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全面 | 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上)
高效课堂理念下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作为基础单元主题,是唤醒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工具,还能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接触与对话。导学案的重点在“导”字——引导、辅导、导入、导航、导语,导学案还要充分体现课程和学生的思维逻辑结构、单元整合逻辑结构、未来发展逻辑结构等。第一阶段——“启蒙孕育”期。随着高效课堂“以人为本”、“以学生学为中心”理念的推广和渗透,许多教育者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如何完成”、“完成后又该做什么”、“遇到解决不了的如何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实际就是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自研指导、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等内容。第二阶段——“雾里看花”期。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导学案的样式也越来越丰富,出现了各种风格与流派。各个学校在导学案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也产生了严重的异化现象。这时的导学案,正处于一个去伪存真、辨别梳理的阶段。第三阶段——“返璞归真”期。这个阶段的导学案发展应基于第三代课改的发展内涵和需求。第三代课改追求课堂的自然状态,所以,导学案也要无限放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素养和情怀。为了产生较好的课堂效果,导学案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估:对知识纵向深度的探究程度——导学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体验知识,不能只停留在问题表面;对知识多层梯度的思考程度——设计导学案时,可以将某一题目层层分解、展开,形成从易到难的缓冲梯度,再引导学生从书本理论走向生活情境;对知识三维空间的拓展程度——要想把知识活学活用,就应该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对平面知识产生立体画面感,多方位、多渠道地思考挖掘。导学案是以“主题、探究、表现”为核心的梯段式、结构化学习载体。导学案具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持续发展,呈现出导学设计“多维度”、学习策略“多层次”、展示方案“多形式”等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被形象地比喻为课堂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航仪”。导学案设计要做到“四个基本统一”,即统一基本设计程序、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统一基本课时容量、统一基本设计格式。统一基本设计程序。通常,教师在每周集智备课时,要研究下一周的导学案编写工作,基本流程为: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统一基本设计要素。一般情况下,公共课型的导学案设计包含以下要素:学情调查、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重难点预测、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学案整理、达标测评、课堂反思。统一基本课时容量。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导学案的课时容量要适宜,要符合实际、讲究实效,要考虑到学段特点、课堂内容、学生情况等方面。在内容选择上,导学案要删繁就简、切中主题,尤其要精选习题,杜绝题海战术。统一基本设计版式。按照设计的不同,导学案的版式基本可以分为普通式、分栏式、表格式、混合式几种,虽然版式各异,但仍然需要遵循普遍性的设计要求。体例要符合导学案的基本要素,包括标题设计、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达标反馈等内容;题头设计一般包括课题、课型、课时、学校、年级、班级、学科、设计人、审核人、授课人等内容;版面设计要力求生动活泼、美观实用,编写例题和呈现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认知水平,体现学生学习的文化需要和情感需要。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案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过程,达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目的。知识问题化。教师应该通过对教材的加工,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概念性问题转化为发人深思、引人探索的问题,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结论隐藏在问题中,而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一些概念性、结论性的内容。如果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具有探索性、挑战性、趣味性,那么很容易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既能帮助他们全面正确理解知识点,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问题探究化。传统的教学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头脑代替了学生思考。高效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现、探究。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开始质疑对抗时,当他们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与研究中时,这样的学习体验才是深刻而有意义的。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要通过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问题层次化。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的差异,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尽可能地把问题设计出层次,把难题变易,把大题化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提高。问题情境化。把概念性的知识转化成具体的问题当然离不开情境创设。学生在学习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摆在学生面前,而是应该把知识转化成具体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在融入情境的同时,感受知识、内化知识。抽象的概念很难直接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即便一时产生效果,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此,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下进行情境化学习,把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效结合,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