 ,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芪五两   人参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饴一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阳旦汤即《金匮要略》卷上第六黄芪建中汤)

(5).大阴旦汤。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乾呕,食不下,心中烦满, 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四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为《伤寒论》小柴胡汤方。见 37  条,无芍药。)

(6)·小青龙汤。

治天行病,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右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按,此为《伤寒论》见 麻黄汤方。见 35  条)

(7).大青龙汤

治天行病,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

麻黄去节    细辛 芍药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两

右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

按,此为《伤寒论》小青龙汤方。见第 第 40 条。宋本《伤寒论》“温服一升”下有如下一段文字:“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凡九十字,此大段文字为北宋校正医书局所加之注,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以校正医书局校定本为底本将此九十字作为小注,是为得之。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赵开美《仲景全书》将此注雕成与经文字体相同之字而窜入正文。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以北宋元祐三年(1088 )小字本为底本,翻刻毕元祐小字本旋即亡佚,今已难考《仲景全书》将小字注文刻成与经文字 体相同之字是出于赵开美失检还是出自元祐底本矣。

(8).小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乾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石膏如鸡子大棉裹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右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为《伤寒论》白虎汤方。见 176 条。白虎汤《伤寒论》不分大小

(9).大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乾,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   麦门冬半升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姜二两切  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为《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方,将生姜换为人参,见 397  条。

(10).小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芍药各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按,此为《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方。见 303  条。朱鸟又称朱雀。

(11).大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羸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

人参二两   干姜二两

右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等五物,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此即《伤寒论 》黄连阿胶汤加人参乾姜。

(12).小玄武汤。

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乾姜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真武汤方。见 82  条。

(13).大玄武汤。

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 ,气辍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

芍药二两   干姜二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按,此即《伤寒论》真武汤加人参甘草

(14).小补脾汤。

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足痿、善转筋者方。

人参   甘草   干姜各三两   术一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若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两。按,此即《伤寒论》理中丸方,见《伤寒论》386  条。

(15).建中补脾汤 。

治脾虚,肉极,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黄饴一升    芍药六两    桂枝二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消已,温取一升,日尽之。

按,此即《伤寒论》小建中汤方,见《伤寒论》第 100  条。

(16).小补心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方。

栝楼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右三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再服。

按,此即《金匮要略》栝楼薤白半夏汤方。见《金匮要略》卷上第九

(17).大补心汤。

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者方。栝楼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实熬二两   厚朴二两   桂枝一两   生姜二两切

右七味,以白酨浆一升,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

按,此即《金匮要略》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半夏。见《金匮要略》卷上第九。

(18).小泻脾汤。

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乾姜   甘草炙各三两

右三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按,此即《伤寒论》四逆汤方。见《伤寒论》第 29  条。)

(19).小泻心汤

( 按,见《辅行诀》“辨心脏病证文并方”的“心胞气实”条)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   黄芩   大黄各三两

右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时顷,绞去滓,顿服。

(按,此即《金匮要略》泻心汤方。见《金匮要略》卷中第十六)

(20).大泻心汤

(按,见《辅行诀》“辨心脏病证文并方”的“心胞气实”条)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满,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   黄芩   大黄各三两

芍药   乾姜炮   甘草炙各一两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按,此即《伤寒论》“干姜黄第 芩黄连人参汤”加芍药甘草去人参。见《伤寒论》第 359  条)

(21).泻肾汤。

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方。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各三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按,此即《金匮要略》桂苓五味甘草汤方加生姜。见《金匮要略》卷中第十二

(22).启喉方。

救误食诸毒及生冷硬物,宿积不消,心中疼痛方。赤小豆 瓜蒂各等分为散讫,加盐豉少许,共捣为丸,以竹箸启病者齿,温水送入口中,得大吐即愈。

按,此即《伤寒论》瓜蒂散方。见《伤第 寒论》第 166 ) 条。

上 22 方,见《汤液经法》而为《伤寒论》收录,证明《伤寒论》是在《汤液经法》基础上而撰成。

《汤液经法》32  卷成书时代,为西汉前期,观其诸方,已具有成熟方剂状态,而《五十二病方》则不然。因可知,中国方剂学在西汉前期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本文结论是:张仲景《伤寒论》以《汤液经法》为基础而成书,其力证为陶宏景《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此书原藏敦煌藏经洞,20世纪初法国传教士伯希和进入敦煌藏经洞之前,已为守洞道士王圆箓取出收藏,1918 年售予河北省威县张渥南先生,渥南传予嫡孙张大昌。

1966 年 年 6 月“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焚毁。“文化大革命革”后期,张大昌将抄卷寄赠中国中医研究院,经数字文史专家和中医专家多次鉴定,确证该卷子出于敦煌藏经洞,钞本较好保存原卷内容,值得重视。今存张大昌弟子手钞本。

2007 年 年 6 月10 号至 12号钱超尘及其弟子赵怀舟深入到河北省威县张大昌先生故乡访问张大昌的十一位弟子,获得 20 个钞本,另一个传本是用旧式打印机打印出来到的张大昌献给中医研究院并经初步经整理的打印本,共收集到 21个传本,这些传本具有十分重的文献价值,钱超尘、赵怀舟将 21个传本进行仔细整理校勘,命名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由于学苑出版社出版于 2009年出版。本文引用的《辅行诀》资料即来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

本文引申出两个结论:

1、中国的方剂学在西汉时期已经基本成熟,标志是《汤液经法》的成书,该书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

2、“群方之祖”徽号,当归属于《汤液经法》作者,作 者不详。该书作者可能不是一人,而是群体作者。由于《汤液经法》在陶弘景之后已经亡佚,唯靠张仲景《伤寒论》才把《汤液经法》部分方证流。 传到今天,因此,把张仲景称为“群方之祖”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

文源:弘医书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