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策军忠于帝国的奥秘

扁舟晚唐系列之大唐的重构(二十三)

鱼朝恩的神策模式已经在快步向前走了,但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绝不是光有个模式就够了。
具体到神策军来说,光有枪杆子是远远不够的。
神策军扩充的这些枪杆子,之所以投靠朝廷,靠的是朝廷忽悠的好待遇,好地位,好前程。
一旦这些不能够保障,又或者他们发现有其他获得好待遇,好地位的办法,这些帝国子弟兵,分分钟就能变成帝国的敌人。
比如说《皇帝是个大怂包》里那个口无遮拦的大嘴周智光,也是曾和鱼朝恩一起镇守陕郡的军头。
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镇陕州,与之(周智光)昵狎(xiá)。
朝恩…屡于上前赏拔智光,累迁华州刺史、同华二州节度使及潼关防御使,加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鱼朝恩派他去同华,是想让他看着郭子仪的。
结果没两年,周智光就和皇帝吆五喝六起来,跟那些跋扈的军阀没什么两样。
该怎么管好这些充满了不安分的基因基层军头们呢?鱼朝恩开始了新的思索。
总的来说,前人早就总结出了一条铁律:
要想管好军队的纪律,就必须先管好军队的后勤,所谓“抓住了他的胃,就抓住了他的人”。
因此,鱼朝恩继续构思他的神策模式,决定在后勤这块的控制上,寻找新的突破点。
鱼朝恩认为,帝国之前把关中当根据地,想通过关中的税收来养关中边镇的军队,这种老办法只怕解决不了新问题的。
现在的神策模式,军队并不是真的在自己手里,真正控制军队的是各支部队的基层将领。
这些军队往往组建在一起很多年了,这种混杂了众多政治不可靠的军头的混合体,单纯靠关中的资源去牵制他们,恐怕是力不从心的。
毕竟部队都驻扎在关中甚至就在首都,面对近在咫尺的帝国仓库。
军队听话时自然要受你的后勤控制,可如果碰到了什么突发事件,碰到了野心家的煽动呢?
我大军直接一声吼,夺了你皇帝的鸟位,把首都的粮仓一抢,把帝国收税的官员那么一收编,这粮食物资不就都是我的了吗?
虽然说,这么想的军头,下场只怕很危险。
可是历史也证明,你很难阻挡住有些人就是热血上涌要送死。
而之后的事实也证明,鱼朝恩的担忧是有远见的,20年后,由于中央的失误,还真就有不怕死的部队就这么干了。
言归正传,鱼朝恩认为,目前要想有一支真正在帝国掌握的军队,后勤就绝不能就地取材,那是在自我矮化。
神策军的后勤,一定要和神策军的组建一样,走资源整合的道路。
只有用全国的资源来养活这支部队,这支部队的可靠性才能高起来。
因为全国的资源一旦被整合,那就必须要靠来自全国各地的经济队伍,全方位的合作来提供资源。
这么庞大的一个政治经济团队的协调,任你哪个军头也会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本事控制的了。
因此,在这样的资源整合下,部队就自然会乖乖的听话,不敢动任何私心。
当然,前面说的有点空,咱们来点实际的。
在鱼朝恩的眼里,神策军眼下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守、震慑遍布首都周边的外军,拱卫首都安全。
当然,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帝国渴望能逐步削弱乃至驱逐吞并这些军阀。
但所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要实现上面的宏大目标,先得保证有一支绝对终于帝国的部队。
现在的神策军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小股精锐边军组成,但怎么保证其绝对忠诚呢?
鱼朝恩认为,关键点是神策军的收入不该和帝国的普遍的军队一样。
既然神策军有着非一般的任务,就应该要有非一般的待遇和地位。
为此,鱼朝恩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思路——神策军的薪水,三倍于帝国士兵的常规薪水标准,也就是三倍于驻扎首都周边的军阀手里的边军。
神策军有了三倍的薪水待遇,他还会不忠诚吗?
显然不会了,三倍薪水啊,到哪去找这么好的单位啊?
进一步,首都周边的军头们还有机会和神策军的人眉来眼去玩暧昧吗?
显然也不会了,三倍薪水啊!哪个军头敢拍胸脯说,你跟我混,我保你继续有这三倍薪水的?
士兵们哗变、造反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多赚点钱?
现在拿着三倍薪水,谁还会愿意去和中央动刀动枪呢?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一个字——钱。
要自力更生还是要资源整合》一节告诉我们,帝国现在大约搭建了3万的神策军。
按照3倍薪水算,那就相当于要额外供养9万的部队,帝国能搞到这么多钱吗?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前面几节不厌其烦的为大家介绍的帝国这几年系列经济政策,是不是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呢?
咱们不妨再来仔细的算算账。
士兵的薪水主要分成两大部分:粮食和钱,而在此时,主要流通的钱是绢帛等丝织品。
所以,士兵的薪水主要是两大块——粮食和丝织品。
一个士兵需要多少粮食呢?
这个又明确定额,那就是带壳的粗粟米,每个月要发1石。
这样一个士兵一年需要12石粟米,三万神策军就是36万石一年。
现在薪水三倍,所以神策军每年需要粟米108万石。
每年多提供108万石粮食,这可实在是一个巨大的任务。
现在,我们回看《冲破砥柱中流》,就能体会到刘晏团队恢复漕运的巨大意义了。
随着漕运的恢复,帝国从此可以从江南收获大量的粮食,从而彻底的解决神策军的需要。
从江南运来的是精米,和未去皮的粗粟米是大不一样的。
简单来说,按照帝国市面上的换算标准,大致是1斤精米相当于1.6斤粗粟米。
所以三万神策军需要的108万石的粮食,大约就相当于67.5万石精米。
而刘晏创立的漕运团队每年从江南可以运来110万石精米。
其中40万石送到首都,70万石存在洛阳做灵活调节用,足够解决首都的粮食缺口和新增神策军的需求。
现在,神策军的三倍粮食已经没有问题了,接下来要解决的是三倍工资。
帝国现在的主要流通货币其实都是丝织品,同时士兵每年的军装,什么衣服裤子袜子鞋子啊,也都需要丝织品。
所以帝国每年都会发一定数量的丝织品给士兵,既做军装又当钱。
具体每年发多少,这个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帝国的丝织品种类很多,什么绢、缯、絁、缎等等。
不同的衣物需要的丝织品不一样,和绢都有着比较复杂的换算关系。
我们就不做枯燥的考据了,反正可以大致认为,每个士兵每年发的丝织品,论价格大约相当于6.5-7匹上等绢。
神策军的士兵薪水三倍,所以每年可以认为需要20匹。三万部队就需要60万匹。
60万匹上等绢值多少钱呢?
帝国此时还没从《可怜的帝国是被谁整破产的》一节所介绍的货币改革惨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一匹上等绢现在大约值4000钱。
所以神策军的薪水,需要帝国一年多支出24亿!
现在我们能理解前几节看到的那个拼命存私房钱的皇帝了吧?
前面卖过关子,帝国在764年开始收青苗钱,只拿出很小一部分发官员薪水。
三年后,这笔钱全部存进了皇帝的内库,一次性就打进了差不多50亿!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笔钱其实是为了组建神策军准备的。
皇帝问你要红包》里的皇帝,舔着脸每年过四次节,问地方军头要了10亿的红包,转眼收入私房钱的私房钱。
现在我们也大致知道,这原来是为了神策军准备的。
帝国每年青苗钱差不多每年剩余十五六亿,每年强制收红包差不多10个亿。
皇帝每年硬生生的多收了25亿以上的私房钱,看上去是笔巨款,其实正好够神策军的薪水。
帝国为了提供这三倍待遇,提供的很辛苦,但是不得不说,鱼朝恩的神策模式有很高的可行性。
要提供三倍薪水,靠关中这点地盘是养不起的。
所以要养得起神策军,就只有整合全国资源的中央政权才可能。
这就使帝国中央可以充分利用中央的优势,通过神策军的待遇这一最好的广告,进一步吸引外镇部队加入神策军。
此消彼涨之下,极大的离间外镇部队对军头的忠诚度,削弱外镇部队的可持续扩张能力。
也极大的保证了神策军的忠诚度,保证了首都的安全。
经过了几年的摸索、实践和不断总结提高,鱼朝恩的“神策模式”在人员构成、组织模式到后勤管理模式都逐一成型。
帝国终于有了一支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的队伍,有了一支像样的枪杆子。
现在我们再回顾《从厉害了到不折腾,经历了多少沧桑》,就能理解为什么周智光突然之间就玩完了。
首都有了一支不下三万人的精锐野战部队拱卫,现在的皇帝,自然不需要周智光了。
就算郭子仪的地盘连成一片又怎样呢?就算各大军阀遍布关中又怎么样呢?
其他军头再牛逼哄哄,又能怎样呢?
他即便能拿下首都,也无法立即代替帝国整合全国的资源。
无法整合全国资源的军头又哪里有能力去找这么多钱,提供这么高的薪水呢?
皇帝坚信,只要神策模式能够坚持下去,帝国的首都就可以固若金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