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术语—气郁体质
解读
气郁体质的形体特征多为形体偏瘦。常见的主要表现是平素忧郁面貌,神情多烦闷不乐。或见胸胁胀满,或走窜疼痛,多伴善太息,或嗳气呃逆,或咽间有异物感,或乳房胀痛,睡眠较差,健忘,痰多,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心理特征多为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发病倾向多见郁证、脏躁、百合病、不寐、梅核气、惊恐等病证。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表现为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喜欢阴雨天气。
应用领域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气郁体质的调养原则是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养生从“心”开始,通过调整和改善内外环境,使畅达情
志,气血调顺、情志畅达,逐步改善气郁体质。
(一)情志调摄
气郁体质者性格内向不稳定、长期郁郁寡欢得不到合理的调摄可导致孤独的不良心态。对此,可采取下面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1、培养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培养胸襟开阔、开朗、豁达性格树立正确的名利观,知足常乐,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处世方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世随和,克服偏执,不苛求他人,以嬴得外界的认同和真挚的友情。
2、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加强人际交往
在社交活动中提高学习和工作热情。在与各种类型的人的交流过程中,改变内心的封闭状态,形成并逐渐适应比较开放的生活方式。同时以多种形式的工作和生活内容充实自己的日常活动,以打破沉浸在个人狭小内心世界,从而解脱不开的恶性循环状态,最终可以增强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
3、主动寻求生活的乐趣,广泛结交朋友
热爱生活,丰富和培养生活情趣;多参加集体文娱活动,看喜剧、听相声以及富有鼓励、激励性的电视、电影等,听一听轻松、开朗、激动的音乐,怡情养性,塑造开朗乐观的性格。
4、可适当安排外出旅游,参观访问等活动
这样可以增加学识和见识。这样,可以开阔宽广的胸怀,与社会发展和前进的步伐保持一致,激励积极进取的动力和精神使自己生活在愉快的环境中,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二)起居调养
中医学认为气郁者当理气、行气、舒畅气机,以协调脏腑生理功能,达到动态平衡。在起居调理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四时起居顺应四时变化
起居有常,保持有规律的睡眠,生活规律;调节性情,舒畅情志。
2、居室环境宽敞明亮
居室温度、湿度适宜,衣着宽松,舒适大方。
3、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回归自然,则可回归健康;融于社会、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4、尽量避免独处
气郁体质之人容易陷入到猜忌、积怨之中,经常有人陪伴闲聊有益于宽怀解郁。
(三)饮食调养
气郁体质者具有气机郁结而不舒畅的潜在倾向,常常表现为肝气犯脾,脾胃不和,食养要点是理气解郁、调理脾胃,严格遵从饮食禁忌。
1、常用多用食物
多食行气解郁、调理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大麦、小麦、荞麦、高粱、牛奶、蘑菇、黄花菜、海带、萝卜、苦瓜、丝瓜、黄花菜、韭菜、茴香、洋葱、大蒜、金橘、山楂、菊花、玫瑰花、橙子、柑橘、海藻、橘皮、佛手、香橼和豆豉等。
2、少食收敛酸涩之品
酸涩食物如乌梅、泡菜、石榴、青梅、杨梅、酸枣、李子和柠檬等。以免阻滞气机,气滞则血凝。平常可少量饮用红葡萄酒以通利血脉,助兴解郁,调节情绪。
3、少食肥甘黏腻之品
“三高”食品如肥肉、奶油、鳗鱼、蟹黄、鱼子、奶酪油炸食品、甜食等。亦不可多食冰冷食品,如雪糕、冰淇淋和冰冻饮料等。
4、睡前饮食禁忌
睡前忌辛辣、咖啡和浓茶等刺激性较强烈的饮食。
(四)运动健身
气郁体质是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运动锻炼一是多做户外运动,二是运动项目可做些专项设计,以获得调理气机,舒畅情志的效果。
1、多做户外运动
多参加集体项目的锻炼,如球赛、健身操、跳舞等。对于青壮年身体强壮者,可坚持较大量的运动锻炼。气郁体质的锻炼方法主要有大强度、大负荷练习法、专项兴趣爱好锻炼法和体育游戏法。大强度、大负荷的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发泄式锻炼,如跑步、登山、游泳、打球、武术等,有鼓动气血,疏发肝气,促进食欲,改善睡眠的作用。
2、专项运动锻炼和体娱游戏
有意识学习某一项技术性体育项目,定时间进行练习,从提高技术水平上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是最好的方法。体娱游戏则有闲情逸致,促进人际交流,分散注意,提起兴趣,理顺气机的作用。如下棋、打牌、气功、瑜伽、打坐放松训练等。
3、导引保健
抑郁的人还常伴有焦虑状态,一方面要兴奋同时要入静,宜太极拳、武术、五禽戏、叩齿、甩手等活动,以调息养神。还可习练“六字诀”中的“嘘”字功,以疏畅肝气。
(五)药饵保健
气郁体质药饵保健的目的是疏通气机,着重调理肝之疏泄、辅助脾之运化、往往能获得良好效果。
1、常选用的药物
可选用疏肝解郁理气类中药,如柴胡、木香、香附、厚朴、橘皮、赤芍、乌药、川楝子、郁金、刀豆子、沉香、枳壳、大腹皮、枳实等。如若气郁引起血瘀,应适当配伍活血祛瘀药,如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
2、药饵方剂
越鞠保和丸、木香顺气丸等。
参考文献
1、《中医养生学》刘占文主编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2、《中医未病学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王琦主编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