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南通写下的诗,700多年后成为中考试题

700多年前,他在南通出生入死,留下众多诗篇;

7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诗又出现在中考的试卷;

这些诗作能在历史的长河里漫游如此之久是幸运的,

而这些诗作的作者更是幸运的,

因为无论他的名字已近不朽——

这个名字就叫文天祥。

泛海怀通州

江波无柰暮云阴,一片朝宗只此心。

今日海头觅船去,始知百炼是精金。

2018年的南通中考有道阅读题是:这一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如下:首句写景。波涛浩渺,暮色苍茫,反衬出艰难困苦,九死一生的回味,为第二句“一片朝宗只此心”作了最好的铺垫。

三四两句写此番觅船回去,绝非苟且偷生,而是要重振山河,恢复祖业。要知道,只有经历种种磨难才能炼出真金啊!

诗虽短,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和临危不惧的坚强意志。

————————初中生的分割线————————

以下是超纲部分,初中以下的童鞋可以自行忽略……

其实这组诗有四首,中考考的只是第一首,其余的三首是这样的:

之二:

唤渡江沙眼欲枯,羁臣中道落崎岖。

乘船不管千金购,渔父真成大丈夫。

之三:

范叔西来变姓名,绨袍曾感故人情。

而今未识春风面,倾盖江湖话一生。

之四:

仲连义不帝西秦,拔宅逃来住海滨。

我亦东寻烟雾去,扶桑影里看金轮。

这组诗各有所指。

除了第一首以“百炼是精金”的贴切比喻,抒写了抗元的坚强意志外,

第二首感谢渔父的救援。

第三首感谢通州素昧平生的朋友对他们的倾心接待。

第四首表明要学鲁仲连义不帝秦的精神,与敌人抗争到底

而文天祥在南通所作诗篇何止这四首,诗歌后面的故事更是可歌可泣——

公元1275年,蒙古大将伯颜率军大举向南宋进攻,攻陷常州后,逼近临安(今杭州)。恭帝赵显还是个四五岁的孩子,当朝太后毫无主见,满朝文武一片惊慌。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农历正月十八,元军俘虏了恭帝。次日,四十一岁的文天祥临危受命,被授予右丞相名号,统帅诸路兵马抗击元军。

此时大军压境,谢太后被吓破了胆,决意投降。文天祥迫于时局,不得不出使议和。面对伯颜杀气腾腾的恐吓,文天祥大义凛然地回答:“我是宋朝的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在所不惧。”而此时,朝廷已遣散了“勤王”军,另派使臣正式请降。文天祥被彻底放弃,失去了谈判的资本,被元军羁押北上。

途经镇江,文天祥乘看守疏忽连夜逃脱。

文天祥先到真州(今江苏仪征),打算联合淮南东路制置使李庭芝和淮南西路制置使夏贵共同抗元。此时的南宋全境已纳入元朝版图,而文天祥叛国投敌的谣言也被故意放出并不断传播扩大。李庭芝误听谣传,下令真州守将苗再成杀掉文天祥。苗再成素来景仰文天祥,几番交谈下来,认为文天祥不会投降,但迫于李庭芝的命令,权衡之下,将文天祥一行送出城外。

元军也在一路搜捕文天祥一行,衣衫褴褛的文天祥不得不改名换姓,风餐露宿,一路流亡。但所到之处,均被拒之门外。文天祥后来回忆:“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农历三月初十,文天祥乘船沿古运盐河经海安向如皋而来。其时如皋已被元军占领,文天祥只得又乘船沿古运盐河继续向东南行驶。至如皋东南宋家林(今南通如皋市桃园镇宋家桥)时,登岸投宿。

翌日清晨,文天祥登舟起航,晚至东马塘(今属南通如东县)。忽然元兵追至,他只得弃船登岸潜逃,行至范公堤边,遇见当地居民张阿松。张阿松敬重文天祥,冒着生命危险将他迎至家中隐藏五天,后又将文天祥乔装成农夫,派其二子用船送他去南通。

船行至白蒲南,恰遇南通守将杨思复的人马,文天祥便弃船登陆。然而杨思复同样接到淮南东路制置使李庭芝关于文天祥变节投敌的手谕。他对文天祥一行严加审问,文天祥等人再三辩解,仍然无济于事,文天祥已不抱希望,做好赴死的准备。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杨思复派出的探子回来禀报:元军派了大量哨骑到处搜捕文天祥而一无所获。元军的行为证明了文天祥并非奸细,而使得杨思复重新信任了文天祥。

文天祥将这段经历写成一首诗《闻谍》:

北来追骑满江滨,那更元戎按剑嗔。

不是神明扶正直,淮头何处可安身。

到南通后,文天祥结束了两个多月的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每时每刻都在考虑如何复国的文天祥又写下《发通州》《石港》《卖鱼湾》《北海口》《渔舟》《扬子江》《怀杨通州》等多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篇,几乎每首诗中都表达出强烈的一心为国的志向。

此后,文天祥得知南宋在福建建立朝廷的消息。仍然抱有复国理想的他,决定乘舟南下。卖鱼湾离石港十五里多路,是当年入黄海的一个港口。文天祥在卖鱼湾登船,想到故国已无处可寻,自己将在大海上漂泊,以海为家,不禁触景生情,写下如下诗句:

风起千湾浪,潮生万顷沙。

春红堆蟹子,晚白结盐花。

故国何时讯,扁舟到处家。

狼山青两点,极目是天涯。

南通的老百姓云集卖鱼湾,遥望文天祥所乘之舟慢慢消失在大海尽头,祈祷他一路平安。当地老百姓为纪念这位爱国英雄,自发建立了渡海亭,几经重建,现仍伫立于南通石港。

文天祥从扬子江入海,途中随口吟出: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经过南通时所留下的诗篇收在《指南录》中。在《指南录后序》中他列数了“几可死”者十八次,“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即使在这样的险境中,他依然抱乐观情怀。其诗或写实、或明志,写实中见情志:言志时见实情,相互印证,相互映发,感人至深。

文天祥在南通的遗迹碑、渡海亭、金将军墓(金将军指金应,他跟随文天祥二十多年)、义马墓都保留完好。位于南通的文天祥祠每年都会有老百姓自发前往祭奠。南通人民始终敬仰这位伟大的英雄。

而他的那些千古名句,一直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士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而献身,己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