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 《庐山高图》
✔为防失联,把“晓涵畫苑”设为星标“★”哦!
明 沈周《庐山高图》
立轴 纸本 浅绛 193.8x98.1厘米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1427年~1509年),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州(今江苏吴县)人。不应试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庐山高图》局部1
《庐山高图》是中国明代画家沈周的创作的纸本设色轴画。该画作原属北京故宫旧藏,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庐山高》是沈周为他的老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祝寿,凭借想象而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时年沈周41岁。
《庐山高图》局部2
《庐山高图》局部3
《庐山高图》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气势恢弘。画面右下角山坡两棵劲松虬曲盘缠,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木桥斜跨,打破了流水飞白的呆板,两侧峭壁呈内敛之势,瀑布上方庐山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构图由近景的山坡虬松,中景的瀑布、巉岩、峭壁,远景的庐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远,近、中、远景相连,一气呵成,贯串结合而形成S形曲线。这种构图法很像南宋院体的程式,近景的处理也和马远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图群峰直插,回环掩映,争奇竞胜,实在是大家手笔。
《庐山高图》局部4
《庐山高图》局部5
《庐山高图》在画法上,先用淡墨皴染,再用浓墨逐层提破,并以重复的皱纹引导山石作左右倾斜、呼应、冲突的韵律,使群峰有簇拥叠转的动感。中间一座山石墨色较淡较明亮,好像从画的外面投射一些光线进来,这座方形的山石用不同的皴法描绘,感觉石质坚硬,使画面产生更多变化。除了近景的大树外,山上的树木都很渺小,衬托出庐山崇山峻岭的气势。
《庐山高图》局部6
作者取于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高叠的石岩,进而形成转折交搭的层峦,大小林木复合为统一的自然美,布局疏郎,厚重凝炼,有条不紊,宾主和谐,浑然一体。沈周的个人特色在这幅画中也初见端倪,山石主要用短披麻皴,干湿互用,层次分明,山峦没有险绝沉重之感,而是将温润柔雅的气氛贯穿画面。
《庐山高图》局部7
沈周的山水画大多描绘文人的生活环境和山川自然风光,主要是学习董、巨和元四家。沈周作画要求很严,据说早年多画小幅,四十岁以后才开始画大幅作品。沈周的成熟风格有两种:粗笔和细笔(称“粗沈”和“细沈”)。前者比较简率,用中锋秃笔,实际上是南宋风格的继续;也可能由于求画的人太多,所以干脆寥寥几笔,以作应酬。后者则笔法细密繁复,是学习元代画家王蒙的结果。因为他的细笔山水少,所以认为“细沈”较珍贵。
《庐山高图》局部8
这幅《庐山高图》,一则因为是祝寿用的,格外专注;二则因为当时的沈周主要是学习王蒙的技法,虽然功力深厚,但应该说个人风格还处在探索和成熟的过程中,所以正好体现出“细沈”的典型风格。王蒙作品的主要特点,一是所谓的“牛毛皴”,即笔法细密,二是山体连绵不断,这在《庐山高图》中都有明显的体现,笔画虽然多,但是井然有序,丝毫没有纷乱的感觉。而且墨色层次也很丰富,局部的皴擦点染不下五六遍,却依然清新典雅,没有松懈泄气或浑浊的迹象。虽然此图着意模仿王蒙笔意,但与王蒙《具区林屋图》相比较,仍然具有明显的明代特点。
《庐山高图》局部9
沈周的书法是学习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用笔凝重老硬,在学习王蒙和吴镇尤其是学吴镇的山水画法中,获得个人艺术上的成功,形成一种简朴、淳厚的画风。他的画笔法坚实豪放,苍中带秀,刚中有柔,而且墨色深厚清润,具有蕴藉文雅的格调。即使晚年画风变得更为粗简,但也毫无粗俗的习气。他的水墨设色山水,其色彩简洁、明丽、高雅,确有胜于前人之处。
《庐山高图》局部10
画作题诗:
庐山高,高乎哉!
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
岌乎二千三百丈之巃嵸。
谓即敷浅原。
培嵝何敢争其雄?
西来天堑濯其足,
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
回崖沓嶂鬼手擘,
涧道千丈开鸿蒙。
瀑流淙淙泻不极,
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
时有落叶於其间,
直下彭蠡流霜红。
金膏水碧不可觅,
石林幽黑号绿熊。
其阳诸峰五老人,
或疑纬星之精坠自空。
陈夫子,今仲弓,
世家庐之下,有元厥祖迁江东。
尚知庐灵有默契,
不远千里钟于公。
公亦西望怀故都,
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
昔闻紫阳祀六老,
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
我常游公门,仰公弥高庐。
不崇丘园肥遁七十,
著作 白发如秋蓬。
文能合坟诗合雅。
自得乐地於其中。
荣名利禄云过眼,
上不作书自荐,
下不公相通。
公乎!浩荡在物表,
黄鹄高举凌天风。
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
|
|
END
晓涵畫苑
是集艺术创作及展览、艺术体验、艺术品定制收藏为一体的艺术体验圈,
欢迎你的加入!
让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