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解决胃脘痛,常见胃病一网打尽。

胃痛是很多人的常见病,几乎每个人都会胃痛过,这种疼痛中医统称为胃脘痛,具体说的就是上腹部近心窝这个区域疼痛的病症。虽然疼痛的区域没有区别,但是引起疼痛的原因是多样的,同时还伴有不同的症状。比如肝气犯胃导致的胃脘痛,一般是以胀痛为主,连及两肋,还会伴有心烦易怒等症状,尤其在心情不佳的时候会加重,嗳气或者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就会缓解。还有的寒邪犯胃的胃脘痛,一般是胃部受凉,或者生冷食物吃的太多引起的,这种疼痛一般畏寒喜暖,有的还会伴有腹泻症状。另外还有食积阻滞的胃脘痛,气滞血瘀的胃脘痛等,这都需要仔细鉴别诊断,才能对症扎针。今天我们就从上面所说的四种胃脘痛来一一细说一下每一种症状的针灸方法,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要吃药才能解决,针灸同样可以。

肝气犯胃证:
       肝气犯胃证也可以叫肝胃不和或者肝胃气滞。主要是因为情志不遂导致的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引起的。说明白一点这种病大多数是气出来的,它有一个特点就是胀,以胀满疼痛为主要症状。当然如果胃气虚弱而肝气旺盛也会引起这种症状,也就是所说的土虚木乘。治疗这种症状的时候我们一般经验取穴是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这四个穴位。中脘穴正好位于胃脘部,近处取穴离不开它,主治呃逆,反胃,呕吐,胃痛,功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公孙内关胃心胸,内关治疗胃病应用很广泛,它不但治疗疼痛,更重要的是可以化痰、降胃气。足三里这个明星穴位几乎所有的毛病都可以来上一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都离不开它。而它最主要的功能就八个字:燥化脾湿,生发胃气,有胃病不可不针。尤其胃胀的时候针尖略微向下进针行泻法更是神效。太冲乃是疏肝理气第一大穴,既然是肝气犯胃证当然也少不了它。这四个穴位简直就是专门克制肝气犯胃证的。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穴位一定要用泻法,穴位就那么多,选取穴位不难,难的是要知道补泄才行,这也是很多人针刺无效的原因。本来就胀痛难受,你再补一补只会更不舒服。

脾胃虚寒证:
       脾胃虚寒也称为中焦虚寒或者脾胃阳虚。说的就是脾胃阳气不足导致的一系列寒证。主要原因一个是先天体质另一个就是饮食相关,所以说现在的人少吃点冷饮还是有好处的,经常吃阳气就被遏制住了。对于这种虚寒证我们可以用中脘,公孙,内关,足三里来解决它。中脘内关足三里就不说了,说一下公孙这个穴位。这个穴位常常和内关相配,标准的哼哈二将,公孙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足太阴之络穴,当然对于胃病主要还是止痛的作用。那么对于脾胃虚寒这种病症单纯的止痛肯定不行,需要把它的虚寒这个根源解决掉才可以,那我们怎么办呢?上面说了针灸补泄的重要性,针对脾胃虚寒我们就不能用泻法来治疗,一定要补法才可以,并且针刺的补不一定够,我们还需要一点火来帮忙。这时候扎完针之后我们可以在中脘和足三里用大艾柱温灸三壮,以艾火的纯阳之气来驱散温补脾胃的虚寒就可以了,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食积阻滞证:
       这个症状顾名思义就是吃多了,暴饮暴食不能正常消化而积存留滞于肠胃引起的脾胃升降失常的一种病症,小孩子多见。它的特点也是会有胀痛,同时还会嗳气反酸,或者呕吐。这种我们可以取穴中脘,内关,上巨虚和梁门这几个穴位。上巨虚别名足上廉,属于胃经穴位,同时也是大肠的下合穴。最大的功用就是调和肠胃,可以说消化不良必用的穴位。梁门穴:梁指的是屋顶的横木,也通“粮”;门指的是出入的通道,这个穴位就是胃经往下走的门户一样,吃的多了门都关不上了当然需要刺激一下才行。穴位的名称也很有意思,比如梁门下面是关门,上面是承满,再上面是不容,说明你吃饭吃到关门以下就行了,吃到不容哪里肯定容不下。需要说明这几个穴位也是泻法施针,毕竟吃多了得泻一下才行对吧。

气滞血瘀证:
       这种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淤阻,胃失所养所产生的以胃脘痛为主的一种症状。那么这种胃气阻滞的原因可能是木气偏盛,也可能是寒邪入胃,原因比较复杂,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胃脘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出了问题也会相连。血虚了气肯定虚,因为气依托血而存在;气虚了血不一定虚,但是血的流动肯定要受影响,因为血的运行是靠气来推动的。对于这种胃脘痛我们取穴中脘,内关,血海,足三里即可。血海虽然是脾经的一个普通穴位,但是在临床应用当中效果确很不一般。《金针梅花诗抄》血海条曰:“缘何血海动波澜,统血无权血妄行”。从这句话上可以看出血海穴再功能上有引血归经,治疗血分病的作用。对于气滞血瘀胃脘痛,中脘内关止痛和胃,足三里理气健脾胃,血海活血化瘀,这四个穴位配伍当无往不利。最后还是要说一句,这几个穴位还得用泻法才对。

常用补泻手法   

①捻转补泻。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角度的左右旋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一般来说,以右手持针为主,常称之为持手,顺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补法,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泻法;若是两手同时捻转,则左手持针捻转顺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泻法,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补法。在捻转的力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大,逆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小;泻法则相反。在捻转的角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捻转的角度稍大,逆时针捻转的角度较小。

②提插补泻。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幅度的上提下插动作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一般来说,下插为主的时候是补法,上提为主的时候是泻法。上提下插的时候,不要离开得气点或不要离开得气点太远,否则提插就失去意义。在力度上,下插时用力较大、上提时用力较小者是补法,反之是泻法。下插速度较快,以形成一种冲击力,上提速度较慢,以形成一种舒缓感的是补法,反之是泻法。

③徐疾补泻。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频率的提插捻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一般来说,频率较快者为泻法,频率较慢者为补法。这种频率不仅仅是指1分钟之内捻转提插次数的多少,更主要的是指在捻转提插过程中的频率变化。在提插手法中,提的速度快,插的速度相对较慢的时候是泻法,反之是补法;在捻转手法中,顺时针捻转速度较快,逆时针捻转的速度较慢的时候是补法,反之是泻法。

④迎随补泻。一是针尖顺经脉的循行方向针刺的为补法,反之为泻法;另一是在经脉气机到来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补法,在经脉气机离开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泻法。

⑤呼吸补泻。进针得气后,按照病人的呼吸频率快慢进行捻针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此法是上述补泻手法的一种加强手法。在吸气的时候,使用手法的主要是泻法,反之是补法。在吸气的时候顺时针捻转较重,呼气的时候逆时针捻转较轻者是泻法;在呼气的时候,顺时针捻转较重,逆时针捻转较轻者是补法。

⑥开阖补泻。在出针时按压针孔的是补法,反之是泻法;在出针时摇大针孔的是泻法,不摇大针孔的是补法。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转发点赞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