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玄虚,听王居易解说温补针法

中医书友会第72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王红民

编辑/王超 校对/炳程

I 导读:毫针取效,手法太重要了,同取一穴,有人疗效极好,有人几无变化,为什么呢?奥妙尽在取穴与行针手法之中。以前发过王居易老师美文:略释毫针手法,本文再现温补针法的奥妙,依然精彩。

王居易毫针手法临证再现

吾师从王居易先生两年有余,亲眼目睹老师应诊千余例。师每诊必细问症候,详察经络,遇有疑难则必反复揣摩、诊察,而后常见其闭目思考,须臾之间写出针灸处方,配穴往往在3-5穴之间,凸显精少。临证吾师有其独特的取穴手法,必于皮、脉、肉、筋、骨五节之间反复揣摩穴道,并观问病人所感,穴道应手方才下针,偶有失误必拔针重刺。诊后讨论症候特点、辨经对接及选经配穴的临证思路自跃然而出,与平日老师所授理皆相通,令学者茅塞顿开,思维畅达。唯余针法一项,很少论及。两年多来,尝闻多人问及于此,吾师均摇头,笑而答曰:“余对此所感不多”,从未做过更多论述。近日,由于学生对针法的讨论屡次提及,吾师就此专门提出两个病例讨论,并为学生亲自演示针法。

案例:

60岁女性患者,腰部及双侧下肢自觉发凉,怕风3月余。两月来经过针灸治疗4次,症已明显好转,唯余右侧腰及下肢凉感未除,膝关节以下尤甚。吾师为其在环跳行针法,此症属阳虚,须行温补针法,即《毫针逸话》(点击可阅读:【有声节目】王居易老师美文:略释毫针手法)一文所述寻、求、抚、恋之法。观者见老师凝神聚气,手指徐徐行针,或提插或捻转均幅度较小,其他并无神奇之处。行针2-3分钟,患者开始出现细微的针感,留针几分钟后,渐渐感觉一股热流传至足。此热感起针后一直保留2-3小时,患者右侧腰及下肢凉感自此顿消。

针法解析:

为使学生更好理解温补针法的行针要点,老师第一次做针法演示。侨君跃跃欲试,老师为其手三里行针,云所谓寻、求、抚、恋之法,必须谨慎行之,双手配合,即古人所云,手如握虎、如履薄冰,左手揣按,紧压其穴,令气勿散,右手紧捏针柄垂直挤入,令患者无痛或少痛,针下沉紧之时,谨守其机,勿失其气,此时才可再行针法。

说罢为其进针。侨君云:针感在局部未行。师遂在手三里穴道上下循切按压,并以小锤轻叩行催气之法,此后再行提插,针感循经感传至腕,此时,老师凝神屏气紧捏针柄做拇指向前单向捻转,并顺势向下推送。有间,侨君言有热感徐徐传递。老师解释这一段针法,指下感觉沉紧之时要守住经气,待其气充,针下沉紧之感较强时,再做单向捻转,幅度约在60º-90º,针下感觉缝隙处微缠绕有叼合的感觉,此时顺势轻轻推送即可,使经气自养,不再行针,穴位处的轻微缠绕可自行恢复,在此过程中常常出现沿经徐徐感传的热感。上述手法看似简单,也需勤加练习方可获效。

回想一年前整理《经络医学概论》书稿时,老师嘱我再仔细阅读《毫针逸话》一文,仔细揣摩“经气运行”的精妙之处。今余再次问及针法之道:“针灸治病之效,其效在穴,或效在针耶?”师曰:“效在穴更多于针。”言针灸起效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识症辨经的精准、选经配穴的恰当和穴位结构的摸认清晰,最后才是针法的轻柔和缓。如若没有针法的因素,只要能够针灸得气,没有粗暴行针,疗效依然可以显现。可见老师对针刺手法的作用非常重视,但又颇为客观!

针法流派繁杂又颇具神秘感,笔者以师所言在自身尝试多能再现,可见其言之诚,特作此文以飨读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