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策略 | 以史为鉴:胡雪岩做不良资产的那些年

导读

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发家于清朝咸丰年间,先后倚重王有龄、左宗棠等官员势力,以官银为主要存款来源开办阜康钱庄,产业遍布丝、药、军火、典当等行业,同治和光绪年间,富极一时,被称为“财神”。

然而,虽在太平天国运动之中逢凶化吉,终未能逆清末国内外动荡的大潮,短短几年间急转而下,终至破产抄家。由于正史相关记载较少,本文基于高阳所著《胡雪岩全传》的相关细节,一窥胡雪岩商业帝国由风险暴露到破产清算的两年间,资产快速缩水以致终不抵债的过程,藉此反思和警惕当今不良资产处置的时机把握问题。

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可以划分为三大板块:以钱庄、典当为主的金融板块、以丝、军火、粮米为主的贸易板块、以药为主的实体板块。在左宗棠“西征”收功、晋封二等侯之时,胡雪岩的资产达到顶峰,规模一度达到白银三千万两。

名曰繁荣鼎盛,实则暗藏危机

胡雪岩多年负责为左宗棠发军饷和办船厂筹钱,来源除了各省的“协饷”,主要为洋债及商债,前后合计在一千六百万两以上,向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借的洋债均由胡雪岩提供事实保证担保,各省“协饷”的资金不到位时,由胡雪岩垫付。

此外,事业中后期,胡雪岩的经营重心几乎完全在丝上,在囤积生丝上投入大量资金,意图通过垄断丝茧市场供给,一方面提高定价权的掌控力,另一方面对抗工业革命浪潮下机器制丝对中国土法制丝的市场侵略,以保全江浙丝户的生计。然而,丝茧的保质期限却非常有限,茧子存放久了,里面的蚕蛹咬破出头,茧子便一文不值,生丝放久了要发黄,若用于生产还需漂白。换言之,丝茧是不折不扣的易贬值资产。

胡雪岩的风险快速积聚发生于1881年。从外部环境来看,这一年中法在越南军事对峙,外部局势恶化严重威胁到内陆市场信心,上海百姓逃难,交通阻断,贸易停顿,房地产有价无市,市面上的现银约略只剩一百万左右,银根极紧。

从企业自身来看,胡雪岩在天津、上海两地囤积生丝六七千包,高达上海生丝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几家西方新式缫丝厂因无丝而迟迟无法开工。从账面上看,这些生丝的本钱只有三百万两,彼时市价已达八百万两,资产负债状况不足为忧。但事实上,生丝囤积造成了大量资金积压,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岌岌可危。

借并购盘活资产失败,错失风险化解良机

面对上述内忧外患,胡雪岩意识到,新式缫丝机器比手摇脚踏的“土机器”从效率和品质上都有显著优势,以一己之力能救得了丝户一时,救不了一世,工业革命的大潮难以抵挡。于是1883年,胡雪岩计划买新式缫丝厂、为存货找出路,一方面盘活积压的资产,另一方面自己收茧,自己做丝,自己销洋庄,意图“一条鞭”到底,实现全产业链经营。

彼时上海有一家新式缫丝厂公和永,因为干茧的来路不畅,机器常常停工,效用不能充分发挥,加之内部治理混乱,已有无意经营之势。胡雪岩一方面委托友人洽谈收购事宜,另一方面委托阜康钱庄上海分行总经理(档手)负责划拨资金。不成想,收购事宜已谈妥,上海分行总经理却出于私利,从中作梗。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公和永丝厂最终被他人收购,资产重组以失败告终。

政治对手作梗,代偿风险暴露,流动性崩溃

随着中法矛盾不断升级,朝廷中“主和派”李鸿章和“主战派”左宗棠的政治斗争愈发激烈。政治漩涡之中,李鸿章决定以胡雪岩为切入口瓦解左宗棠的势力,交待手下拖延向胡雪岩支付“协饷”的时间。

外资银行的还款时点已到,用于还款的“协饷”却未到,胡雪岩作为担保人,为了保住阜康钱庄的信用招牌,不得不履行代偿义务,代偿风险全面暴露。加之李鸿章一派的盛宣怀派人同步在市场扩散信息,打击储户信心,引发阜康钱庄挤兑,胡雪岩商业帝国流动性彻底崩溃。

易贬值资产价值大幅缩水,风险敞口不断扩大

源自胡雪岩商业帝国的流动性风险,急速以指数级规模向全国市场扩散,引发了朝廷的重视,责由地方政府接入,接管账务。照账面上来说,胡雪岩商业帝国的资产和负债收支相抵,绰绰有余。但是问题就出在巨量囤积的丝上。

胡雪岩跟洋商商战斗法,一直不松口,才得以将丝价一路推高。然而,到了抛售抵债之时,就要“讲倒账”,即打折扣来清偿:一是市场受内忧外患的困扰早已萧条,天津、上海的存丝早已开始削价求售,但迟迟无人问津;二是左宗棠年老势衰,加之阜康钱庄生变,洋人料得胡雪岩已无继续维持之力,必得听其摆布,若是最终“拍卖”,更可以轮轮不报价,不断压低价格;三是清政府朝廷毫无现代金融风险管控的理念和能力,面对全国金融市场的崩溃,介入后不仅不思如何尽快恢复金融、经济的稳定,反而一味紧逼阜康钱庄兑付公款,各地官员大户更是争相挤兑存款。

胡雪岩本想等待情势比较缓和,提高存货的卖价,降低“讲倒账”的折扣,减小损失,不料朝廷步步紧逼之下,反倒助长了洋人的士气。雪上加霜的是,是年意大利生丝丰收。胡雪岩的丝茧,最终丝折价卖给了怡和洋行和天祥洋行,变卖价格不得而知,但据事前胡雪岩对浙江巡抚刘秉璋的估算,九百万的货色,只能打个“倒八折”只值一百八十万。胡雪岩的杠杆经营原是“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经过资产大幅缩水,已经是“八个坛子四个盖”,难保其身了。

转移、隐匿资产失败,以资抵债告终

衙门提公款,无以应付,胡雪岩的资产,自典当铺至私人家宅先后被查封、“交账”,逐一清产核资。无法以现银偿付的债务,以资产抵偿。其中,伸缩性很大的细软摆饰、动用家具、日常物什,都照买进的价钱开列账目。

其名下的医药产业胡庆余堂,因为多年接济军民美名在外,加之药物质优价廉,现金流稳定,实属优质资产,逃过此劫,得以保留,一半的股权被用以抵偿大学士文煜的未偿存款。

清产核资前后,胡雪岩的朋友曾委婉的劝他尽早寄顿家财,以防籍没。胡雪岩的亲眷曾将钻石、珍奇宝石等珠宝藏在枕头里寄顿别处,不料所托非人,被侵吞了绝大多数。后又将收藏的书画古玩藏进西洋箱子由友人转移,终被前来抄家的官兵拦截。

真可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家门没落,胡雪岩郁郁而终。

总结

胡雪岩商业帝国的兴衰,发生在社会动荡、司法不成熟、经济急转直下、投资不稳定的清朝末年,高阳的小说亦有一定的杜撰细节。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客观、冷静、全面的视角,近距离的观察一个杠杆化经营的企业由盛转衰过程中,风险的积聚、暴露、扩散的全过程,看到他潜心经营的丝茧,原本账面收支绰绰有余,却如何在清偿的过程中快速、大幅缩水,即期清算价值远不能抵扣所欠债务,最终导致整个产业破产清算,引发我们对易贬值资产处置时机把握的警惕和深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