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城——小镇克鲁姆洛夫
一
克鲁姆洛夫小镇(Cesky Krumlov,下称ck小镇,48°48′N,14°18′E),位于捷克共和国西南部的南波希米亚州(South Bohemia),处在布拉格(Prague)与林茨(Linz,奥地利)的连线上。空间:向北,距布拉格140千米;向南,距林茨57千米。人口:14,100。
ck小镇在捷克的位置图
宽阔蜿蜒的伏尔塔瓦河(Vltava River)犹如巨型的马蹄铁将小镇环抱在中央,在河谷的对岸是以城堡为中心的中世纪建筑群,小镇则是围绕着这个带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以及巴洛克式风格的城堡展开的。
ck小镇地图
克鲁姆洛夫城堡建于13世纪,包括40幢建筑5个庭院和7公顷花园等大部分都建于14~17世纪之间,为仅次布拉格城堡的捷克第二大古堡。
克鲁姆洛夫城堡一角
色调俗丽的彩绘塔是小镇的最高建筑和地标,石板街、红顶黄墙、流水、桥堤构成了古镇的一切,就如同童话一般迷人,被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小镇之一,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名录。
彩绘塔顶部特写
二
早在公元前6,000年就有人类在此长期居住。
中世纪早期,伏尔塔瓦河沿岸通商贸易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克鲁姆洛夫的繁荣。
9世纪时,捷克贵族斯拉夫尼科维奇(Slavnikovci)占领了这一地区,于995年被佩米斯洛维奇(Pemyslovci)家族灭门。
12世纪时,被称为“玫瑰家族之父”的维特克一世(Vitek I,?—1194,佩米索维奇家族后裔),曾辅佐弗拉迪斯拉夫二世(Vladislav II,1110—1174,波希米亚公爵在位:1140—1158,波希米亚国王在位:1158—1172),在南波西米亚地区拥有大片土地。
维特克一世在去世前将财产分给了5个儿子,分别以不同颜色的玫瑰花瓣作为家族支系的徽章:老大金德里奇(Jindrich of the Castle)的标志是蓝底金玫瑰,成为领主后建造了早期城堡,其家族在1604年消亡;老二维特克二世(Vítek II)的标志是银底绿玫瑰,成为克鲁姆洛夫领主后建造了克鲁姆洛夫城堡,因绝嗣于1302年消亡;老三维特克三世(Vítek III)的标志是银底红玫瑰,成为罗森伯格领主,继承了罗森伯格城堡,后来改称为罗森伯格家族(Rosenberg);老四维特克四世(Vítek IV)的标志是红底银玫瑰,成为兰德坦因(Landtejn)和特尔本(Tebon)领主,于15世纪初期消亡;老五塞泽玛(Sezema)是个私生子,成为乌斯提(金底黑玫瑰)和斯塔兹(金底蓝玫瑰)领主,于17世纪中期消亡。从此,五瓣玫瑰这个标志一直被家族保存了下来,也成为了克鲁姆洛夫的标志,这就是史称的“玫瑰的分裂”事件。
城堡里随处可见的五瓣玫瑰(网络图片)
13世纪中期,维特克家族如日中天,不仅建造起城堡,还对抗波希米亚国王鄂图卡二世(Pemysl Otakar II,1230—1278),不幸的是到了重孙克鲁姆洛娃(Vok z Krumlova)时就绝嗣了。
1302年克鲁姆洛娃去世后维特克家族消亡,领地由国王收回并辗转到了三儿子后裔罗森伯格家族继承。家族中的彼得一世(Peter I von Rosenberg)建造了教堂、医院,扩建了城堡。
1374年,这里只有96幢房子。
15世纪乌尔里希二世(Ulrich II von Rosenberg)赢得了主教的支持和教徒的信任。
16世纪,小镇一度繁荣至极,威廉·罗森伯格(Wilhelm von Rosenberg)将城堡改建成了文艺复兴式。
进入17世纪,威廉的改建使领地陷入债务危机,家族盛极而衰,1601年彼得·沃克·罗森伯格(Peter Vok von Rosenberg)迫不得已将小镇卖给哈布斯堡王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1552—1612)。
罗森伯格家族的最后一位男性成员彼得·沃克·罗森伯格死于1611年,罗森伯格家族就此灭亡。
鲁道夫二世看不上这块地方,只让自己的私生子尤利乌斯·德·奥斯亚特(Ulius de Osyat,1584—1609)接手。因患有精神分裂,曾把自己的情人从高高的城堡窗户扔了下去,这位城主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中一直被囚禁在城堡监狱直至去世。
1618年,波西米亚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1648)爆发,皇帝忙着打仗,无暇顾及小镇。
1622年,王室将小镇封赏给了艾根伯格(Eggenberg)家族,并加封公爵头衔,以表彰其在战争期间对皇室提供的财力支持。
随后,三代埃根伯格家族都生活在了这里,并致力于小镇和城堡的建设。埃根伯格家族成员喜欢巴洛克建筑风格,城堡和镇上的很多房屋改建成了巴洛克样式;埃根伯格家族成员热爱音乐,这里一度成为捷克南部的音乐和艺术中心。城堡中的巴洛克剧院就是该家族主持修建的。家族18世纪初绝嗣。
1719年,公爵的遗孀,来自施瓦岑贝格家族的玛丽(Mary of Schwarzenberg)在死后,将领地和爵位一并传给自己的侄子亚当·弗朗兹·施瓦岑贝格(Adam Frantiek ze Schwarzenbergu,1680—1732),从此小镇由施瓦岑伯格家族继承(目前小镇仍为施瓦岑伯格家族的领地,现任公爵为卡尔·施瓦岑伯格(Karl Schwarzenberg),同时任捷克外交部长,这些家族先后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瓦解后小镇归属奥地利联邦州,后又被捷克军队占领(幸运的是,小镇不仅躲过了一战和二战的炮火侵袭,更躲过了科技文明发展的更新换代,历史遗迹完整地保存到了今天)。
1938—1945年,这里一度被纳粹并入苏台德地区(Sudetenland)。二战结束后,这里所有说德语的人统统被驱逐,重新回归捷克。
1989年,捷克爆发了著名的“天鹅绒革命”,小镇在新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全面的“修旧如旧”的整修,恢复了它18世纪古镇的面貌。
三
提到捷克,首先映入脑海的是首都布拉格,这是人们为蔡依林那首《布拉格广场》而对捷克充满了向往。当来过南波西米亚这个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头衔、红色屋顶鲜花满城的小镇,会发现这个静谧的克鲁姆洛夫才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地方啊!
这个小镇围是绕着一个13世纪建造的带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以及巴洛克式风格的城堡展开的。穿过横跨伏尔塔瓦河最古老的石桥——纳普拉什蒂桥(Naprashti Bridge),透过拱形桥洞,可以俯瞰整个克鲁姆洛夫。
蔚蓝色的天空漂浮着丝丝白云,伏尔塔瓦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河畔无数绿树簇拥的红屋顶连向远方连绵不绝的青山,古堡与河水相映成趣,那些童话般的风景就如此这般真实地呈现在你的眼前。眼见之处都是色彩鲜艳的建筑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里的美都让人陶醉其中而遐想万千。
彩绘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核心结构为哥特式,外部的装饰则为文艺复兴式。被著名的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1890—1938)称其为世界最精美的高塔。
漫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仿佛回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街道两侧小店林立,每一家都精心布置且各具特色,橱窗内复古的摆设和别出心裁的装饰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充满了文艺气息。
斯沃诺斯基广场(Svornosti Square)是内城中心的主广场,中央矗立着一根建于1843年的黑死病纪念柱,四周的建筑大多是餐厅和旅馆。
这幢建筑的外墙上镶嵌着四个徽章,中间双尾狮代表波希米亚王国(Kingdom of Bohemia,1198—1918),下面是ck的城徽,左右为艾根伯格家族和施瓦岑贝格家族的徽章。现今小镇的政府机构和警察局于此办公。
镶嵌徽章的政府办公楼一角(网络图片)
踏上坑坑洼洼的石板路,穿过曲折的小巷,沿着小桥流水,远处清澈湍急的河水映入眼帘,划舟戏水的人打破了这里的静谧,给古老的小镇带来了盎然的生机。
在伏尔塔瓦河上划舟戏水的学生
在欧洲国家,无论镇子有多小,都至少有一座主教座堂。
圣维特教堂(St. Vita Cathedral)与布拉格的圣维特大教堂同名,是镇上最大最豪华和最古老的教堂,也是当地人的信仰中心和这个城市的发展源头。
14世纪,彼得一世曾在此修建了一座小教堂;1340年在德国建筑师的指导下重建;1407—1438年,施塔内克(Jan Stanek)曾主持了又一次大规模的重建,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晚期哥特式并融合巴洛克式风格的教堂。
远观圣维特教堂
拉泽布尼克大桥(Lazebnik Bridge)也叫“理发师桥”,是连接内城和城堡的桥梁,桥上的两尊圣人雕像分别是耶稣受难和内波穆克的圣约翰(以下2张为网络图片)。
ck小镇在每年夏至日的周末都要隆重举办传统庆典——五瓣玫瑰节,小镇居民穿上传统的波希米亚服饰载歌载舞狂欢3天3夜。也有很多玫瑰家族成员从世界各地回到小镇参加庆典狂欢。这是一个没有玫瑰花的玫瑰节(以下2张为网络图片)。
四
5个多世纪了,ck小镇的建筑遗风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和所有的欧洲小镇一样,人们固守着一个信念,坚持几百年的传承,使之成为了中部欧洲中世纪古城的一个杰出典范。
ck小镇以强烈的震撼力和美感,以亘古不变的姿态迎送着匆匆过客,就像是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笔下的抽象而艳丽的巨幅画作。
漫步于飘溢着浓郁的咖啡和葡萄酒香的大街上,耳畔聆听着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1935—2007,意大利著名歌手)迷醉的吟唱之《波希米亚人》,不远处又传来教堂悠扬的钟声,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古城的千秋往事……
(文+图:王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