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彭桓武:不会洗衣做饭,43岁才结婚,80岁捐赠一百万奖金

薛定谔曾在给好友爱因斯坦寄去的一封信里,对自己物理研究所的一名学子大为夸赞:“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个中国年轻人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

这封信,成功引起了爱因斯坦的好奇,他在想,到底该是怎样的人,才能让老友这样欣赏青睐,毕竟当时的薛定谔早已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很多年了,所接触的无不是顶级的优秀人才。

薛定谔图片

这个中国年轻人能得到薛定谔如此的赞誉,定然是有着非凡的才华。

多么希望可以亲自见上一面。

可是,这位年轻人在1947年返回了中国,从此致力于国家的建设,这期望的一面终究是隔着大海重洋,没有缘分。

而引得物理学界两位泰斗这般讨论的年轻人正是中国后来两弹一星的元勋之一彭桓武。

或许他不像钱学森、邓稼先那样闻名遐迩,但彭桓武在其中的贡献亦是不容忽视的。

爱因斯坦照片

1915年,彭桓武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长春县的县长,因此家庭的熏陶使他比一般的孩子要聪慧得多。

彭桓武是早产儿,打从娘胎里就体弱多病,但这并不影响小彭桓武的好学上进。15岁的时候,他就离家到北平求学,在学校里还因勤奋好学而破格被连升三级。

一年以后,彭桓武便以16岁的幼龄自学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年纪小小,便有如此潜力,不外乎神童也,当时清华大学的老师都对这个看似年幼,却天资聪颖的少年大学生格外关照。

钱学森年轻照片

但彭桓武从未滋生半点矜傲之心,而是更加的努力上进,更是在1938年,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资格,来到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并幸运地成为爱因斯坦30年老友玻恩的得意门生。

后来,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恩师又将他推荐到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更是在著名的科学家薛定谔的理论物理所工作。

那段时间,薛定谔对这个中国年轻人刮目相看,很是青睐,经常在好友面前夸赞。

按理说,有那么多界内大佬的保驾护航,彭桓武在国际的物理领域早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面对这样坦荡的前程,多少人羡慕都来不及,彭桓武竟然弃之如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1947年的时候,彭桓武代表云南大学参加比利时的“大学教授会议”后,专门绕道法国去看望清华大学的老朋友钱三强,那一晚他们针对国内外的局势商讨分析,灯火不休,彻夜长谈。

钱三强图片

最后两人相谈甚欢,东方既白时,彭桓武伸手握住了钱三强,用着坚定的目光望着彼此,相约一起回到中国,要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

但在当时,想要找到回中国的轮船舱位是很困难的,彭桓武几番波折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并没有消磨掉一个爱国青年的赤诚与热忱。

他在心中暗下决定,无论前方艰难险阻,他都一定要回到祖国,回到那个养育自己成人,培养自己成才的故乡。

功夫不负有心人,彭桓武有一个在英国海军部工作的科学家朋友帮他在运兵的船上找了一个舱位。

于是,这位青年趁着月色偷偷地乘船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当重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时候,彭桓武心中生出很多澎湃的激情。

这片土地哺育他成人,送他远渡重洋,师夷强技。

如今他不负重托,学成归来,即便现在的祖国百废待兴,科研水平低下,但是没关系,这正是最需要他们来建设的时候。

他要将自己这些年的科研知识与成果对学生倾囊相授,做新一代的培树人,将自己这一生都贡献给新中国的建设。

多年以后,有很多人都不解地问彭桓武:以你的才华,在英国的学术界已经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地位,为何还要选择回国呢?”

彭桓武却一脸疑惑地反问道:“不回国需要找理由,可回国不正是理所应当的么!”

彭桓武晚年照

我辈之青年,应当以国家建设为己任,学成一身本领,不正是为了报效祖国!

梁园虽好,却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

彭桓武作为理论物理研究的佼佼者,自然被国家委以重任,参与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郭永怀的名字响彻华夏,但彭桓武却似乎是被人遗忘似的。

有央视记者问他对此有什么看法,他脱口而出:“我做的事情比他们少多了!”

彭桓武晚年照

“两弹一星,我不过是在那玩了一玩,真正受苦受累的是他们,我就是拿着笔杆子,看看他们的工作做得对不对,相当于一个把关的作用。”

但其实彭桓武的这番话明显太谦虚了,参与其中的科学家都心如明镜,彭桓武的贡献绝非他口中轻松地“玩了一玩”。

实践的基础都来源于先进的理论知识,这些与他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两弹一星成功爆炸之后,彭桓武默默地回到了研究所,继续埋头搞着自己的理论研究。

对于彭桓武来说,名利这些东西就像是浮云,他一向将这些看得很轻,他年少成名,又才华横溢,在别人眼里似乎一直都是天之骄子,路途坦荡。

彭桓武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些都是他心无旁骛努力而来的结果,他认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想要取得进步,就必须要将自己的精力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也正因此,彭桓武要比别人都勤奋好学,优秀博知,这并不是所谓的天资,而是他将自己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但相应的,这也是他四十多岁都未婚的最大原因。

对此,彭桓武的家人都十分着急,希望彭桓武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为自己的人生大事考虑考虑。

彭桓武传

年轻的时候,彭桓武常常以国未定,何以安家为由拒绝,后来中国局面逐渐稳定,家人看着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的彭桓武,不禁又开始犯难。

彭桓武虽然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但是他却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他这么多年,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懂人情世故,在某些方面的知识还不如一个中学生。

彭桓武自己都曾坦言说这一辈子都没有弄懂军、师、旅、团、谁大谁小。

而且他的忘性非常大,最有趣的是,他明明背记物理数学繁杂的公式非常迅速。

可你要是问他身边的某个同事戴不戴眼镜的时候,他即便是和人家在一个实验室共处四年之久,也依然一脸茫然地答不上来。

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的大龄单身理工男,竟然会在43岁那年遇到真正的爱情。

1958年10月的时候,彭桓武接到家人的口信,要他回家一趟。

刚才实验室里出来的彭桓武没有怎么收拾自己,便直接进了家门,可一抬头,便看到一个陌生的姑娘坐在桌前。

彭桓武心里一咯噔,心想完了,肯定是家里人安排的相亲对象。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彭桓武没有抗拒,因为他在看清那位姑娘的那一刻,心里似乎像是突然闯进了一头小鹿,心脏扑通扑通地跳着。

彭桓武和妻子的合照

他喜欢眼前娴静端正的姑娘,即便只有匆匆一面,但他却从心底里认定了她是自己的妻子。

彭桓武似乎和其他男子追求心爱姑娘的方式有些不一样,他喜欢一个人,就要对她坦诚相待,尽可能给予最大的尊重。

他给那位姑娘写去了一封长信,信上先是表达了自己的心意,随后将自己的种种缺点都罗列出来: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懂人情世故,对金钱权势没有兴趣······

有趣的是这姑娘回了他一封信,上面写着:“你不会洗衣服,我会;你不会做饭,我会;你不懂人情世故,我懂;你对金钱权势没有兴趣,我也没有兴趣······”

彭桓武全家福照

彭桓武双手捧着那封来信,像是遇到了什么极为珍贵的宝贝,眼睛忍不住湿润了起来,四十多年了,终于等到了一个可以相知相守的人。

他深情地看着落款处的名字:刘秉娴。

这可真是一个好听的名字,名如其人,娴静美好。

两个月以后,彭桓武就和这位小他七岁的刘秉娴结为了夫妻,婚后,刘秉娴照顾丈夫的起居穿戴,饭食饮用。

婚后不久,科研的同事就发现彭桓武像是变了一个人,不再昏天黑地的泡在实验室里,下班会按时归家,衣服也变得整洁了,脸上的笑容多了,整个人都变得更有人情味。

有一次彭桓武实验室的工作完成了,可以提前下班,彭恒武便想着难得自己有时间,不妨绕路去接妻子下班一起回家。

于是他便赶到妻子工作的地方,可是妻子却因为工作繁忙,只好让他先行回家。

但没想到彭恒武回去的半路上下起了倾盆大雨。无奈,他只好躲进附近的小店里。

就在这时,彭桓武看到雨中冲出了一个女子,跑得很快,头发和衣服早已经被淋湿了。

彭恒武一看这不正是妻子刘秉娴!

彭恒武赶紧叫住了妻子,刘秉娴回头看见丈夫在店里躲雨,这才松了一口气。

原来她担心丈夫,便不顾一切地往家里跑,这下倒好两个人都成了落鸡汤,在雨里相拥回家。

两人婚后的感情一直很好,从未因吵架闹红脸,彭恒武一直为自己娶到一位贤妻而感到自豪,工作之余都将将时间空出来陪伴妻子。

在他看来,两人就这样简单的相互陪伴也是一种美好的事情。

只是红颜薄命,这幸福甜蜜的生活竟然仅仅维持了19年。

彭桓武铜像

1977年8月,刘秉娴因操劳过度,患上了肺癌,最后不堪病痛的折磨,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得知妻子死讯的彭桓武,悲痛不已,他躺在床上伤心了七天七夜,不愿意见人,也不愿意和人沟通。

就守在一个小屋子里,双目呆滞地看着墙上挂着的妻子照片,他看着妻子展颜绽放的笑容,仿佛世界一切都静止,仿佛妻子从来没有离开。

照片上的妻子冲自己温柔地笑着,是那样的美丽。而不知道什么时候,泪水从眼眶里偷跑出来,将视线一点一点的模糊。

他知道,妻子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她永远的离开了自己。

刘秉娴走后,彭桓武似乎又变回了曾经的那个邋遢模样,衣服混着穿,袖口已经很久没有洗,又开始不分早晚的泡在实验室里。

但是人总要吃饭,但彭桓武笨手笨脚,不会做饭。他回忆着妻子做饭的步骤,一点一点的把米饭倒进锅里,将洗好的青菜倒进锅里,可是最后饭菜糊了锅。

彭桓武参加捐赠仪式

他看着盘子里黑乎乎的东西,突然一道冰凉的触感划过脸上,他抬头看着墙上妻子的照片,默默地流着泪。

妻子走了之后,他已经很久没有在家里吃过一口热乎的饭菜了,可是他不管怎么学习都做不出妻子饭菜的味道。

她已经离开了很久,可是他依然没有办法习惯这孤身一人的生活。

彭恒武晚年照

有些关心彭桓武的朋友都劝他再找一个人来照顾自己,可是彭桓武却不愿意第三个人进入他们的屋子里。

后来,隔着一张张洁白的纸,他将相思寄于笔尖,沙沙的写字声仿佛在在倾诉着那些悲伤,他在说:他想她,每个漫长孤寂的日日夜夜都在想她

可是他知道刘秉娴永远都不会再回来,而他也是她放不下的牵挂

后来彭桓武还是从那段悲伤里慢慢地挺了过来,他又开始将自己的精力全部集中在科研工作上。开始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科研知识,并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

为了让家人免为自己操心,彭桓武学会了自己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一个人过着简朴孤单的日子。

但彭桓武并不觉得自己孤单,因为他还有理论物理,他还有很多理论物理要研究。

可有时工作疲倦,或半夜醒来,他心头还是会涌上一股悲伤,他想她的时候就铺纸写诗,他喜欢写诗平生的诗作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写给妻子的。

1995年,80岁的彭桓武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这次的奖金是一百万元,可过惯了清贫生活的彭桓武突然收到这样一笔巨款,也傻了眼。

他实在想不出自己那这些钱要怎么花,于是,左思右想之后,便叫来了自己的助手,商议将这笔钱款分发出去。当时助手就楞了,脱口而出:“这些钱是奖给你私人的。”

彭桓武笑说:“我衣食无忧,家里花不了多少钱,我最多一天也就吃一个鸡蛋,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有不少早期参加核方面的工作人员,健康都受损了,也没受到什么奖励,就连纪念都轮不到他们头上,不如把这些奖金分给他们。”

后来这一百万全部用来帮助那些在核工作中受到伤害的人,从1996年到2004年,这笔钱款共帮助了35名健康受到损伤的工作人员。

受益者都非常感谢彭桓武,而那个时候的彭桓武却辞去社会上的所有工作,守在狭小局促的房间里,看着古典书籍陶冶身心,或者是继续研究着物理理论,晚年过得清贫自乐。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因病辞世,临终前他立下遗嘱,将自己毕生的工资积蓄近50万元全部捐赠给中科院理论研究所,还嘱咐将自己的遗体器官捐赠给医院进行医院研究。

此外,他希望自己死后的丧礼一切从简,骨灰能够与夫人刘秉娴骨灰合并在一起。

只有这样,才不负这一世夫妻深情,生死不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