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能够“靖难”成功?如果朱标还在,朱棣的结局会怎样?
公元1399年到1402年,即明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燕王朱棣与他的亲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之间发生了一场浩大的战争——靖难之役。战争的结局是以朱棣的“靖难”成功和建文帝的下落不明而告终,这也是历史上少有的藩王谋反成功的例子。那么,朱棣为何能够“靖难”成功呢?如果建文帝的父亲太子朱标还在的话,朱棣还会谋反吗?他的胜算有多大?
一、朱棣“靖难之役”成功的关键
朱棣能够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朱棣具有军事谋略的头脑和骁勇善战的能力。
早在朱元璋统治时期的洪武年间,北元势力一直清剿未尽,时而南下侵犯边境,成为朱元璋的心头病患。从1370年(洪武三年)到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就先后八次派兵对北元的残余势力进行扫灭,其中最后两次就是燕王朱棣领兵进行征战的。这两次,朱棣俘获了北元的太尉乃儿不花和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悉收其部落数万人、马驼牛羊数十万头而还。显示了朱棣不一般的军事天赋和应变能力。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更是将他的军事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如装疯卖傻骗过使者;假装投降控制北平;乘夜突然袭击耿炳文部;偷袭大宁收编关宁铁骑;郑村坝、白沟河打败李景隆;夹河、藳城之战击败盛庸;灵壁之战击溃何福与平安等等,几乎每一仗朱棣都是亲冒矢石、冲锋在前,这就极大地激励了燕军的气势。
最后,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之时,朱棣采用了“黑衣宰相”姚广孝(即道衍和尚)的计策,避重就轻,只攻不守,直趋京师。
《明鉴纲目》卷二:会诏有司系治中官奉使之不法者,先后奔燕,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王乃慨然曰:“频年用兵,何时已乎?要当临江一决,不复反顾矣!”道衍亦力劝燕王:“毋下城邑,疾趋京师,此批亢捣虚之策也。”遂定计。
得益于朱棣的军事谋略和身先士卒,燕军无不奋勇向前,以死相拼。虽然朱棣也败过几次,但他能很快地重新聚拢士兵、提振士气,并最终战胜明军。
朱棣能够战胜明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明军无实力派大将,明军士兵多但不精,士气不振。
明军无实力派大将这主要是朱元璋的问题。明朝开国元勋无数,光被封为公侯的就有六公二十八侯,除一部分病死和战死外,郑国公常茂被流放、德庆侯廖永忠被赐死、永嘉侯朱亮祖被鞭死;朱元璋晚年还大兴文字狱,两次又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诛杀受牵连的朝臣共计五万余人,韩国公李善长、凉国公蓝玉、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还有一大批侯爵等等,都在这几次牵连中被屠戮殆尽。据说魏国公徐达也是被朱元璋赐蒸鹅引病发作而死的。
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时候,开国功臣也就仅剩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了,而此时两人也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头了。老将耿炳文是善守不善攻,郭英也没有独自领兵作战之经验,基本都是打打副手而已。他俩虽说直接或间接参与了靖难之役,但论谋略、论进攻,哪里是燕王朱棣的对手?
明军号称为“中央军”,经过几十年的和平的侵蚀,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奋勇,哪里是多年战争中摸爬滚打的“边防军”的对手?再加上很多明军将领纷纷投降朱棣,他们认为:叔叔打侄子,这是老朱家自己的家事,外人何必插手呢?就是这种心态造成南军士气低落,军心涣散不稳。
而且在关键之时,明朝驸马都尉梅殷,奉命驻军淮安,任由朱棣攻打金陵也无动于衷,隔岸观火;李景隆就更不用说了,50万明军都被他整丢了,最后竟然直接开门献城,使朱棣军得以顺利地进入京城。
二、若太子朱标还在的话,朱棣的结局会是怎样?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可以说,从朱标出生开始,朱元璋就非常器重这个儿子。当时朱标出生时,正是朱元璋率军攻打集庆(今南京)的时候,朱元璋兴奋之余还专门在一座山上刻下了“到此山者,不患无嗣”的语句。
朱标5岁的时候,朱元璋就请宋濂等名儒为朱标的老师,教授其经学,接受儒家教育。9岁时,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朱标为世子。一有机会,朱元璋就亲自教导朱标如何为人君、如何为民等等。
朱棣比朱标小5岁,两人同为朱元璋的儿子,经历却是大相径庭。在朱标13岁成为皇太子时,每天过的是锦衣玉食、诵读经书的好日子;而朱棣等兄弟们则是接受着严格的军事训练,骑马、演练等等,毕竟天下还没一统,战争还要继续打嘛。
在朱元璋的眼里,立嫡立长这两样都让朱标占了,朱标俨然已成了大明江山接班人的不二人选了。
朱标长大后,性格温和宽厚,心思缜密,尊师尽孝。一次,因为师父宋濂一家牵扯进胡惟庸的案中,朱元璋想要处死宋濂,经朱标和马皇后力保,宋濂才得免一死。
朱标对弟弟们也很友爱,每当弟弟们犯了错,朱标就恳求父亲饶过他们,因此,朱标在兄弟中的威望也高。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标奉命到陕西进行巡视,正好他的弟弟秦王朱樉因为犯错而被召回了京师,朱标在调查完秦王的事情后,回去就向朱元璋替秦王求亲,朱元璋才又让朱樉返回了西安。
朱标做太子监国时常以仁和治国为主,而朱元璋则倾向于峻法,父子俩虽时有争吵,但朱标却逐渐在朝堂中获得声望。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更有冯胜、廖永忠、杨宪、邓愈、汤和、刘基等一干老臣辅助,再加上藩王们稳固边陲,朱标将来若是登基为帝的话,大明江山可以说是固若磐石。
也就是说,如果朱标不死的话,历史将会被改写,大明的第二位皇帝就成了朱标,当然也就没朱棣什么事了。朱棣若是不服朱标,起来谋反的话,朱标凭着剩余的开国功臣照样可以把朱棣打趴下,光是凉国公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朱标娶的是常遇春的女儿)、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就够朱棣受的了,更不必说还有好多的侯爵的功臣了。
问题就在于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也就是朱元璋64岁那年病逝了。具体是什么病,史书也没详细记载,或许是因为“胡惟庸案”牵涉杀戮太多,太子朱标与朱元璋争吵埋下了病根;或许是两人政见不合等等,总之善良敦厚、温文儒雅的朱标从陕西回来的第二年就突然暴毙身亡了。
朱元璋悲痛之余,更加喜欢上了朱标15岁的儿子朱允炆。朱允炆聪明伶俐,非常孝顺,和他的父亲朱标性情十分相似。朱元璋为避免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储而发生战争,就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
接下来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平以后的道路,又借“蓝玉案”大肆弑杀开国功臣。如果说“胡惟庸案”是朱元璋为太子朱标扫平道路,那么“蓝玉案”就是朱元璋在为朱允炆扫平道路。这些也都可以说是间接的在为燕王朱棣扫平了道路。朱元璋千算万算,恐怕怎么也不会算到自己的儿子会起来谋反自己的亲侄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