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0天性气正损欲弗求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0天性气正损欲弗求
题文诗: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气正,小人气邪.
内便天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
真情正气.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
不顾后患,其邪气也.邪正相伤,欲性相害,
不可两立.一置一废.圣人损欲,从事于性.
目之好色,耳之好声,口之好味,接而悦之,
不知利害,由嗜欲也.食不宁体,听不合道,
视不便性.三官交争,以义为制,其唯真心.
割其痤疽,非不痛也;饮毒汤药,非不苦也;
然为之者,便于身也.渴饮生水,非不快也;
饥而大飱,非不澹也;然弗为者,害于天性.
耳目鼻口,不知取去,必为之制,制以真心,
真情之窟,能知所止,各得其所.欲不可纵.
治身养性,凡节寝处,适量饮食,平和喜怒,
便宜动静,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不生,
岂若人忧,瘕疵之与,痤疽之发,而豫备哉?
昆山玉瑱,尘垢弗污.圣人真情,无去之心,
而心无丑;无取之美,而美不失.祭祀思亲,
故不求福,飨宾修敬,故不思得,唯弗求者,
能有之也.至无而有,无欲无求,不得已得.
【原文】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置一废。故圣人损欲而从事于性。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接而说之,不知利害,嗜欲也。食之不宁于体,听之不合于道,视之不便于性。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割痤疽,非不痛也;饮毒药,非不苦也;然而为之者,便于身也。渴而饮水,非不快也;饥而大飱,非不澹也;然而弗为者,害于性也。此四者,耳目鼻口不知所取去,必为之制,各得其所。由是观之,欲之不可胜,明矣。
凡治身养性,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不生,岂若忧瘕疵之与痤疽之发,而豫备之哉!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昆山之玉瑱,而尘垢弗能污也。圣人无去之心,而心无丑;无取之美,而美不失。故祭祀思亲不求福,飨宾修敬不思德,唯弗求者能有之。
【译文】
圣人凭心处事,众人以物欲行事。君子施行正气,小人施行邪气。内心观念符合本性,外在行为符合义理,遵循事理而行动,不受外物的牵累,这就叫“正气”。热衷于滋味、沉溺于声色,喜怒无常,行动不考虑后果,这就叫“邪气”。邪气与正气互相伤害,物欲与本性互相损伤,二者不可并立,一方树立,另一方必废弃,所以圣人是抛弃物欲而依顺本性。眼睛喜看美色、耳朵喜听音乐、嘴巴爱尝美味,接触这些东西就喜欢上它们,这就是不懂嗜欲的害处;贪吃暴食不利于身体安宁,听淫声不合于大道,看美色不利于天性。这口、耳、眼三种器官争着接受物欲,而能制约它们的是义理,即“心”。割除毒疮不是不痛,喝下有毒性的药汤不是不苦,但是病人愿意忍受,这是因为对身体健康有帮助。渴了喝下生水也很痛快,饿了大吃一顿也很惬意,但是人们不这样做,这是因为对身体健康没有好处。以上四种情况,耳、目、鼻、口这些器官是不知取舍的,只有用“心”才能够控制它们,让它们适可而止,各得其所。由此看来,欲望不可任用,以物欲行事是不行的,这十分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
大凡调养身体保养天性,就要做到调节起居、适量饮食、平和喜怒、劳逸结合,让这种养生之道始终落实贯彻,这样邪气就很难入侵到你的身体中来,哪像因担心肿瘤产生、毒疮发作而预防着那样伤神费心!那能够盛下整头牛的沸腾大鼎,蚊蝇是不敢靠近的;那昆仑美玉纹理精细,尘埃是无法污损的。圣人丑不内萌而心灵纯洁、美不外致而心灵善美。所以祭祀只是为了思念亲人而不是为了祈求神灵降福,宴请只是为了对宾客表达敬意而不是为了回报,唯有不汲汲追求才能够得到想得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