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质-燥、热、烦,形成的因素
1. 先天不足
母亲妊娠时体质柔弱,或母亲高龄受孕,或者早产等。
2. 后天失养
(1)过度劳累,积劳伤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和生活压力大,起居没规律,思虑过度,精力、体力消耗过大,日久导致阴血亏耗。
《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视、劳心过度等可致阴血亏耗,肝体失濡,心神失养,可见两目干涩、失眠、健忘、眩晕等阴虚病证。
(2)房劳过度,纵欲耗精:肾藏元阴元阳,房劳过度,损耗肾阴。《医学源流论》指出:“夫精者,即肾中之脂膏也,有长存者,有日生者,肾精藏精之处,充满无缺,如井中之水,日夜充盈。若纵欲不节,如浅权之井吸之无度,则精结矣。”朱丹溪认为,人之阴气难成而易亏,“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若“徇情纵欲”,则致相火妄动,火炽阴消。
房劳过度,对男人和女人来说,都可导致肾精亏耗,出现肾阴不足的表现,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烦少寐、夜梦遗精等。
(3)经常熬夜,阴血暗耗:晚上人体处于抑制状态,气血、肾腑得以休养生息。然而,现代人夜生活丰富多彩,晚睡甚至通宵不睡的现象比比皆是,如长期熬夜,就会导致阴液过度消耗,形成阴虚质。
(4)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情志有喜、怒、忧、思、恐等。如果情绪过激,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就会郁积在体内,郁而化火,“五志化火”伤阴。《灵枢.百病始生篇》日:“喜怒不节则伤脏。”
心在志为喜,主血而藏神,心情舒畅,血气和缓,则健康无恙。若喜乐无极,超越正常限度,可导致心的气血紊乱,营血耗伤,心神失养,而引起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多梦等症。
肝在志为怒,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情绪过急,大怒不止则伤肝,肝气上逆,可见头晕头痛、面红耳赤。《素问.疏五过论》谓:“暴怒伤阴。”
脾在志为思,主运化,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此为养。《血证论》指出:“思虑而伤脾阴也”。忧思不解则伤脾阴,可见“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蒲辅周医疗经验》)
此外,悲忧太过则伤肺,肺气郁结,郁而化热,热伤阴津。“恐则精却”。(《素问.举痛论》)“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软,精时自下”。( (灵枢.举神篇〉)均是情志内伤,发生阴精亏伤的表现。
(5)饮食不当,温燥伤阴:如果饮食偏嗜,也可造成阴虚。如过食烫食或恣食辛辣温燥、炙煿煎炒的食物,则易耗伤胃阴,出现口干、胃脘灼热疼痛等症。
酗酒伤肝阴,嗜烟伤肺阴。“酒而无节,...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不能自禁。”(《丹溪心法》 )倪朱谟的 《本草汇言》云:、“(烟)味苦辛,气热,有毒”。长期吸食易致燥热内生,而见口干咽燥或咳痰咯血。
注:学生和年轻人容易出现阴虚,这与他们喜欢吃煎炸烧烤等食物或嗜好烟有关。
3.疾病因素
(1)久病伤阴:久病可导致精血不足、精液枯涸。如:久泻、久痢可损伤人体
阴液;梦遗滑精,可损耗肾阴;慢性出血病人,出现失血伤阴;以及骨蒸劳热、生
潮热盗汗,均可使阴液暗耗。
(2)热邪伤阴:温热病(一般是指急性发热性疾病、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因是热邪,热为阳邪,最易化燥伤阴。吴鞠通指出:“热之所过,其阴必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液的存在,决定着病人的转归,阴竭则死亡,阴复则病向愈,因此,顾阴是温热病治疗大法。
4.年龄因素
四十面衰,阴虚谁也逃不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随着年龄的增长,40岁以后,阴精衰少,肝肾渐虚,机体功能下降,多种退行性疾病也会逐渐显现,如记忆力减退、耳鸣耳聋、视物昏花、更年期、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
人的衰老是一个自然规律,阴精渐少,功能下降。然而,长期过度劳作,作息失常会加剧机体退化,应注意作息有度,不过度劳作,节欲保精,同时保持恬淡虚无,不追名逐利,饮食清淡,或适当用中药进行行调理,则可以延缓这一过程。
5.性别因素
女性更容易阴虚。前面说过,“血”也是阴的一部分,女性一生要经历经、带、胎、产等过程。从青春期到更年期,月经贯穿于女性几十年的生活里,给女性带来了多方面的生理影响。到了育龄期,还要经历生育、哺乳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都要消耗体内的血液,以血为基础的阴液被不断消耗,久而久之,阴不足了,所以女性更容易阴虚。
6.外界因素
高温酷热、多风、干燥、强紫外线辐射、季节变化等,也会影响体质,造成阴虚。夏季暑邪当令,暑为阳邪,其性升散,阳热酷盛,易耗阴液,暑邪伤人,则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亦损伤阴津,可见心烦口渴、尿少而赤等伤津之象。更有甚者,腠理开泄太过,汗出不止,出现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等“气随津脱”之证。
秋季燥邪当令,燥邪亦可伤津耗液。若人感燥气,则阴津耗伤,体液缺乏,出现燥热的表现,如鼻干、唇干、咽干、口干而渴,舌干少津,毛发不荣、皮肤干涩皲裂等。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燥胜则干。”刘完素亦云:“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
7.治疗失当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误汗、误吐、误下可伤津液,“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亡津液,大便因硬也”。说明误治能伤阴,造成阴虚。另外,过于温补,内火炽盛,也容易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