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周易》太极思维,发现地球的第三种大运动方式
科学及其不同学科分支已经有200<[--]>300年的历史了,人类以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笔者尝试着用东方太极思维的方法,解析了一下人类对地球科学的认识,发现了一个认识上存在的“漏洞”。特写成此文,与各位学者、读者进行交流。
以《周易》太极思维看来,世界上的事物都包涵有阴阳两部分。其中又分别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事物有正常状态,那不是事物的全部;事物必然还有异常状态。只有事物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相结合,才是事物的全部,那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含义。地球科学的地质学中,目前重视的和详细研究的,只是“地球平稳运转、生物渐进演化”的完全正常的那部分,即阳中有阴的那部分。正常的发展演化为阳,那么平常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山崩也只是那阳中之阴。可是在地质学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并积累了许多非常怪异的沉积记录和现象,用已知的地质学知识无法合理地解释那些现象。所以笔者在学习和掌握了那些阳中有阴的地质学知识以后,认真地去研究了一下那阴中有阳的部分,结果成功地发现了地球翻转的现象。地球翻转的异常状态就是相对于“阳”的“阴”了,可是水动力作用、沉积物的沉积、波浪的洗劫等仍然是正常的作用过程,这就是“阴中之阳”了。将这些“阴”和“阳”有机地综合起来,地球地质作用状态的“太极图”就形成了,那才是地球地质作用状态的全部。用以去解决地球科学上的“疑难杂症”问题,那些未解之谜的问题就全部都化解得没有了。
地球翻转论是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是大量的第四纪沉积物多学科研究资料积累;第二是考古工作中对史前文明(笔者注:本文的史前文明是指最近一次地球翻转之前的人类文明,而不是现在历史学界所指的没有文字记载的、界线模糊的史前文明。下同。)文物的发现和积累(虽然没有正确认识到,或者认识偏差到神创的错误方向);第三是科学技术发展出了比较成熟的航天理论和实践;第四是厨房里的合理的物理模拟。地球翻转论是否能成立,是否能在科学界立足,有待于科学家们的审视和挑剔。它的不完美之处需要在以后的全球性科研合作工作中补足。因为地球翻转论对科学界的冲击实在是太强烈了,所以受到反冲击的力度也会是特别特别强烈的。
一、地球翻转的实际定义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一方面在围绕着太阳进行以一年为周期的公转;同时又绕着自己的自转轴进行以一天为周期的自转。除此而外,科学家还发现地球自转轴有极其微小的变化,因而原先科学家认为“极移、岁差和章动、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组成地球自转运动的完整图象。”[1]本文所说的地球翻转是指:地球自转轴沿经线方向发生的快速翻转现象,简称为地球翻转。这是地球运动过程中的第三种大运动方式,是科学界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一个“漏洞”。
二、地球翻转的力学机制
地球的质量对于个人而言是非常大的,由于人们总是站在地球表面,在思考问题时常常具有重力的概念,因而人们头脑中存在着地球是很重很重的惯性认识。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就是这种观念的最好体现。这个观念对于在太空中的失重状态下的地球而言是错误的,因为地球翻转是地球处于失重状态的一种自然运动,根本就没有什么支点不支点的问题。
在轨卫星的运动趋势是趋向于最小动能状态的,而这个状态表现为卫星绕最大主惯量轴旋转的状态。可是在非刚体状态下,由于质量的位移变动会改变卫星的转动动能分布,而且卫星自转还会减少极轴方向的质量、而增加赤道方向的质量。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原先的最大主惯量轴将逐渐失去最大的地位,而原先处于中间和最小地位的主惯量轴,将逐渐增加变大,甚至最终取代原先的最大主惯量轴。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卫星绕最小主惯量轴自旋的不平衡状态。按照航天动力学专家的理论,“在角动量守衡的情况下,最小动能状态就是卫星绕最大主惯量轴旋转的状态。也就是说,当卫星绕最小主惯量轴自旋,且有内部机械能耗散时,标称自旋轴将在空间翻转[2]。” 地球的表层有大量的水体、固态的地壳又分裂成或大或小的可以移动的板块、在软流圈位置附近存在熔融的岩浆、而外地核根据地震波的解译也呈液态等等情况,表明地球实际上是一个非刚体。借用航天动力学的理论,地球一方面要保持最小动能状态,也就是它绕最大主惯量轴旋转的状态,可是自转的机制、板块的运动、两极冰盖的质量增加或减少、地球自己的膨胀和收缩、地球内核的异常运动、地幔物质的相转换、外来的陨击等运动,又在逐渐破坏着它希望保持的最小动能状态。这一对矛盾的更迭和转化,造就了地球自转轴必然在空间发生调适性翻转。
三、地球翻转的模拟实验
牛顿因为看见苹果掉到地上,而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抛下铁球,论证了自由落体运动,这些都是有道理的。所谓道理就是大道之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效法、相似的意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自然界的规律(也就是道理)在天、地、人之间是相通和相同的。我们要模拟地球翻转,其实就是求取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可以相信其相似性的现象表证。
模拟地点在厨房,模拟材料是汤元(北方叫元宵)。先比较一下地球和汤元的结构:地球的整体剖面上,地球的最外层是地壳,与地球半径相比实在太薄了,可以忽略不计;向地心去是地幔;再往里是地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汤元的剖面上,外层是糯米粉层,相当于地幔;里面是汤元心,相当于地核,加热温度偏低时,汤元心的外层会化成液态,而保留固态内核。
大铝锅加满水后,用大火烧开,改用小火持续加热,保持水温接近沸腾,但不显示大量的翻腾。加入用色笔或葱叶作好点状记号的汤元,当汤元浮上水面以后,可以在此时用竹筷缓慢逆时针搅动锅里的开水,汤元将在锅里逆时针运转(注意:搅动太快,尤其是锅中心出现低位旋涡后,会使汤元向锅的中心转移)。小火继续加热,由于汤元受热膨胀造成自身质心的失衡,你会观察到记号点向你显示汤元的快速翻转现象。如果在汤元浮起时插入又轻又短的牙签(注:太长和太重会破坏汤元的状态)并且逆时针搓动。(注:太短不好搓动,而且自转坚持的时间不长)这样,人们相当于在北天极俯视,在绕日轨道上的既有公转、又有自转的行星地球的模拟状态。即汤元在绕轴自转的同时又在随锅里水体的旋转而公转,在失衡时还会发生翻转。
我们在这儿作的是最简单的模拟,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制造与地球更相似的地球模型,然后在重液中让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加上其他更复杂的条件,完成更接近真实情况的模拟演示。这个实验模拟的是在失重的情况下,因地球膨胀导致地球翻转的现象。可以无数次的重演,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的要求。整个模拟过程中,把“地球”从机械和链条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给了“地球”公转、自转、翻转的完全自由,也就重现了用“三球仪”一类机械装置根本无法模拟演示的、完全符合实际的、处于失重情况下的地球,在公转、自转的同时发生翻转的真实自然状态。读者可以掩卷思考:究竟是日、地、月在一起的三球仪科学一些呢?还是煮汤元的模拟实验更合乎科学一些?
四、地球翻转的时间
最近一次地球翻转发生的时间,距今6000多年左右。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猛犸象被速冻的时间、北美洲的那些停积在大陆内部的鲸的死亡时间、也是欧洲的碎骨角砾岩岩石中生物死亡的时间、也是加拿大阿克塞尔岛上化石森林的那些树木死亡的时间、也是南极洲地表最初被冰盖上的时间、也是南美洲的的喀喀湖形成的时间、也是贝加尔湖形成的时间、也是诺亚方舟沉积的时间、也是亚特兰蒂斯古文明被毁灭的时间、也是乌克兰地下金字塔被埋葬的时间、也是黑海水下古老村庄被淹没的时间、也是史前文明被毁灭的时间。一下子提出了10多个怪异事件的发生时间,表示在地球翻转论看来,它们全部都是同一天发生的事件。当然,那是一次全球性的大灾变,所以具有全球的同时性。
勘探新西伯利亚群岛时,北极探险家爱德华·冯托尔男爵(Baron Eduard von T0ll)找到“一只剑齿虎的遗骸和一株高达70英尺的果树。这株倒下的树木,完好地保藏在永冻层中,树根和种子都完整无缺。青翠的叶子和成熟的果实仍旧依附在树枝上……” [3]。依据这份实际的考察记录推测,发生最近一次地球翻转运动的时间,本来可以精确到北极极昼的秋天的某一“天”的,现在只能说大约是多少,这是地球科学的同位素年龄工作中的无奈,而不是笔者的粗糙。
五、地球翻转的速度
“在刺骨的严寒中,巨象一头接一头暴毙。死亡来得太突然,巨象吞下的食物来不及消化……我们在巨象的嘴巴和肚子里找到野草、风信子、金凤花、菖蒲和野豆,全都保存完好,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4]类似的速冻猛犸象的资料还有许多。按照一般的常识,食物进入胃里被消化到“全都保存完好,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的程度,可能应该在2小时之内,最多不会超过4小时吧。因为即使猛犸象在吃草之后死亡,胃里的消化酶和细菌不论猛犸象的死活,都会努力工作去消化那些植物。其实猛犸象的死亡是从正在吃草的状态,极其迅速地转入冰冻死亡状态的。
根据这些实际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发生地球翻转运动的时候,地球自转轴翻转运动的线速度:地球的大圆周长是40000公里,地球翻转一次大约完成四分之一的距离,即约10000公里。如果以2小时地球翻转到位,则地球翻转的速度为5000公里/小时;如果以4小时计算,则地球翻转的速度为2500公里/小时;再退一步,按10个小时地球翻转到位,则地球翻转的速度仍然为1000公里/小时。本文不走极端,采用5小时地球自转轴翻转到位的认识,那么地球翻转的速度应该是2000公里/小时左右,大约为550米/秒。那是一种什么情景?相当于协和式民航飞机的最高设计航速。地球自转轴极其突然的沿某一条经线方向高速度翻转,在2<[--]>5小时之内到达现在的地球自转轴的位置,翻转的经线位置的线速度为5000公里-2000公里/小时。有谁认真去解析过这个现象呢?笔者从冰冻猛犸象的资料推测出来的地球翻转的高速度,真的有点恐怖,但是又是历史的真实。有了地球翻转的高速度,才有同一天里的极其特异的灾难记录,才可以搜集到无可辩驳的地质学上的铁证!
六、地球翻转的路径
地球自转轴突然的沿某一条经线方向高速度翻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翻转路径呢?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的,在这个方向上的转动惯量特别大,确实没有办法发生翻转。可是自转轴的方向就不一样了,就象吊车吊起的重物,你要是沿重力方向是不能够推动它的,可是沿水平方向,却可以轻而易举地推动吊着的成吨重的货物,在水平的任何方位上晃荡。从九大行星各自自转轴呈现的不同方位看,地球自转轴的翻转,只能是沿经线方向发生翻转。也就是说,在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时间段之外,地球曾经象天王星那样躺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转;也曾经象金星一样倒立着运转。其他八大行星,在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时间段之外,还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自转轴的翻转哩。太阳系九大行星目前看似不和谐、不统一的状态,用地球翻转的观点非常简单就解决了。
七、地球翻转的周期
地球翻转能够准确确认的才鉴别出了最近的第一次,好象不应该就论及周期问题,其实不应该那样想。目前虽然确定不了周期的具体时间数字,可是在人类的文明历史上,已经有客观证据证实了地球翻转的现象,不是仅仅只有一次,而是多次。地球翻转的周期有长有短,很可能是以“万年”为参考计量单位的、不定期的普遍行为。
首先依据依稀的古籍记载,看看人类可以传承的历史在埃及的表现:在《历史》上册第二卷一书中,希罗多德记录了海里欧波里斯一位僧侣告诉他的资料:“(142)埃及人和他们的祭司所告诉我的事情就是这些了。……他们说,在这全部时期当中,他们没有一个国王是人形的神,而在这段时期之前或之后的其他埃及国王当中,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因此他们告诉我说,在这一段时期里,太阳逆、反常规地升起了四次;两次它是在它现在下落的地方升起的,两次是在它现在上升的地方下落的”。请注意,述说者没有说他们的国王是神,记录者也没有记录成是神,可是不知道在哪一位学者之后,这些记录就变化成了神话。关于太阳两次从西边升起的历史记录,如果没有全新的地球翻转的观点的话,笔者也无法解释那种现象。可是依然不知道是从哪位历史学家之后,那种重要的历史记录资料,被不求甚解者无知的贴上了“荒诞无稽”的标签,使后来者或者望而却步,或者人云亦云。人类远古的历史就这样被荒唐的曲解了。
利用地球翻转的新观念解读一下看看:人类最近一期文明应该持续有大约6000多年了。如果发生地球自转轴的自然快速翻转的话,那么向远古推上去的第二次地球翻转,应该在13000年以前。地球翻转现象就目前的认识,应该每次翻转在90度左右(笔者的其他文章已有论证),翻转的周期大约是以“一万年”左右为单位。所以每发生两次同方向的翻转运动,地球自转轴就自然发生南北极的倒向置换。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不是象现在一样从西向东自转,而是象现在的金星一样,从东向西进行着自转(建议读者利用按照现在运转方向转动的地球仪,把南北极倒置进行观察和思考),太阳就非常自然的从西边升起,而在东边落下。如果是两次太阳从西边升起,至少应该发生过8次以上的地球翻转运动。粗略地估算一下,古代人类能够传承下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实际状况的记录,至少应该有8-10万年的历史吧!地球翻转应该是周期性发生的自然运动。
“在中国,已经消逝的时代被称为'纪’,据说,从太初时期到孔子诞生,其间人类已经度过十纪。每一纪结束时,'山崩地裂,海水暴涨,河流转向,淹没地上万物,毁灭所有生灵[5]’”。 对于上古时期的十个纪,其名称分别为:“其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摄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叙命纪,七曰循蜚纪,八曰因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疏仡纪。十纪曰九头五龙挺提合雄建通序命修辈因提禅通流记。此字有不同盖转讹耳[6]。”人类可以传承的历史,至少要远远大于目前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的上下五千年吧。在此笔者特别提请读者注意,这个历史记录与希罗多德的资料推断出来的地球翻转次数,竟然有相当接近的数据资料啊!这依然是地球翻转现象的周期性表现。
印度宗教典籍提到“七个太阳纪”,每一个都在洪水、大火或暴风中结束。
埃及、中国、印度这些不同民族的古老文献中,记述的相同内容的历史记录,应该正是地球翻转导致全球性大灾难的这个自然现象,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发生的真实记录。当历史学家重新认真审视上古文献之后,肯定可以寻觅到更丰富的有关地球翻转现象的文字记录。如果全人类的社会历史不是上下5000年,而是10万年或者更长的话,出现几次接近毁灭的低谷震荡现象,应该说完全符合事物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客观辩证规律的。上下5000年的认识,可能确实是历史翻现在人们眼前的最后一页的一个小段,而历史研究不应该只在最后一页上做文章。目前确定的上下5000年的历史过程,其实是经过灾难之后的人类遗孤,在前一期史前文明废墟上艰难奋斗以后,重新发明新文字的时间段。
古地磁极的正反倒向问题,其成因虽然目前科学界无法圆满解释,其表达方式也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已经成为被科学界和世人认可的自然现象。用地球翻转的观点极其方便地就可以解释古地磁极的正反倒向问题。它的正确表述,能够为地球翻转现象提供可靠的精确的周期数据。
八、地球翻转的幅度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段文字曾经被许多人引用,但是人们注意的是共工生气撞山,而没有人注意到“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的真实历史意义。仔细地解析一下看看:能够记录下来上述的天象变化,首先必须要有先期的天象观察记录,在地球翻转的大灾难之后,人们能够继续观察天象并记录资料的时候,将前后时期的天象记录资料进行仔细的对比研究以后,才可以得出那珍贵的11个字的古天文研究成果。而天倾西北的现象正是地球翻转的地面观察记录。也是证实最近一次地球翻转自然现象的,凤毛麟角般宝贵的极品古董啊!如果地球翻转达180度,中国古人就会看不到天倾何方了。这是否定一次地球翻转就是180度的第一条证据。
中世纪欧洲所绘的世界地图被称为Mappamudi(译作“世界地图”,现代英语中表示地图的词汇map就是由此词缩略而来的)。在拉丁语中,mappa意为餐巾或台布,munddus意为世界,显然,此种地图最初曾是画在布上的。现存的中世纪“世界地图”共有1000幅左右,其中90%都是附在手稿著作中,独立的地图很少。在这些“世界地图”中,最为常见、最著名的就是T-O地图。在所谓的T-O地图上,一般是东方朝上,西方朝下, 右边为南,左边为北;整个世界就像一个盘子一样(或者说像字母O一样),四周被大海洋所包围;世界中间的大地被三大水系分为亚、非、欧三大洲,其中顿河(古人称之为Tanais河)把欧洲与亚洲分开,尼罗河把非洲与亚洲分开,地中海把欧洲与非洲分开;顿河、尼罗河在地图上成一条横线,而地中海则呈一条竖线,这一横一竖两条线组合起来就像字母T一样。所以现代学者把这样的地图称为T-O地图。T-O地图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类型是图表式的,上面只有简单的几根线条及 一些文字,没有什么图案。另一类是非图表式的,上面用各种图案表示出城市、历史、传说以及基督教故事等[7] 。这种奇特的定向方式,不是古人的无知和随意。而是在最近一次地球翻转发生之前,前一期文明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已经能够准确记录全球性的海陆分布。很显然,就是前一期文明的惯性延续,造就了所谓的T-O地图的奇异的定向。古老地图的定向上存在上南下北的方式,经过上东下西的方式的过渡,再逐渐变化成上北下南的现代制图方式,说明地球自转轴曾经在低纬度区域停留过。也不可能是一次地球翻转就是180度。
北极的极昼曾经是绿草如茵的热带牧场,从而大量生物聚集,而到极夜时期又大量迁徙的古生物资料也可以确认地球不能够一次翻转180度。地球翻转的幅度应该在80<[--]>100度左右,每一次都不尽相同。
九、地球翻转的证据
地球翻转的证据很多,前述的同一时间的那些现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各民族的古老文字中,那些被曲解成为神话的混沌时期、毁灭全人类的大洪水、奇异的天象等等,都是人类先民自己的实际记录。由于论文字数的限制,无法一一详细列举。读者可以点击(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earch.asp?author=慧海舟人)参阅有关内容。
十、结语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成功,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地球作为失重状态下的天然卫星,它的自转轴是可以发生突发性的快速翻转的。最近的一次地球翻转运动,发生在6000多年前的北半球秋季的某一天;地球翻转时自转轴运动的线速度达到2000公里/小时左右;地球翻转的路径是地球上的某一条经线方向;地球翻转的幅度大约在80-100度之间,每一次都不尽相同;地球翻转的周期有长有短,很可能是以“万年”为参考计量单位的、不定期的普遍行为。
地球翻转的动作不仅仅可以形成洋中脊两侧的对称的古地磁异常条带,还会诱发大陆上的火山爆发、岩石中的构造裂缝的力学转换、油气和成矿物质运移、山呼海啸的全球性超级海浪大洗劫、洋流和气圈的大调整、大量生物的绝灭和前一期人类文明的灭顶之灾。简而言之,每一次地球翻转运动,就是地球上生物界的一次大劫难;也是地球表层无机界的一次大动乱和大调整;对于地球深层也同样是一次大扰动。应该说,新发现的地球翻转论才真正地把活动论的观点,带进了地质学和自然科学中。地球翻转的运动曾经给人类的文明带来过毁灭性的打击,那是已经发生过的古人类文明的灭顶之灾。
地球翻转既然在过去已经发生过,在未来就必然还会再次发生,这是自然的规律,而自然是不可抗拒的。本期文明依然受到未来一次地球翻转运动的潜在危险威胁,科学界应该对地球翻转现象予以高度关注,用全球性科技合作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来应对还可能发生的人类灭顶之灾。
以《周易》太极思维看来,世界上的事物都包涵有阴阳两部分。其中又分别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事物有正常状态,那不是事物的全部;事物必然还有异常状态。只有事物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相结合,才是事物的全部,那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含义。地球科学的地质学中,目前重视的和详细研究的,只是“地球平稳运转、生物渐进演化”的完全正常的那部分,即阳中有阴的那部分。正常的发展演化为阳,那么平常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山崩也只是那阳中之阴。可是在地质学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并积累了许多非常怪异的沉积记录和现象,用已知的地质学知识无法合理地解释那些现象。所以笔者在学习和掌握了那些阳中有阴的地质学知识以后,认真地去研究了一下那阴中有阳的部分,结果成功地发现了地球翻转的现象。地球翻转的异常状态就是相对于“阳”的“阴”了,可是水动力作用、沉积物的沉积、波浪的洗劫等仍然是正常的作用过程,这就是“阴中之阳”了。将这些“阴”和“阳”有机地综合起来,地球地质作用状态的“太极图”就形成了,那才是地球地质作用状态的全部。用以去解决地球科学上的“疑难杂症”问题,那些未解之谜的问题就全部都化解得没有了。
地球翻转论是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是大量的第四纪沉积物多学科研究资料积累;第二是考古工作中对史前文明(笔者注:本文的史前文明是指最近一次地球翻转之前的人类文明,而不是现在历史学界所指的没有文字记载的、界线模糊的史前文明。下同。)文物的发现和积累(虽然没有正确认识到,或者认识偏差到神创的错误方向);第三是科学技术发展出了比较成熟的航天理论和实践;第四是厨房里的合理的物理模拟。地球翻转论是否能成立,是否能在科学界立足,有待于科学家们的审视和挑剔。它的不完美之处需要在以后的全球性科研合作工作中补足。因为地球翻转论对科学界的冲击实在是太强烈了,所以受到反冲击的力度也会是特别特别强烈的。
一、地球翻转的实际定义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一方面在围绕着太阳进行以一年为周期的公转;同时又绕着自己的自转轴进行以一天为周期的自转。除此而外,科学家还发现地球自转轴有极其微小的变化,因而原先科学家认为“极移、岁差和章动、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组成地球自转运动的完整图象。”[1]本文所说的地球翻转是指:地球自转轴沿经线方向发生的快速翻转现象,简称为地球翻转。这是地球运动过程中的第三种大运动方式,是科学界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一个“漏洞”。
二、地球翻转的力学机制
地球的质量对于个人而言是非常大的,由于人们总是站在地球表面,在思考问题时常常具有重力的概念,因而人们头脑中存在着地球是很重很重的惯性认识。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就是这种观念的最好体现。这个观念对于在太空中的失重状态下的地球而言是错误的,因为地球翻转是地球处于失重状态的一种自然运动,根本就没有什么支点不支点的问题。
在轨卫星的运动趋势是趋向于最小动能状态的,而这个状态表现为卫星绕最大主惯量轴旋转的状态。可是在非刚体状态下,由于质量的位移变动会改变卫星的转动动能分布,而且卫星自转还会减少极轴方向的质量、而增加赤道方向的质量。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原先的最大主惯量轴将逐渐失去最大的地位,而原先处于中间和最小地位的主惯量轴,将逐渐增加变大,甚至最终取代原先的最大主惯量轴。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卫星绕最小主惯量轴自旋的不平衡状态。按照航天动力学专家的理论,“在角动量守衡的情况下,最小动能状态就是卫星绕最大主惯量轴旋转的状态。也就是说,当卫星绕最小主惯量轴自旋,且有内部机械能耗散时,标称自旋轴将在空间翻转[2]。” 地球的表层有大量的水体、固态的地壳又分裂成或大或小的可以移动的板块、在软流圈位置附近存在熔融的岩浆、而外地核根据地震波的解译也呈液态等等情况,表明地球实际上是一个非刚体。借用航天动力学的理论,地球一方面要保持最小动能状态,也就是它绕最大主惯量轴旋转的状态,可是自转的机制、板块的运动、两极冰盖的质量增加或减少、地球自己的膨胀和收缩、地球内核的异常运动、地幔物质的相转换、外来的陨击等运动,又在逐渐破坏着它希望保持的最小动能状态。这一对矛盾的更迭和转化,造就了地球自转轴必然在空间发生调适性翻转。
三、地球翻转的模拟实验
牛顿因为看见苹果掉到地上,而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抛下铁球,论证了自由落体运动,这些都是有道理的。所谓道理就是大道之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效法、相似的意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自然界的规律(也就是道理)在天、地、人之间是相通和相同的。我们要模拟地球翻转,其实就是求取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可以相信其相似性的现象表证。
模拟地点在厨房,模拟材料是汤元(北方叫元宵)。先比较一下地球和汤元的结构:地球的整体剖面上,地球的最外层是地壳,与地球半径相比实在太薄了,可以忽略不计;向地心去是地幔;再往里是地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汤元的剖面上,外层是糯米粉层,相当于地幔;里面是汤元心,相当于地核,加热温度偏低时,汤元心的外层会化成液态,而保留固态内核。
大铝锅加满水后,用大火烧开,改用小火持续加热,保持水温接近沸腾,但不显示大量的翻腾。加入用色笔或葱叶作好点状记号的汤元,当汤元浮上水面以后,可以在此时用竹筷缓慢逆时针搅动锅里的开水,汤元将在锅里逆时针运转(注意:搅动太快,尤其是锅中心出现低位旋涡后,会使汤元向锅的中心转移)。小火继续加热,由于汤元受热膨胀造成自身质心的失衡,你会观察到记号点向你显示汤元的快速翻转现象。如果在汤元浮起时插入又轻又短的牙签(注:太长和太重会破坏汤元的状态)并且逆时针搓动。(注:太短不好搓动,而且自转坚持的时间不长)这样,人们相当于在北天极俯视,在绕日轨道上的既有公转、又有自转的行星地球的模拟状态。即汤元在绕轴自转的同时又在随锅里水体的旋转而公转,在失衡时还会发生翻转。
我们在这儿作的是最简单的模拟,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制造与地球更相似的地球模型,然后在重液中让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加上其他更复杂的条件,完成更接近真实情况的模拟演示。这个实验模拟的是在失重的情况下,因地球膨胀导致地球翻转的现象。可以无数次的重演,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的要求。整个模拟过程中,把“地球”从机械和链条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给了“地球”公转、自转、翻转的完全自由,也就重现了用“三球仪”一类机械装置根本无法模拟演示的、完全符合实际的、处于失重情况下的地球,在公转、自转的同时发生翻转的真实自然状态。读者可以掩卷思考:究竟是日、地、月在一起的三球仪科学一些呢?还是煮汤元的模拟实验更合乎科学一些?
四、地球翻转的时间
最近一次地球翻转发生的时间,距今6000多年左右。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猛犸象被速冻的时间、北美洲的那些停积在大陆内部的鲸的死亡时间、也是欧洲的碎骨角砾岩岩石中生物死亡的时间、也是加拿大阿克塞尔岛上化石森林的那些树木死亡的时间、也是南极洲地表最初被冰盖上的时间、也是南美洲的的喀喀湖形成的时间、也是贝加尔湖形成的时间、也是诺亚方舟沉积的时间、也是亚特兰蒂斯古文明被毁灭的时间、也是乌克兰地下金字塔被埋葬的时间、也是黑海水下古老村庄被淹没的时间、也是史前文明被毁灭的时间。一下子提出了10多个怪异事件的发生时间,表示在地球翻转论看来,它们全部都是同一天发生的事件。当然,那是一次全球性的大灾变,所以具有全球的同时性。
勘探新西伯利亚群岛时,北极探险家爱德华·冯托尔男爵(Baron Eduard von T0ll)找到“一只剑齿虎的遗骸和一株高达70英尺的果树。这株倒下的树木,完好地保藏在永冻层中,树根和种子都完整无缺。青翠的叶子和成熟的果实仍旧依附在树枝上……” [3]。依据这份实际的考察记录推测,发生最近一次地球翻转运动的时间,本来可以精确到北极极昼的秋天的某一“天”的,现在只能说大约是多少,这是地球科学的同位素年龄工作中的无奈,而不是笔者的粗糙。
五、地球翻转的速度
“在刺骨的严寒中,巨象一头接一头暴毙。死亡来得太突然,巨象吞下的食物来不及消化……我们在巨象的嘴巴和肚子里找到野草、风信子、金凤花、菖蒲和野豆,全都保存完好,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4]类似的速冻猛犸象的资料还有许多。按照一般的常识,食物进入胃里被消化到“全都保存完好,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的程度,可能应该在2小时之内,最多不会超过4小时吧。因为即使猛犸象在吃草之后死亡,胃里的消化酶和细菌不论猛犸象的死活,都会努力工作去消化那些植物。其实猛犸象的死亡是从正在吃草的状态,极其迅速地转入冰冻死亡状态的。
根据这些实际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发生地球翻转运动的时候,地球自转轴翻转运动的线速度:地球的大圆周长是40000公里,地球翻转一次大约完成四分之一的距离,即约10000公里。如果以2小时地球翻转到位,则地球翻转的速度为5000公里/小时;如果以4小时计算,则地球翻转的速度为2500公里/小时;再退一步,按10个小时地球翻转到位,则地球翻转的速度仍然为1000公里/小时。本文不走极端,采用5小时地球自转轴翻转到位的认识,那么地球翻转的速度应该是2000公里/小时左右,大约为550米/秒。那是一种什么情景?相当于协和式民航飞机的最高设计航速。地球自转轴极其突然的沿某一条经线方向高速度翻转,在2<[--]>5小时之内到达现在的地球自转轴的位置,翻转的经线位置的线速度为5000公里-2000公里/小时。有谁认真去解析过这个现象呢?笔者从冰冻猛犸象的资料推测出来的地球翻转的高速度,真的有点恐怖,但是又是历史的真实。有了地球翻转的高速度,才有同一天里的极其特异的灾难记录,才可以搜集到无可辩驳的地质学上的铁证!
六、地球翻转的路径
地球自转轴突然的沿某一条经线方向高速度翻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翻转路径呢?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的,在这个方向上的转动惯量特别大,确实没有办法发生翻转。可是自转轴的方向就不一样了,就象吊车吊起的重物,你要是沿重力方向是不能够推动它的,可是沿水平方向,却可以轻而易举地推动吊着的成吨重的货物,在水平的任何方位上晃荡。从九大行星各自自转轴呈现的不同方位看,地球自转轴的翻转,只能是沿经线方向发生翻转。也就是说,在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时间段之外,地球曾经象天王星那样躺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转;也曾经象金星一样倒立着运转。其他八大行星,在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时间段之外,还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自转轴的翻转哩。太阳系九大行星目前看似不和谐、不统一的状态,用地球翻转的观点非常简单就解决了。
七、地球翻转的周期
地球翻转能够准确确认的才鉴别出了最近的第一次,好象不应该就论及周期问题,其实不应该那样想。目前虽然确定不了周期的具体时间数字,可是在人类的文明历史上,已经有客观证据证实了地球翻转的现象,不是仅仅只有一次,而是多次。地球翻转的周期有长有短,很可能是以“万年”为参考计量单位的、不定期的普遍行为。
首先依据依稀的古籍记载,看看人类可以传承的历史在埃及的表现:在《历史》上册第二卷一书中,希罗多德记录了海里欧波里斯一位僧侣告诉他的资料:“(142)埃及人和他们的祭司所告诉我的事情就是这些了。……他们说,在这全部时期当中,他们没有一个国王是人形的神,而在这段时期之前或之后的其他埃及国王当中,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因此他们告诉我说,在这一段时期里,太阳逆、反常规地升起了四次;两次它是在它现在下落的地方升起的,两次是在它现在上升的地方下落的”。请注意,述说者没有说他们的国王是神,记录者也没有记录成是神,可是不知道在哪一位学者之后,这些记录就变化成了神话。关于太阳两次从西边升起的历史记录,如果没有全新的地球翻转的观点的话,笔者也无法解释那种现象。可是依然不知道是从哪位历史学家之后,那种重要的历史记录资料,被不求甚解者无知的贴上了“荒诞无稽”的标签,使后来者或者望而却步,或者人云亦云。人类远古的历史就这样被荒唐的曲解了。
利用地球翻转的新观念解读一下看看:人类最近一期文明应该持续有大约6000多年了。如果发生地球自转轴的自然快速翻转的话,那么向远古推上去的第二次地球翻转,应该在13000年以前。地球翻转现象就目前的认识,应该每次翻转在90度左右(笔者的其他文章已有论证),翻转的周期大约是以“一万年”左右为单位。所以每发生两次同方向的翻转运动,地球自转轴就自然发生南北极的倒向置换。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不是象现在一样从西向东自转,而是象现在的金星一样,从东向西进行着自转(建议读者利用按照现在运转方向转动的地球仪,把南北极倒置进行观察和思考),太阳就非常自然的从西边升起,而在东边落下。如果是两次太阳从西边升起,至少应该发生过8次以上的地球翻转运动。粗略地估算一下,古代人类能够传承下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实际状况的记录,至少应该有8-10万年的历史吧!地球翻转应该是周期性发生的自然运动。
“在中国,已经消逝的时代被称为'纪’,据说,从太初时期到孔子诞生,其间人类已经度过十纪。每一纪结束时,'山崩地裂,海水暴涨,河流转向,淹没地上万物,毁灭所有生灵[5]’”。 对于上古时期的十个纪,其名称分别为:“其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摄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叙命纪,七曰循蜚纪,八曰因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疏仡纪。十纪曰九头五龙挺提合雄建通序命修辈因提禅通流记。此字有不同盖转讹耳[6]。”人类可以传承的历史,至少要远远大于目前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的上下五千年吧。在此笔者特别提请读者注意,这个历史记录与希罗多德的资料推断出来的地球翻转次数,竟然有相当接近的数据资料啊!这依然是地球翻转现象的周期性表现。
印度宗教典籍提到“七个太阳纪”,每一个都在洪水、大火或暴风中结束。
埃及、中国、印度这些不同民族的古老文献中,记述的相同内容的历史记录,应该正是地球翻转导致全球性大灾难的这个自然现象,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发生的真实记录。当历史学家重新认真审视上古文献之后,肯定可以寻觅到更丰富的有关地球翻转现象的文字记录。如果全人类的社会历史不是上下5000年,而是10万年或者更长的话,出现几次接近毁灭的低谷震荡现象,应该说完全符合事物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客观辩证规律的。上下5000年的认识,可能确实是历史翻现在人们眼前的最后一页的一个小段,而历史研究不应该只在最后一页上做文章。目前确定的上下5000年的历史过程,其实是经过灾难之后的人类遗孤,在前一期史前文明废墟上艰难奋斗以后,重新发明新文字的时间段。
古地磁极的正反倒向问题,其成因虽然目前科学界无法圆满解释,其表达方式也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已经成为被科学界和世人认可的自然现象。用地球翻转的观点极其方便地就可以解释古地磁极的正反倒向问题。它的正确表述,能够为地球翻转现象提供可靠的精确的周期数据。
八、地球翻转的幅度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段文字曾经被许多人引用,但是人们注意的是共工生气撞山,而没有人注意到“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的真实历史意义。仔细地解析一下看看:能够记录下来上述的天象变化,首先必须要有先期的天象观察记录,在地球翻转的大灾难之后,人们能够继续观察天象并记录资料的时候,将前后时期的天象记录资料进行仔细的对比研究以后,才可以得出那珍贵的11个字的古天文研究成果。而天倾西北的现象正是地球翻转的地面观察记录。也是证实最近一次地球翻转自然现象的,凤毛麟角般宝贵的极品古董啊!如果地球翻转达180度,中国古人就会看不到天倾何方了。这是否定一次地球翻转就是180度的第一条证据。
中世纪欧洲所绘的世界地图被称为Mappamudi(译作“世界地图”,现代英语中表示地图的词汇map就是由此词缩略而来的)。在拉丁语中,mappa意为餐巾或台布,munddus意为世界,显然,此种地图最初曾是画在布上的。现存的中世纪“世界地图”共有1000幅左右,其中90%都是附在手稿著作中,独立的地图很少。在这些“世界地图”中,最为常见、最著名的就是T-O地图。在所谓的T-O地图上,一般是东方朝上,西方朝下, 右边为南,左边为北;整个世界就像一个盘子一样(或者说像字母O一样),四周被大海洋所包围;世界中间的大地被三大水系分为亚、非、欧三大洲,其中顿河(古人称之为Tanais河)把欧洲与亚洲分开,尼罗河把非洲与亚洲分开,地中海把欧洲与非洲分开;顿河、尼罗河在地图上成一条横线,而地中海则呈一条竖线,这一横一竖两条线组合起来就像字母T一样。所以现代学者把这样的地图称为T-O地图。T-O地图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类型是图表式的,上面只有简单的几根线条及 一些文字,没有什么图案。另一类是非图表式的,上面用各种图案表示出城市、历史、传说以及基督教故事等[7] 。这种奇特的定向方式,不是古人的无知和随意。而是在最近一次地球翻转发生之前,前一期文明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已经能够准确记录全球性的海陆分布。很显然,就是前一期文明的惯性延续,造就了所谓的T-O地图的奇异的定向。古老地图的定向上存在上南下北的方式,经过上东下西的方式的过渡,再逐渐变化成上北下南的现代制图方式,说明地球自转轴曾经在低纬度区域停留过。也不可能是一次地球翻转就是180度。
北极的极昼曾经是绿草如茵的热带牧场,从而大量生物聚集,而到极夜时期又大量迁徙的古生物资料也可以确认地球不能够一次翻转180度。地球翻转的幅度应该在80<[--]>100度左右,每一次都不尽相同。
九、地球翻转的证据
地球翻转的证据很多,前述的同一时间的那些现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各民族的古老文字中,那些被曲解成为神话的混沌时期、毁灭全人类的大洪水、奇异的天象等等,都是人类先民自己的实际记录。由于论文字数的限制,无法一一详细列举。读者可以点击(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earch.asp?author=慧海舟人)参阅有关内容。
十、结语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成功,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地球作为失重状态下的天然卫星,它的自转轴是可以发生突发性的快速翻转的。最近的一次地球翻转运动,发生在6000多年前的北半球秋季的某一天;地球翻转时自转轴运动的线速度达到2000公里/小时左右;地球翻转的路径是地球上的某一条经线方向;地球翻转的幅度大约在80-100度之间,每一次都不尽相同;地球翻转的周期有长有短,很可能是以“万年”为参考计量单位的、不定期的普遍行为。
地球翻转的动作不仅仅可以形成洋中脊两侧的对称的古地磁异常条带,还会诱发大陆上的火山爆发、岩石中的构造裂缝的力学转换、油气和成矿物质运移、山呼海啸的全球性超级海浪大洗劫、洋流和气圈的大调整、大量生物的绝灭和前一期人类文明的灭顶之灾。简而言之,每一次地球翻转运动,就是地球上生物界的一次大劫难;也是地球表层无机界的一次大动乱和大调整;对于地球深层也同样是一次大扰动。应该说,新发现的地球翻转论才真正地把活动论的观点,带进了地质学和自然科学中。地球翻转的运动曾经给人类的文明带来过毁灭性的打击,那是已经发生过的古人类文明的灭顶之灾。
地球翻转既然在过去已经发生过,在未来就必然还会再次发生,这是自然的规律,而自然是不可抗拒的。本期文明依然受到未来一次地球翻转运动的潜在危险威胁,科学界应该对地球翻转现象予以高度关注,用全球性科技合作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来应对还可能发生的人类灭顶之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