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耕田︱小长假,听乡村旅游达人聊聊他们的「奇遇」
策划︱小石潭记
编辑︱村庄物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知识的研习言,「行万里路」可能比「读万卷书」更重要。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行万里路」的见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转化成见识。
2021年的五一小长假,村庄物语(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访问了一些乡村旅游达人——他们热衷于在乡村穿梭,观察和体味曾经和即将消逝的乡村风情。旅游或者旅行,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次「补课」——对农耕文明情调的再认识、再发现、再回首。
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向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致敬。
@小呆呆
坐标:东十八里铺
一次偶然的机缘,我在一个叫「东十八里铺」的乡村集市上,遇到一位抽旱烟的老人。
对我而言,这是一幕熟悉而又陌生的画面。几乎就是一瞬间,我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老人吧嗒着嘴,一头是烟袋锅;另一头是烟袋嘴。他的嘴里呼出一股股白色烟雾。老人的脸上,沟沟壑壑,写满的尽是岁月痕迹。
图源网络截图
我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多地方的农村人,抽的就是作为「旱烟」。烟袋杆,烟袋锅,烟袋嘴,以及一个盛烟叶的小布兜,则是抽烟人的必备「装备」。
记得从前,很多人的烟袋嘴,极为讲究。极少数有钱人的烟袋嘴,据说有玉石玛瑙的材料。
20世纪90年代后,纸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了旱烟。能够在皖北的东十八里铺,看见抽旱烟的老人,算得上一个「奇遇」了吧。
@笑话朵朵
坐标:池家岗
在皖北的乡村游走,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很多几乎从没见过的物件。听着主人的述说,涨知识,增见识。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鲜活。
在一个叫「池家岗」的村子里,一户人家的门口,我见到了传说中的「粪箕子」。
这个粪箕子保存完好。一把粪锄子靠在边上。听它的主人说,它们一般都是要配套使用的。
很久很久以前,皖北农家的一个重要农事,就是「拾粪」,尤其是冬闲时候。据说,「拾粪」要起得早,且场地都是很远的野地。那里有牲口或者狗们的粪便。用粪锄子把粪便「勾」进粪箕子中。㧟着粪箕子回家,倒在粪堆上。
——待到「闷」过几个月后,特别是秋后种麦,它是上好的农家肥。
有意思的是,「拾粪」的人,基本上都是家中的老爷爷,或者是十来岁的男孩子。天寒地冻的冬季,「拾粪」回来的人,头脸上往往都结着冰霜。
@人生苦乐
坐标:池家岗
我在这个叫「池家岗」的村庄,寻到一个从没见过的小物件:篾瓣子。那是旧时农家以苇子为原料,剖成苇篾的工具。
长约三四寸,直径寸许,大致的圆柱体,握在一只手里,正好。一端平齐,另一端大有学问:正中间是个尖头的小木棍,沿着它向外斜撇均分,凿开三个宽约半个厘米的坡坡缝隙,由深到浅,浅处直至圆柱的正中间。
据农家主人说,篾瓣子也叫篾锼子。多的是三瓣篾锼子。对粗大些的苇子,要用四瓣锼子。细小的苇子,拿剖篾刀直接剖开,就行。
篾瓣子握在右手里,左手拿苇子的根部,正中心对着尖头小木棍,沿旁边的缝隙朝里送,出来的就是三根苇篾子了。碾压皮实,就可以编席子了。苇子空心,但是一骨节一骨节的。骨节连接处,则是实心的,剖篾子,不用力气,剖不了。看到这个篾瓣子,我的眼前就浮现从前的农人用力剖篾子时龇牙咧嘴的模样。
我更感兴趣的是,篾瓣子上蕴含着的美学原理。它小巧,轻巧,握在手里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而这,也许就是朴素美学的至极追求。小巧的篾瓣子,从制作到使用,都浸透着从前农人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