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研究在战争中作用有多大?光一年产量就可以支撑半个抗战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李从嘉

袁隆平老爷子已经离开人世,他老人家的作品让我们大家都吃饱了,所以我们今天我们摆一下战争的龙门阵,讨论一下他的杰作在不同类型的战争中都能起到什么作用。

他老人家的杂交水稻在古今中外所有战争中都是定国神器,其产量足以吓得没见过世面的战争狂人心惊胆战。从1976年到2006年他老人家的杂交水稻总产量就已经达到了5200多亿公斤,也就是近100亿石,折合每年产能是3亿多石。这个数字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难以想象的可怕数字,真的能够做到用粮食砸死人。汉朝一个士兵每年需要粮食21石六斗,如果汉武帝能得到这个产量,他就可以出动千万级的大军。唐朝全盛时期一年军粮开支是785万石,杂交水稻的增加可以把唐军扩大40倍。就算是强汉盛唐搜刮全国的粮食产量,也不过是能勉强和这些增产的粮食抗衡,根据估算汉代的粮食总产量最多不过是320亿斤,唐朝全盛时期也只有595亿斤,袁隆平老爷子等于每年重新打造了一个强汉盛唐的农业基础。

当然了古代不可能完全得到今天技术条件下的粮食增产,但只要他们得到这个数字的百分之一就能扭转整个战局。以明朝的辽东为例,辽东驻军每年需要粮食也不过是96万石。但就是这个数字的粮食,精通市场经济的明代官僚无论如何都运不过去,只会砸银子让市场经济解决,结果把驻军坑得死去活来。在丰年和太平年份,辽东的粮价是每石0.16两到0.2两,但一遇到灾年和战乱年份,辽东的粮价涨幅就超过了比特币,可以上涨到每石四两到八两银子。而辽东的步兵募兵月薪只有一两二钱银子,年薪在荒年只能购买两到三石左右粮食,只能饿个半死。在明清之际的很多战役中,十万石级别的粮食往往就可以决定胜负。就算袁老的产品改变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个别时期个别地点增产上几十万石粮食也足以改变战局。

粮食也是古代和近代社会最大的稳定剂,也是决定天下归属的力量。在战乱时代,谁拿到了最多的库存粮食,谁就有问鼎天下的资格,刘邦和李密两人就是抢到了前朝大半粮食成了逐鹿天下最有力的竞争者。同样十年就有九年荒,闹起灾荒地主家也没余粮的淮北就有了清末的火药桶,当地各种名号的团练、捻子武装高达数十万,完全就不把满清当地驻军放在眼里。因此在中国任何一个王朝,袁老这样的成就都会被当做是国之柱石。

在袁老成长的青少年时代,中国和日寇展开了空前激烈的对决。按照国民政府的统计,从1941年到1945年抗战结束,国民政府一共征收了谷物稻米2.49亿石。无数中国农民省吃俭用支持抗战,但在战争和饥荒的威胁下,他们却不得不因为粮食问题卖儿卖女。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足够的稻米就成了湖南科技界首要问题,成立了“湘米改进委员会”,在他们的努力下湖南稻米产量有了显著提高。有了这种基础和渊源,袁老也走上了科研之路,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一年就可以满足抗战的大半需要(如果算上海外产量,恐怕已经够了),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