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人10句话:古语修身,古语养心,古语成事

01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原文: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宋·戴复古《寄兴》
译文:《寄兴》一诗的意思是说,黄金无法求足色,白璧也会有细微的瑕疵,对人无须求全责备,即便你有些小缺点,我仍然愿意与你一起相携到老。后人把这首诗凝缩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俗语,说的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成色十足的金子;也比喻不能求全责备,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瑕疵和错误。
感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启示我们对人要有宽厚包容的态度,与人相处要有宽容大度之心。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对人要宽宏,对己则要谦虚,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加以改正。《左传》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切事物永远在变化和发展,人生也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进德修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脚步要永不停息,所谓“终日乾乾,夕惕若”。
02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原文:
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
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译文:冲破山崖、冲垮岩石的大水,来源于细小的水流;直上云霄、遮蔽日光的大树,萌芽于青翠的嫩芽。不可遏制的大势,都是从细微力量发展起来的。抑制不良之事于萌芽阶段很容易,到酿成大祸时再来挽救就很困难了。
感悟:这句话告诫我们,小节易制,大错难救,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形成、发展、衰亡的过程,做事要看清趋势,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要从事情的量变开始阶段就入手矫正,这样才不会酿成不可救药的质变后果。
03
预则立,不预则废
原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礼记·中庸》
译文:“豫”同“预”,二者均有预先计划、准备之义。做任何事情,预先有规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稳扎稳打,最终取得成功,反之则会一事无成。比如,讲话前有所准备就能言之有据,不然就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前有所准备就能水到渠成,不然就会陷入困境;行动前有所准备就能及时化解风险,不然就会追悔莫及;出发前规划好路线,这样就不会迷失方向。
感悟:做事想要成功,必须做足长远打算,这样才能行稳致远。古代先贤对“凡事预则立”认识深刻。《论语·卫灵公》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缺乏长远计划,必定有眼前的忧患。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及“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指出“计划周密、考虑长远”是行军打仗的不二法则。朱柏庐教育子女凡事需要提前规划,他在《治家格言》留下“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警世格言。只有做足长远的打算,在新挑战与新机遇中,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04
善与人同,与人为善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子路,别人把他的错误指给他,他便高兴。禹听到善言,就给人敬礼。伟大的舜更是了不得,他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是,接受人家的是,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优点来从事善行。自他种庄稼、做瓦器、做渔夫一直到做天子,没有一处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来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感悟:与人为善的基础是善与人同。善与人同包括“舍己从人”和“乐取人以为善”。“乐取人以为善”是“舍己从人”的扩大和提高。“闻过则喜”的子路和“闻善则拜”的禹是“舍己从人”的典型。“舍己从人”的精神更进一步的主动和积极的表现就是广泛地向他人学习,吸取所有的善,集合到自己身上,以此为快乐。这样主动积极的乐善精神会自然而然地不断鼓舞自己和别人。因此,作为乐之泉源的“为善”,意味着互相帮助大家共同为善,所以说“取诸人以为善”即“乐取人以为善”,就是“与人为善”或“善与人同”。
0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原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小雅·鹤鸣》
译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亦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诗·小雅·鹤鸣》中的句子,意思是它处山中的石头,可用来琢制美玉。诗句自然是比喻,比喻釆纳他人意见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感悟:它山的石头可用来磨制玉器,他人的意见则可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修养。考虑到美玉非经它山之石的磨砺而不可成型,则人之道德修养亦非经他人的教诲而不可能取得成功。向他人学习,汲取他人之长,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进步。
06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原文: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宋·苏轼《范增论》
译文:凡物必先朽腐,尔后方有蠹虫滋生。
感悟:物先腐而后虫生,意味着事物的毁灭往往酿生于自身,物自败,尔后生机失,物不腐,虫何生?事物兴衰存亡,内因是决定性因素。由此推及人事,古代哲人尤其强调求仁在己,祸福在我。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些都强调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如果放弃了这种主宰,就是“自侮”,必然导向“自毁”。
0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原文:
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译文: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前面的横木上。横木与车辕衔接的活销叫作或者。车子没有它们,自然无法套住牲口,也就不能行走。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德,就好比大车小车没有或一样,如何能立身处世呢?孔子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信德的至关重要。
感悟:“信”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一失信,必然害及他人,危及社会。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说明“忠信”是立人之本,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证”。“信”也是朋友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论语·学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友情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之上的,推心置腹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
08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原文: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万全。
——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译文:听力好的人能在无声时听出动静,视力好的人能在未成形前看出征兆,所以最智慧、最有道德的圣人做事总是万无一失。
感悟:这句话其实我们防范未知风险,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才能增强对矛盾风险挑战的预判和准备。“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提高预见能力,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谱,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知关节,得要领,抓关键,最终有效落实。
09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原文:
此章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孟子·告子上》
译文:任何事情都有方法,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成功。这就如同教学,教师舍弃了方法,就教不好;学生舍弃了方法,同样也学不好。
感悟:讲究方法是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处事不惊、临事不惧,不为任何干扰所动,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0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原文: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圣人之后,必大而昌。
由圣与贤,或为霸强。
——唐·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
译文:土石日积月累形成了不断高耸的山,点滴积聚汇集形成了长流不断的水;人的修养成功至“内圣”之后,“外王”的事业自然可大加兴盛,而圣贤伟业之奠定,又或能为国家富强打下良好根基。
感悟:任何问题的最终解决,都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积累,付出艰辛的努力,如此才能铸就辉煌的成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