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幼儿园小朋友一起编故事,也真是胆大。
一、口语表达与日常口语有差异,是趋向书面语的口语表达。
二、小学生作文,很多情况是空想,名与物不对应,知而不识,所以作文很难从日常生活取材,熟视无睹不敏感。
还有一条难以取材的原因来自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不敢选。比如千篇一律的问题,比如取材新颖的问题,往往都不是站在作文初学者的角度出发的。千篇一律,往往是以面论点的横向比较,忽略了所谓的千篇是群体的千篇,而非个体的千篇,对个体讲可能只是一篇。
三、故事的教育功能被弱化,读书不走心,与生活被功利分割,虽然文以载道,但在宠爱之下,自私利己,甚至飞扬跋扈,道实在也远人。以文化人,有时把人给化没了。
细与累
积累是“累”出来的。为什么累呢?凡事必做于细,小流积江海。
这个累,辛苦,但不痛苦,因为彼此间有一条丝线——纟、糸——贯穿着,是个体系,结构化的知识谱系。你看,四四方方一块“田”,我看它像个书架,知识的仓库。
《讲给家长听,我们读书到底读什么》
以下内容是昨天课后匆匆记下的
今天重看一遍
就重发一次
今天给幼儿园小朋友讲故事。让他们每人带一个玩具,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飞机洋娃娃,乐高手机超级飞侠。有玩具就有故事。当然这只是表面,里面还有很多内容。这些内容其实也不重要,陪伴就好。
学语言,听、说、读、写是手段。幼儿听、说为主。先是复述,再“自述”。幼儿的大脑也在发育中,思维偏具象。有实物,有抓手,更方便编故事。
身体各躯干在大脑皮层的投射
社会的环境,如孟母三迁,环境会造就人物。方言的消失,我们只跟孩子说普通话。幼儿的隐性学习,一心多用。父母家人身教重于言传,如幼儿的说话,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强化性,同一东西反复出现,就习得了,所以绘本里有反复出现的一模一样的句子;选择性,语言的迁移,幼儿的模仿并不只是一模一样的模仿,而是会加入自己的东西,比如学的是“黄色的香蕉”,幼儿会讲“黄色的气球”,香蕉成了气球,变化了。♣出口成章的口语,与日常的生活语言有差异,它是规范的指向书面的口语表达,且需要词汇量。♣语言是成串的,有应用场景的,故事性的。对幼儿来讲,还有趣味性,游戏性(参与度),所谓寓教于乐。♣语言是思维的。思维是树上叶,语言是掌上叶。想清楚才能说清楚。我们最大的本领是命名,给什么东西都取个名字。所以,任何东西都可以是故事人物,当然也可以是故事道具。
故事在时间里。时间顺序,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我们认识事物,一个事物六个面,就是抓特点(物性),颜色、形状等。观察生活。特点进故事,如果是人物,就是人物特点(人性),如果是道具,就是道具的用处。拿家里的玩具编故事。小学生写作文,很多是空想。写的东西,他是没有见过的。比如故事里的大灰狼、老山羊 ,他们很可能没见过。这里边有一种脱节,名字与实物对不上,知识知而不识。所以很多小学生没办法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写作材料。结构化学习,从句子到篇章。模仿的是结构,打开的是自己的思维,说的是自己想说的话。故事里面,还有教育性,寓教于乐,指向真善美。比如:小车掉水里了,挖机救了他。第二天,小车又碰到了挖机,又跟挖机说谢谢。——这声谢谢很重要。这是语言上的表达,还可以是行动上的表现,小车也像挖机一样热于助人。进步进步一味进步,当你想、你需要回到原始去寻找一点什么,它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