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安徽的十大名门望族详解
安徽在秦代实行郡县制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属泗水郡、砀郡、陈郡。秦末至楚汉相争期间,增置鄣郡、衡山郡、庐江郡,并为九江、西楚、衡山等诸侯国分领。
西汉时,安徽先后分属为淮南国、庐江国、衡山国、六安国、荆国、淮阳国、梁国。
东汉,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豫州。
郡望初步形成于东汉后期,发展于魏晋,盛行于东晋、南北朝。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古代在安徽形成了无数的世家大族,现在就安徽境内的十大名门望族进行一一详解。
谯国桓氏:谯国桓氏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后裔。西汉中期,桓荣的六世祖迁入沛郡龙亢,西汉末年,桓荣到洛阳学习《欧阳尚书》,后被汉光武帝任命为议郎。汉明帝继位后,拜桓荣为五更、关内侯。桓荣之后,其子孙承袭家业,累世传袭《尚书》,成为经学世家。后因为桓范被司马懿所杀,谯国桓氏因此被唐朝史官称之为刑名之族。谯国桓氏,主支分为龙亢桓氏、铚县桓氏,东汉桓荣、曹魏桓范、东晋桓彝均属于龙亢桓氏,东晋桓宣和桓伊、唐朝的桓法嗣和桓彦范均属于铚县桓氏。龙亢桓氏,在今安徽怀远龙亢镇,自东汉至东晋一直活跃于政治舞台。在东晋时期,龙亢桓氏与另一士族陈郡谢氏一直处于分庭抗礼的状态。
谯国曹氏:周文王第十三子曹叔振铎,受封于曹,建立曹国,后为宋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出自姬姓的曹氏是曹姓的最重要的来源,曹叔振铎亦被认为是曹姓始祖。曹姓的郡望在谯郡、彭城郡、高平郡、东海郡、陈留郡、清河郡、巨鹿郡。代表人物尤以曹操父子为荣,曹丕废汉自立,历经四代皇帝,荫荣延绵,从王侯到将相,家族一门辉煌近百年,即使到晋代,嗣爵降封者仍有几十人,依旧是簪缨世家,高门大族。
谯郡夏侯氏: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国,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到东汉时,谯郡曹氏和夏侯氏世族相连,夏侯惇,夏侯渊辅佐魏王曹操开辟一代基业,三国魏建国后,夏侯家族封侯,官拜将军、尚书、太守者数十人。即使到晋及唐代四、五百年间,夏侯氏家族依旧常盛不衰。
庐江何氏:,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韩安王被俘。韩国王室贵族允公携妻儿逃跑至安徽省庐江县。摆渡时,遇秦吏诘问姓氏,指河为姓,幸免于难,为何姓始祖。魏晋南北朝时期共诞生七大何姓郡望,分别是庐江何氏、陈郡何氏、东海何氏、郫县何氏、扶风何氏、丹阳何氏、齐郡何氏。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说的就是何姓郡望。
丹阳陶氏: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人,在今安徽宣城。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
庐江陈氏:庐江,汉名舒,属庐江郡,隋初皇置庐江县。治所在舒,即今安徽省庐江。辖境相当于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自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建立陈国后,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陈姓人已遍及中华大地,形成了以颍川、汝南、庐江、下邳、广陵、东海等地为中心的陈氏家族。
沛国朱氏:沛国朱氏,是朱姓中最显赫的一支,今天大多数朱姓族人都称自己为沛国朱氏,甚至海外朱姓华人之祠堂也以沛国堂为堂号。周武王克商纣,封曹侠于邾国,以国为姓,邾侠为朱氏系姓祖。后来楚国灭掉邾国,邾侠之十五世孙革之子茅夷鸿逃难于沛,去邑留朱,即把邾姓改为朱姓,其子孙后代定居于沛国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是为朱姓传代之始,堂号沛国堂,从此得名。
谯国逢氏:逢姓本是两个姓,分别读作féng和páng。páng姓起源于夏朝时候的逢蒙,逢蒙是后羿的徒弟,很善于射箭,逢蒙的后代被朝廷封在逢地,建立了逢国。逢国的王族的后代有一支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逢氏,而从逢氏里面后来又分离出来了逄姓。féng姓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的齐国君主有车左官名逢丑父,他的后代也称逢氏。成为逢氏的又一支。逢氏的两大郡望为谯郡和北海郡。
谯国戴氏:东周时期,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谯国堂,以望立堂。
谯国嵇氏:夏王少康封其子季杼于会稽,此后有稽氏。至汉代初年,稽氏家族迁往谯郡的嵇山定居,遂改为嵇氏。嵇氏望族居于谯郡,就是今安徽省亳州一带。
安徽省的名门望族相对集中,区域性集聚很明显,尤以谯郡最多,占到了半数以上。他们相互联姻,盘根错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将门阀士族的门槛不断的拔高,形成了长期的垄断官场的局面。
但是和大多数世家大族一样,自从科举普及以后,寒门学子也有了跻身权力上层的机会,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随着垄断优势的消散,这些无法保持家学兴盛的世家大族,也逐渐烟消云散,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