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老人有事做日子快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2亿多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大国。现在的老人有如下现象,他们在家除了看书、看报、看电视外,似乎与社会半隔离,产生了失落感和孤独感。有的老人住在家里,深居简出,生活单调,无所事事,缺乏兴趣。
我退休后是依自已的兴趣爱好去生活的。
我上午我大部分时间在我的工作室看书或与朋友座叙。工作室是离儿子住宅不远老城区的二房一厅的低层套房,也是我个人的活动空间,我在这里不受家里人干扰。房子里放了几个书橱,书橱里放的是我要阅读的书及文友们送的书。朋友中有几位爱好文学的人,我会把多余的文化刊物送给他们。我在晚上11时前睡觉。我的睡眠时间约7个小时。睡觉前我有写日记的习惯,目的是方便日后查阅。我坚持写日记二十多年。
我在工作室的电脑上查资料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里学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与时俱进,二十年前我学会了电脑打字及用电子邮箱发文稿,十年前学会用智能手机拍照片和在网上查资料。现在我有空时用智能手机玩微信。
我是老三届中学生,知识和机遇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经历了由农民到教师的历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教育部门工作,师范中专毕业后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后在中学任教。我是中学历史老师,对地方历史文化有兴趣,我有文章在报刊、网站发表,领导和乡贤的资助我写了几本书。2009年我从学校退休后曾先后聘请到县党史研究室、县地方志办公室、中专学校,工作是:辅导学生写作、编写地方史志、撰写地方文化书刊。几年来我向报刊、网站写文章,《漫谈老年教育》发表在梅州市老年大学校刊《秋韵》。因为我的文章能够发表,所以至今还有写作兴趣。
梅州电视台记者采访我,及乡贤资助我出版的书
1983年山东省济南市创办了我国第一间老人大学。现在我国各省市都普及了老年大学,近几年老年大学发展很快。梅州市直机关老干部大学创办于2005年至今有16年的历史。
梅州市老年大学的校刊《秋韵》
2014年我经朋友的介绍就读梅州市老年大学。我每星期有一个上午到学校听课。学校的要求是:学科可自选,不考试,不发毕业文凭。几年来我坚持每个星期听课一次約2个小时。出于兴趣,我先后参加下列学科的学习。我的字写不好参加书法班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的英语知识肤浅,为此我参加了英语班一个学期的学习,特购“生活英语对话”影碟学习。我对摄影有兴趣,1984年用120元买了“120黑白照相机”为学生拍毕业照片,为亲友拍生话照片。我参加了摄影高级班的学习,目的是学习在电脑上对照片进行制作修改。
2016年我参加惠州市老年大学和梅州市老年大学的教学交流会议
安度好自己的晚年是老人们的追求。如今各地兴起老人服务的机构,这些机构被誉为“夕阳产业”。城市里有老人院。还有居家养老、組团养老等养老形式。我认为,这些养老形式可依自己的生活条件选择,也可寻找其它养老场所。
老人有事做日子快过。如果附近有老年大学的地方,老人们可在老年大学里找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座叙。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柳馨梦;校对:苏荷;
策划:高铭帆;责编:饶云;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梁德新(曾用名王森欣、笔名梁豪)1950年生(身份证1954年生),出生在梅县区梅县区松源镇园岭村,生活在梅县区松口镇。生活在知识分子家庭,年幼时因诸多原因而生活艰辛坎坷。老三届的中学生,曾参加学生大串联活动。1968年离开学校后,当过农民、村榨糖厂工人,学修家用电器、学修钟表,在福建等地流浪做工。知识和机遇攺变了命运,20世纪80年代初在教育部门工作,读了师范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后在中学任教。对文学情有独钟,喜欢看书写作是业余自由撰稿人,在国内报刊、网站发表文章,编著书数本。在职其间兼职及短期借调文化部门。对客家文化有研究,邀请出席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有学术论文在在嘉应学院、梅州市电视大学、钦州学院等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