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河姆渡:500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河姆渡人为何会突然消失?

这是一个有着29户人口的村庄,位于中国长江以南的浙江东部,村民们一次意外的发现开始改变了村庄的命运。1973年夏天,村民们计划在雨季到来之前在低洼处建排涝站,在挖到一米深时遇到了麻烦,一些杂乱的东西和坚硬的石头影响了施工的进度。村民们开始抱怨,检查施工进度的负责人发现泥土中混杂的东西与一般石头不一样,于是挑选了一些有加工痕迹的石头,送到了专业的考古人员那里。这引起了考古人员极大的兴趣,于是,浙江省文物管理机构立即组成挖掘小组前往河姆渡村。几天以后考古人员来到河姆渡村,在村民施工的地方打了几个探方。

挖掘工作开始不久,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木头,虽然已经腐朽,但还是能清晰地看出人为加工过的痕迹,依照专家的分析这是一个水井。在中国商周时期的金文中“井”是这样写的,很像四排木头相交搭成的井窖,中间则为汲水之处,和挖掘出来的这些木头摆放形状相似。经过处理,考古人员发现这确实是一口水井,井仅有1.4米。由于这口水井的出现,使问题变得复杂,考古人员推测这个地方不仅仅是墓葬遗址,有可能是古人类居住的地方。如果这里是古人类居住的村落,那么它究竟属于哪个年代,这个居住区有多大规模呢?考古人员一时很难推测,他们需要更多的证据,很快他们就有了新的发现。在距离地面两米深的地方,考古人员挖出11座墓葬和3个龟坑。大量的陶片、石器,然而仅仅这些陶片也不能说明问题,考古人员需要更多的发现来破解眼前的谜团。他们继续向下挖掘,在这个文化层仍然有一些陶器出土,只是在这一土层没有发现红陶,大部分是灰黑色夹砂碳的陶器。这些陶器质地比较粗糙,从表面的痕迹专家判断,它们应该是距今6000年左右加工出来的,这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在这里的重要证据。

当考古人员挖掘到三米深时,发现了奇怪的东西。在褐色的土层中出现了一些金黄色的小颗粒,但是很快就变成了泥土的颜色。经过仔细辨认,这些东西居然是碳化了的稻谷,这些稻谷在与空气接触之前,还保持着原来黄灿灿的影子。考古人员不敢相信这些稻谷会在距今6000年的地层中发现,这些是野生的稻谷还是人工栽培?难道新石器时代在这里生活的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吗?在人类的考古发掘中,最古老的稻谷遗存是在印度发现的,距今4600年,所以一直有中国稻谷栽培技术来自于印度的说法。那么这些6000年前的稻谷来自什么地方。它们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经过对比,可以看出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颗粒宽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更接近人工栽培。在这个土层下不断有混在泥土中的稻谷被挖掘出来,如此大量的囤积为考古人员提供重要证据。600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古人类,当时已经发展到熟练地掌握水稻种植技术了,只是还没有发现其他证据来证明他们是怎样种植水稻的。正在他们为此感到困惑的时候,在离稻谷不远的地方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在泥土中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这是什么呢?谜底很快就揭开了。

他们发现了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河姆渡人用水牛、鹿和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河姆渡人出土的骨耜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骨制农具。骨耜虽已不再被人们使用,但我们还能从缠、犁、锄等农具看到骨耜的影子。在这一层,考古人员除了挖掘出大量的石器、骨器、木器、陶器外,还发现了木板和木桩。这些木板和木桩有什么用处呢?传说这里是个海湾,探测结果证明远古时代这里果真是个海湾。专家继续向下挖掘,这里已经没有人类留下的任何痕迹了,这里应该是所有文化层的最底部了。奇怪的是,在到达地底之前的一层又挖掘出许多的木板和木桩,在木板和木桩的两端,出现了榫卯的痕迹,这些木头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以往的发掘证据表明,人类发展到青铜时代出现了金属工具,才会出现榫卯。中国现在很多传统木结构建筑都是由榫卯结构搭建而成的。奇怪的是,在河姆渡人生活的年代比青铜时代早了2000多年,那么这些木头的榫卯是怎么加工出来的呢?

考古人员从发掘出的大量石器中找到了答案,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发现在木板和木桩上分别凿出榫卯,可以将木板和木桩牢固的连接在一起。他们将石头加工成封闭的工具,再用这些石质工具去加工木材,今天这些石质工具依然非常锋利。接下来,考古人员将这些复原展现出当初的建筑形式,中国的建筑专家将这种地上架空的建筑称为甘蓝式建筑。河姆渡人的甘蓝式建筑是原始人从树上的朝军向地面居住过渡的一种建筑形式。在木桩和木板附近发现了一些用芦苇编织的席子,这些纬编与今天当地人生活中使用的纬编编制方法几乎完全一样,这种技术出现在人类的蛮荒时代真是不可思议。据专家推断,这些纬编很可能是铺在屋顶上用来遮风挡雨的,也可作为席子铺在房屋地面上,还能作为房屋之间的隔断。这时对河姆渡人出土文物的判实词测定也有了结果:河姆渡人遗址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最上面一层已有4700年,第二层有5800年,第三层和第四层距今6120-6950年,这个结果让所有的考古人员都十分惊喜。这里埋藏着人类7000年前到5000年前近2000年的历史。在河姆渡遗址发掘之前,几乎所有出土的证据都表明,中原文化于公元前3000年诞生于黄河流域。在黄河流域之外的地方,还没有发现更早期人类活动的证据。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一个依据,那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一个地方,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些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件最为神秘的东西。它是经过加工的象牙,部分已经残缺,外形很像一只展翅的蝴蝶。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蝶形器上面用有极细的线条雕刻出复杂的图案,这个图案的正中间是一组大小不等的五个同心圆结合在一起,外边周围刻着像火焰一图案,好像是一个太阳,有两只长着勾喙的鸟,对称排列在这个太阳的两边,摆出了振翅欲飞的样子。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太阳崇拜的图形,和地球上许多地方的远古人类一样。河姆渡人把太阳看作最神圣的崇拜对象,也有少数学者认为,这个图形中间是个卵形,整个图案的组合是有双鸟生卵的意思,把这个图形看作是河姆渡人对生殖崇拜的一个象征。尽管我们今天很难知道远古先祖雕刻这个图案的真正动机,但无论如何这是出现在人类蛮荒时期的一件精美艺术品。像古埃及人用绘画记录生活一样,河姆渡人将他们生活劳作的片段记录在陶器上。河姆渡是长江下游新时期时代晚期的一处生活遗址,他们从附近的山上砍伐树木,构建起了甘蓝式房屋。他们靠种植水稻采集、捕鱼和狩猎为生,他们已经开发出了芦苇和麻制品,在这里生活了2000年。但奇怪的是,这里没有发现他们延续下来的证据。

延续了2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为什么在距今5000年前后突然神秘消失了呢?有人认为可能是战争的原因导致了河姆渡文化的突然消失,也有学者认为可能与洪水的灾害有关。由于没有发现更多的证据,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河姆渡遗址的研究人员。于是他们对河姆渡周围的地理环境做了长达三年的调查,他们沿着姚江顺水而下,发现在姚江的所有拐弯处有洪水冲刷的痕迹。他们又将这一带的地质情况做了探查,发现河姆渡遗址地层的堆积,表明河姆渡文化时期至少发生过两次持久的特大洪水。第一次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第二次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第二次洪水不仅淹没了河姆渡的家园,而且还在遗址和南部的四名山之间冲刷出一条100余米宽河道,这对河姆渡人来说应该是致命的一击。从此,=河姆渡人开始遭受洪水的危险,赖以生存的水稻连遭淹没,颗粒不收。不得不开始大规模的迁徙,离开这块栖息了2000年之久的土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