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飞||保德折太君墓地考证

《保德州志·卷一》:“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这条记载是关于折太君墓地的最为原始的资料,但是由于没有实证资料,其真实性一直没有得到认可。所以有人就怀疑旧志所记是附会。
折太君是谁?折太君名叫折赛花,是宋代府州知州折德扆的女儿,代州知州杨业的妻子。这些情况在《保德州志》《岢岚州志》《代县杨氏族谱》和其他一些著作中都有记载。
《保德州志·卷八》:“折太君,宋永安军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扆女,代州刺史杨业妻。”《岢岚州志》:“杨业妻折氏。”
折太君墓地在保德,不仅《保德州志》有记载,其它资料中也有记载。如,毕沅《关中金石记·折武恭公克行神道碑跋》:“折太君,德扆女,杨业之妻也。墓在保德州折窝村。”
康基田《晋乘搜略·卷20》:“保德州南四十里折窝村,有折太君墓。” 《山西通志》:“保德州南四十里折窝村,有折太君墓。即杨业妻折德扆女也。”
折太君,五代、北宋时期府州人。府州折氏折氏家族是五代至宋末长期镇守府州的世家大族,《宋史·卷二五三》列入本传的就有四人,粗略统计见于《宋史》等正史的人物最少也有十二人。折太君的祖父折从阮,“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折太君的父亲折德扆, “广顺间,周世宗建府州为永安军,以德扆为节度使。”折太君的弟弟折御勋,“字世隆,德扆卒,以御勋领汾州团练使,权知府州事。开宝九年改泰宁军节度使。”折太君的另一个弟弟折御卿,“幼补节院使,御勋知州事,署为兵马都校。御勋徙镇,召为闲厩副使知府州。淳化五年拜永安军节度使。”
折太君的祖、父、兄弟长期驻守府州,折太君就生长在这样一个世家大族之家。现有资料有的记为折太君,有的记为折氏的。元代以后的小说、戏剧、唱本叫做佘赛花,以音传讹叫做佘太君。这些名号都是同一个人。
折太君丈夫杨业,正史籍贯是太原人,还有火山、神木等说法。杨业原名杨重贵,青少年时期投效刘崇。公元951年后周代汉,刘崇在太原称帝,史称北汉。这个时候杨业也在太原北汉政府。刘崇赐姓名为刘继业。北汉政权存在了二十八年,一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亡。在北汉政权官至建雄军节度使时年已经五十岁的杨业归降宋政权。这个时候又把姓名改了回来,叫做杨业。后来的小说、戏剧作品把杨业改为杨继业。归宋之后,“太宗以业老于边事,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代州任驻守七年,直到战死。
以上这些情况说明,杨业和折太君在当时是名门望族性质的上层人物。所以关于折太君墓地在保德的事情,如果没有依据,也不会凭空杜撰。但是由于时代久远,记载散佚,地名变迁,现在要确定折氏墓地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确定折太君墓地在保德要弄清三方面的情况。一、杨、折为什么没有合葬在一起?二、折氏为什么会葬在保德?三、葬在保德的什么地方?

01

第一个问题,杨氏和折氏为什么没有合葬在一起?

换句话说为什么《保德州志》直接记为折太君墓,而没有记为杨业墓或杨折墓?
宋政权在平灭北汉之后,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割据局面,国家实现了基本的统一。当时国家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北方的辽政权和西北方的夏政权。所以在刚刚灭了北汉之后就组织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对辽战争。《宋史·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六月甲寅,以将伐幽、蓟。遣发京东、河北诸路军储赴北面行营。庚申,帝复自将伐契丹。丙寅次金台顿…丁卯次东易州…戊辰次涿州…己巳次盐沟顿…庚午次幽州城南…秋七月癸未帝督诸军与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申班师。”这次战役由于准备不足,贸然深入重地最后失败了。宋太宗本人也险些儿被俘,狼狈地乘驴车逃走。这次战役使宋太宗亲自体验到对辽问题的棘手。这年十一月杨业便由于熟悉边防情况,走马上任,在代州开始了英勇的七年抗辽斗争。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又一次组织对辽战争,史称雍熙北伐。《续资治通鉴·卷13》:“雍熙三年春正月…庚辰,北伐。以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崔彦进副之。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杜彦圭副之,以其众出雄州。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二月壬子以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杨业副之,出雁门。”四路部署,由南向北推进。这个部署有两个特点,一是规模很大,动用兵力多;二是将领规格高,主帅都是宋太祖在后周统帅禁军时的死党。由此可见,这次北伐,宋太宗是志在必得。宋军出动之初,四路大军节节胜利。曹彬收复涿州,田重进收复飞狐、灵邱,潘美、杨业收复寰州、朔州、应州、云州。但是五月间曹彬与辽军在歧关沟的一次大战使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一仗宋军大败损失惨重。由于东线曹彬的失败,宋太宗不得不下令全线撤兵。西线的潘美、杨业也只好率领军队掩护云、应、朔、寰的官民撤回关内。而此时辽军大将耶律斜轸率十万大军已经攻陷寰州,进迫云、应、朔三州。面对这样的形势杨业本来拟订了一套较可行的作战方案,但是由于潘美、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等人的阻饶,这一方案并没有实施,而是由杨业带领部队直趋雁门北川以数千兵力正面与十万辽军交锋。杨业上阵后带领部下从天未亮与敌人战斗到天晚,所率部队几乎死伤殆尽,退到预先设伏的陈家谷口,潘美、王侁、刘文裕等早已经带领埋伏的军队撤离阵地。在这种情况下杨业带领仅剩的士卒再次投入战斗,直到重伤被俘。杨业被俘之后绝食三天后死亡。
《宋史·太宗本纪》:“杨业护送迁民遇之,苦战力尽,为所擒,守节而死。”《宋史·杨业传》:“业力战,自午及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部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不食,三日死。”但是这些记载对于杨业被俘死难的时间、地方以及尸体的处理情况没有说明。而这些情况在辽人的记载中还有些蛛丝马迹。《辽史·圣宗本纪》:“统和四年七月丙子(公元986年7月初9日)枢密使斜轸奏:复朔州,擒宋将杨继业。”又“辛卯(7月24日)耶律斜轸奏:杨业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至狼牙村,恶其名不进,左右固请乃行。遇斜轸,伏四起,中流矢,堕马被擒。疮发,不食三日死。遂函其首以献。”《辽史·耶律斜轸传》:“斜轸闻继业出兵,令萧挞凛伏于路。明旦,继业至,斜轸拥众为战势,继业麾帜而前;斜轸佯退,伏兵发;斜轸进攻,继业败走。至狼牙村,众军皆溃,继业为流矢所中,被擒。斜轸责曰:'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继业但称死罪而已。”
以上宋、辽两方的记载至少弄清以下几个问题。(1)杨业是在部下战死殆尽,自己又身负重伤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俘后绝食而死的。(2)杨业被俘的地点是狼牙村,就是现在的朔州朔城区狼儿村。(3)杨业被俘的日期应该是雍熙三年七月初九日,而不是宋人笼统记载的八月。事实上宋朝廷已于七月二十一日任命了张齐贤知代州接替了杨业。(4)杨业死后,辽人把他的首级割下来送到时在幽州的辽朝廷。无头尸首如何处理的,没有记载。
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作以下推论:杨业死的时候是农历的七月,正是酷暑季节,杨业的首级已经拿到朝廷去邀功,所剩下疮痍满身的无头尸体最可能的做法是和其他的尸体就地掩埋。事实上当时这一带已经打了七个月仗,云、应、朔、寰四州官民大部分随军队的撤离而到了内陆。可想而知这是一幅何等荒凉,何等凄惨的景象。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战败的敌人的尸体,辽军又可能怎么样呢?元代有一个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殖》,其剧情是:杨业被番兵困在两狼山交口峪,里无粮草,外无援兵,身撞李陵碑而死。被番兵将尸首焚烧,把骨殖吊在幽州昊天寺塔尖山,每日轮一百个小军,每人射三箭,名曰百箭会。这骨殖日间挂在塔尖上,到晚间取将下来,装在木匣,收藏方丈里面,防贼来偷。孟良与杨景把骨殖偷回。辽将韩延寿追杨景至五台山,被杨延朗打死,枭下首级,在其父骨殖前祭献。这个杂剧产生于元代,元距宋不远。这个故事说明在元代人们已经不知道杨业的骨殖究竟埋在了哪里。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我们前面的推论:杨业的无头尸体被随便掩埋(或者根本就没有掩埋),所以根本就没有痕迹。
既然如此,第一个问题也就有了结论:杨业的妻子折氏逝世之后根本不可能与杨业合葬在一起,只能是独自安葬,保德有折氏墓也是合乎情理的。

02

第二个问题,折氏为什么会葬在保德?

杨业死的时候是54岁(按代县杨氏族谱应为58岁),这时候折氏是五十二岁(据杨维森著《弘农杨氏族史》佘太君生于934年)。折氏卒于何时,没有明确记载。晚清李慈铭《荀学斋日记》:“折窝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大中祥符是宋真宗的第三个年号,三年当公元1010年。如果真有这碑,那么这时的折氏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折氏死后究竟埋葬什么地方?无非有三种可能:随夫合葬;死在那里,葬在那里;归葬故土。合葬的可能已经没有,可能的是后两种。要说清这两个问题还得从杨业说起。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伐北汉,五月初五北汉投降。紧接着六月便发兵进攻契丹。这一次战役杨业有没有参加,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过了仅仅四个多月,杨业就被任命为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了。这个时候的折氏在什么地方?有四个可能,一是留在太原。二是到首都开封。三是回原籍。四是随丈夫到驻地代州。留在太原的可能没有。宋太宗攻破太原,对太原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这座孤悬北方的割据政权的仇视。作为投降将领的家眷在这种环境中是很难存在的,因此一定要迁徙。杨业入宋的第一个职务是郑州刺史,但是并没有到任,三个多月后的第二个任命就是知代州兼驻泊三交兵马都部署。按这个情况把家眷安排在首都的可能也不大。杨业从十五岁随了刘崇,入宋已经近五十岁了,儿女、部属一大群,可以说是一个军事集团。宋朝廷看中的也正是这一点,杨业的地位也正因为这一点。所以不可能把家眷安排回原籍。折氏最大的可能是随杨业到了代州。代县有个鹿蹄涧村,村中有间元代的杨氏祠堂,族谱说明这是杨业以下的家族祠堂。这些情况可以佐证杨业在任七年间,其家眷最大可能是随在代州。
杨业死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接替的是张齐贤,辽政权由于雍熙三年的胜利,基本控制了内长城一线。这个时候折氏和杨家后人到了什么地方?首先看杨业的儿子杨延昭的情况。在《宋史.杨业传》中附有杨延昭的传记。据此杨延昭在雍熙三年之后不久便离开了代州到了河北。在河北景县、河北保定、河北任丘、河北高阳等地主持对辽战事,最后死在了高阳关任上。《宋史.二百七十二》:“大中祥苻七年,卒,年五十七。…及卒,嗟悼职。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望柩而泣。”杨延昭卒于任上,但没有葬在保州,而是运回内陆安葬。归字作何解释。一是回代州,二是回太原,三是回开封。回归途中“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河朔是个大概念,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总与黄河相接。回代州、回太原都不需要过河,因而不是回代州、太原。回开封的理由也不充分。杨延昭生在北汉,建功于北边,先他而死的父母也不在开封,所以不可能回开封。那么还有一种解释,这就是回到了祖籍保德。(祖籍火山)《保德州志 卷二》:“今州北河神庙乃四将军延昭号六郎。宋太宗朝以崇义使知保州,屡败契丹。”这个记载明确了两点:一,杨延昭号六郎而不是排行第六,二,河神庙是专为杨延昭而建的。杨延昭没有在保德居住或者工作过,但是保德却为他建立河神庙,这是有原因的。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是不会专为其建庙的。折氏的死在大中祥符三年以前,杨延昭的死是大中祥符七年的事,时间距离不大。《保德州志》中除了折太君墓地的记载外还有许多杨氏家族和折氏家族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的情况是不会有这些记载的。基于这些情况,有理由推断折氏也回到了杨业的祖籍——保德(火山)。究竟是生前回到保德还是死后回到保德,由于没有更有力的证据,不好武断。
关于杨业的籍贯是否保德有必要多加讨论,因为这是上面两个推论的基础。杨业的籍贯是什么地方?根据现有的资料,大概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山西保德人;第二种是麟州新秦人;第三种是并州太原人。保德说依据的是《保德州志》、和其他一些资料。清朝乾隆年《保德州志 卷七》:“宋,杨业。业善战,号杨无敌。本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刘继业。宋太宗下太原闻其名召见,赐姓杨,止名业。以其老于边事,太平兴国五年拜代州刺史。辽人畏之,望见旌旗辄引去。通志云太原人,旧志谓本州人。”这个旧志虽然不是杨业时期所作,但也必有所本,保德人记载本地名人,不至于生拉硬扯。考杨信以土豪身份起义于火山,火山在今山西河曲县,在五代宋时期火山这个地方是属于保德军、保德州管辖的,说杨信是保德人并不牵强。杨业生于932年,杨信于937年左右西迁麟州,杨业的出生地和籍贯也应该是保德。新秦说的依据是欧阳修的《杨琪墓志》。墓志说:“君讳琪,字宝臣,麟州新秦人也。”曾巩的《隆平集 杨业传》《资治通鉴》也说杨业是新秦人,后人据这些记载就说杨家是麟州新秦人。杨琪是杨信的重孙,杨崇训的孙子,于杨业是侄孙。杨琪生于979年,其父杨光扆985年卒,杨琪年仅六岁,不足任事。986年杨琪便离开麟州“往依延昭”了。直到100多年之后杨家的后人杨宗闵才再次回到麟州。说杨琪的出生地是麟州,这是对的,但说他的籍贯是麟州就有点牵强了。说杨家的籍贯就是麟州新秦人,就更没道理了。太原说的依据是《宋史》《山西通志》《东都事略》。《东都事略》《宋史》和《山西通志》都一致说杨业是“并州太原人。”杨业于后周初年跟随刘崇到太原任职,在后汉北汉任职29年,在宋任职7年,长期居住在太原,宋史上说杨业是太原人也不算大错。但是据此说杨业的籍贯也是太原,那就不妥了。根据以上讨论,有充足理由说杨业的籍贯就在保德。麟州的杨氏家族、代县的杨氏家族,应该都是火山杨氏家族的支派。
杨业的籍贯在保德,上面推论杨延昭和折氏死后回到了保德,其理由也是充分的。折氏或生前或死后回到了保德,那么葬在保德也就没有问题了。

03

第三个问题,折氏葬在保德什么地方?

《保德州志·卷一·冢墓》:“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即杨业妻折德扆女。”《保德州志·卷二·古迹》:“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宋纪》说曰: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保德州志》关于折氏的记载还有几条。这些记载都一致说是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折窝村究竟是现在的那个村?因为州志中没有标明折窝村的详细地点,而现在又没有折窝村这样一个村子,所以确定起来较困难。
查康熙、乾隆版《保德州志》,州南、西南四十多里的村子有这样几个。1、猯窝村:西南四十五里。2、慕雨塔村:西南五十里。3、牧塔村:南四十五里。4、石塘村:南四十里。
历来有人把猯窝村认做折窝村,其理由仅仅是村名有个“窝”字,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这个村名直接来源应该是与猯这种动物有关。猯,又名獾,冬眠,毛皮可做衣服,肉可入药。冬眠时在土中作洞,深入于地下冻土层内,猯窝村应是由猯窝而来,与折关系不大。又西南四十五里与南四十里也不一致。
慕雨塔与牧塔可能与慕容这个姓氏有关,也不是折氏墓地。慕雨塔在西南五十里,方位不对,里程也不对。牧塔方位对,但是里程不对。
四个村子中只有石塘村与州志记载较接近。石塘这两个字我一直怀疑。在保德无论是旧州志,还是新编的《保德地名录》都再没有带塘字的地名、村名。塘字,《康熙字典》:“筑土遏水曰塘”,《辞海》解释为堤岸、水池。总之是与水池有关。但是石塘村确实很难与水池联系起来。石塘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保德州志》卷一中就写作石堂:“石堂铺在州南义合都,距州四十里。”同一部州志一个地方就有两种写法,可见是有问题的。细检《保德州志》,“石堂”这个写法来源于旧志,而石塘这个写法是康熙四十九年最后一次修州志时的产物。这种差异可以证明shitang 这个发音是不错的。但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有可能发生了音转。保德有一个村子佘家梁,“佘”当地就读作“shi” ,据史料记载佘家梁这个村子就是府州折氏家族的地产。当时是写作折家梁,后来大概由于受戏剧小说的影响折家梁就写作佘家梁了。石塘的石也可能是这种情况,由折转来。塘可能是由圹转来。圹,就是墓葬。在保德南部地区现在仍有把挖掘墓坑说是kai.tang 。我曾经请教过阴阳先生,所谓kai.tang 就是开挖墓坑,但是他也不知道kai.tang这两个字如何写。保德南部接近兴县。兴县的语言很有特点,语言学上称为“孤岛现象”,就是由于地理交通等方面的限制而过多的保留了历史语言。兴县就保留了很多宋元时的语汇。那么这个kaitang是否可以认为就是开圹在当时的读音?或者是俗呼?如果真是这两个字,上面的讨论就可以确定了,“塘”就是由“圹”音转过来的。要之,石塘原应写作折圹 ,也就是折氏墓地。如果这些讨论成立,这就和史料记载一致了。
上面主要从史志记载作了一些讨论,要最终确定这件事,还需要考古发掘证明。

作者简介

郭志飞,山西保德人。长期从事地方史和地方文化研究,主编了大型文化丛书《保德文丛》凡8卷10册,300万字。主要著作有《正史闲说》《王邵诗文集》《府州折氏》《陈奇瑜传》《折太君墓地考证》《林遮峪古遗址考证》等。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作者提供的照片多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
*郭志飞||高永祥在保德
*郭志飞||晋绥边区二中剧社
*郭志飞||牺盟会在保德
*郭志飞||晋绥二中史略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0)

相关推荐

  • 此地空余杨家将:访代县雁门关 | 寻宋

    代县寻宋的主要目标是杨业的雁门关,但一路所见多为元明以后的文物,而代县这个地方,它的辉煌历史更在宋代以前. <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后,先逃亡至代县,"入得城来,见这市井 ...

  •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

    [真有杨宗保] --- 代县杨忠武祠 ---     杨家将的故事耳熟能详,在今天山西.河北.北京等历史上的"燕云十六州"区域内流传深广.时至今日,在不经意间就可能冒出个什么冠以令 ...

  • 顾全芳 ‖佘老太君与穆桂英

    在杨家将传说中,出现了杨排风.十二寡妇.柴郡主.八姐.九妹等女英雄.其中无人不知的是佘太君与穆桂英. 查阅宋朝的正史野史,小说笔记,绝无杨门女将的片言只字.将佘太君作为杨业的妻子,要到数百年后的元朝. ...

  • 常征 ‖ 太原杨氏——杨业及其子孙

    自麟州杨氏一族派分出来的太原杨氏,其始祖为杨业. 杨业是杨信的长子.杨重勋的哥哥.他原名崇贵,生于河曲老家.幼年随父亲转战晋西北,抗御契丹及契丹的奴才石敬瑭.在离石.临县一带驻屯时,迎娶了府州折德扆的 ...

  • 燕亢生:「幽燕杨家将」漫说佘太君

    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学人物,佘太君的形象特点始终在发生着变化.她是杨门第一代女将,又名佘赛花,她的最早出场是在元代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戏中的佘太君形象较柔弱,与普通的家庭妇女看不出有什么 ...

  • 佘太君佘赛花

    佘太君,名赛花,和其他传说中的杨门女将不同,历史上确有其人.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远,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 ...

  • 郭志飞||保德烈士焦克显

    站立二排左四 焦克显 焦克显照片摄于1935年担任保德第一高级小学教师时,站立第二排左起第四是焦克显.这张照片是焦克显同事薛廷茂先生保存下来的.(左五即为薛廷茂)焦克显烈士 1935年于保德马家滩高级 ...

  • 郭志飞||保德人走口外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数次人口大迁徙之一,从明朝中期开始延续到解放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走西口的主体是山西人.陕西人和河北人,走西口的目的地是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所谓西口指的就 ...

  • 郭志飞||“保德”县名考究

    "保德"行政区源于"定羌",而"定羌"之设源于"宪州".宋淳化四年(公元994年)从宪州(现在属静乐县)分出一部分设定羌 ...

  • 郭志飞||保德林遮峪遗址探究

    堡梁全景 保德林遮峪遗址位于保德县林遮峪村南1.5公里一个叫做堡梁的台地上.台地座东向西,呈东高西低斜坡状.台地西面是由黄河滩底开始的石山陡坡,台地北面.南面是两条很深的自然冲沟,台地东面经一处略微低 ...

  • 郭志飞||高永祥在保德

    1941年金秋九月,保德县二区驻地桥头村迎来了又一支八路军部队--新军暂编一师三十六团.带领三十六团的是团长高永祥.高永祥,甘肃灵台人,1927年进入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25师73旅当兵,1931年1 ...

  • 郭志飞||牺盟会在保德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郭志飞||浓烟滚滚

    浓烟滚滚 文\郭志飞 1971年8月,我从孙家沟社办高中转入南河沟县办高中.满心以为,县办高中一定比社办高中好得多,最起码有教材吧.到了学校才知道这里也没有教材.读书而没有书,那个年代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

  • 郭志飞||生死青石沟

    1971年初,几经坎坷,我终于拿到了一张印有"最高指示"字样的七年制学校毕业证.毕业之后怎么办?两条路:一条上高中,一条回村劳动.上高中不考试,而是推荐选拔.推荐选拔,最主要条件是 ...

  • 郭志飞||牛乜子其人

    文/郭志飞 牛乜子不姓牛姓韩,大号"韩廉智".大号尽管儒雅,但是知道大号的人很少,村子里的人无论七.八十岁的老者,还是牙牙学语的小儿,都呼之为"老牛".&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