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湾镇有车站南路、北路、西路,为何无车站东路?
熟悉一点江湾镇历史的人都知道,如今江湾镇东部有三条以“车站”命名的马路,因为这里曾经有个江湾火车站,号称是中国第一个火车站。如今在火车站旧址以北数十米处又有轨道交通3号线“江湾镇站”。
车站南路街景
车站北路街景
车站西路街景
按一般的常识,车站路总是东南西北四条路呈“井”形字分布。但是江湾站周边只有三条车站路,呈“士”字形,唯缺“车站东路”,且“车站北路”也不在原江湾站正北面,而在江湾站的西面,且向西延伸,这是为什么呢?
车站西路街景
江湾镇是上海市区东北部一个有千年历史的知名古镇。江湾地区成陆距今大约1300多年,因有一条虬江从镇东南弯曲而入镇中心的走马塘,江湾由此得名。
从宋朝起,水路交通发达的江湾镇就成为四乡物产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当时的战略要地。1898年中国第一条铁路一一淞沪铁路又贯穿江湾镇南北,并在此设江湾站。淞沪铁路其实是当时中国官府在1876年英商擅自建筑的吴淞铁路基础上,购回拆除重建又作延伸的一条铁路,站点基本与吴淞铁路相同。吴淞铁路当时是从江湾镇修至铁马路的(今河南北路、彭泽路口),因此江湾火车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铁路“第一站”。
江湾火车站旧景
淞沪铁路是在农村田野里辟筑的,当时上海到江湾一带,除稻田数亩外,则半皆花地,因此江湾火车站四周一开始并没有很好地规划,车站站房实施也相对简单,只在车站西面辟一条南北方向的“车站路”以及两三条土路。
1910年实行城乡自治,成立江湾乡,江湾镇即成为乡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水陆交通更是发达。1918年,江湾站东面开始建筑马路,至1930年代初,马路正式定名为中山北路,其最北一段曾称为军工北路。然而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两次淞沪战争均波及到江湾,江湾镇屡遭炮火轰炸,不少建筑被毁。沦陷期间,侵华日军又强征民工,扩建延长了江湾火车站前的这条马路,全路长约900多米,日军改建马路的目的是作军用,还改名称为畑路,并在水电路口设有关卡“检问所”。
1980年代江湾镇周边地图
抗战胜利后,江湾镇被毁的马路楼房得到修复和重建。1945年12月当时的政府因江湾火车站东面的这条路与市区中山北路重名,遂取孙中山先生的字,改名为逸仙路。而江湾火车站周围的三条土路,也翻修为碎石马路。根据方位,车站路改名车站西路,另外两条路分别为车站北路和车站南路,而东面已经有逸仙路了,没有必要、也没有空间再建车站东路,所以这也就是今天江湾镇没有车站东路的原因。显然这是受当时江湾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这就是历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980年代逸仙路街景
逸仙路最初较狭窄,仅容二三辆车并行。1958年至1962年该路旁增筑了一条平行公路,使逸仙路成为上海少见的复线公路,中间有沟浜间隔。1982年以后,填浜拓路,逸仙路由“复线”变为“一线”。
今逸仙路街景
今逸仙路街景
1984年9月江湾镇由宝山县划归虹口区,逸仙路成为虹口区与杨浦区的北部界路。东为杨浦区,西为虹口区。当时在虹口区一侧有拖拉机研究所、高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消防队、上海印刷器材厂、部队营房和市委党校等单位,纪念路口还兴建了宝隆宾馆、春江宾馆、华东水测研究所等大厦。
今纪念路街景
今宝隆宾馆
今宝隆宾馆
逸仙路路面宽阔、货运频繁,成为市区通往吴淞、宝山、宝钢的交通干线。1990年代以后,上海开始兴建内环和外环高架道路,逸仙路因处于内环和外环之间的东北部,也应势兴建了逸仙路高架道路,其南与中山北一路广灵四路交叉口内环线高架连接,经大柏树至蕴藻浜吴淞大桥南侧,全长9.5公里,极大地改善了上海北部地区和市中心的交通联系。
今车站南路、纪念路口
今车站南路、纪念路口
而原淞沪铁路基本废弃,沿线则成为轨道交通3号线高架道路,原“江湾火车站旧址”则移至南面的广纪路和汶水东路口,成为一道微缩的历史景观。
江湾火车站旧址
江湾站旧址
原车站北路和车站南路随1980年代末市政配套工程凉城新村的建设而向西延伸。车站北路延至江杨南路,足足延长了1300多米。如今这条路上有凉城第三小学、凉城公园、邮局银行、华联超市、“章氏”老字号餐饮店等,是凉城新村内的一条主要商业街。
今车站北路街景
车站北路街景
车站南路原来东起车站西路,西至新市南路,全长只有225米,初为乡间小路,习称煤屑路。1985年,车站南路翻建为沥青路面。如今车站南路延伸至凉城路,足足延长了950米。从西到东,有凉城新村街道办事处、凉东小区、钟山高级中学、世纪联华凉城店、虹口嘉苑、华林新苑、上海四季沙龙公寓、乐九公寓、复兴高级中学等等全新建筑设施,一条沙径港横穿车站南路东段。
车站南路街景
今车站南路街景
今车站南路桥景
今车站南路桥景
今车站南路桥景
站在“车站南路桥”上,风景独好,沙径港婉延曲折,流水匆匆,四周高楼大厦林立,古老的江湾镇已是一片新面貌。东南面一组棕白相间的建筑群尤其引人瞩目。这就是1998年从四川北路移建过来,又在2015年重新扩的复兴高级中学校舍。而校址的前身是创办于1947年的江湾中学。再追溯过去,江湾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立达学园,这在江湾镇史上是值得一书的历史事件。
复兴高级中学校门
复兴高级中学校门
1925年春,原上虞春晖中学部分师生来上海,租用武进路民房由匡互生主持建校,命名为“立达中学”,取《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意。
匡互生塑像
不久因学校发展,便在江湾镇火车站西南侧租到荒地约六千多平方米建立校舍,旋即迁至新址开学。因为除高、初中两部外,学校又另设了由著名学者丰子恺主持的艺术专修科,故中学更名为“立达学园”。
当时学校平面呈凹字形,中间开大门,朝南正对立达路,校舍是两层楼房,后面还有学生宿舍、厨房、膳房。校舍东侧是一大片空地,作为操场。再东是名为“永义里”的石库门弄堂房子,有10多幢,供教师住宿,丰子恺一家就住在这里,他将自己的住房命名为“缘缘堂”,在执教的同时书画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
1927年秋,他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还在此居住一个月,留下师生天天促膝谈心的佳话。
丰子恺肖像
朱光潜、夏丏尊、夏衍、陈望道、许杰、钱君匋等著名作家、学者都在此任教。1927年10月28日下午,鲁迅先生也来此作过演讲。但后来学园在两次“淞沪战争”中遭到重创,一下子衰败荒芜,最终湮灭在时间的尘埃中。
丰子恺画作
然而抚今追昔,立达学园、江湾中学、复兴高级中学……似一串历史的符号,将车站南路的前世今生囊括,使人对江湾镇人文历史丰厚却又曾屡遭浩劫的遭遇而不胜感慨。
复兴高级中学主楼
车站南路街景
车站南路街景
车站南路街景
车站南路的东端便是车站西路。车站西路倒是紧贴原淞沪铁路的一条马路,如今四周虽已发生巨大变化,轨道交通3号线高架桥穿越南北上空,但路形基本未变,全长约627米。如上所述,车站西路原名车站路,约形成于1898年淞沪铁路通车后。
车站西路街景
车站西路街景
1927年“四.一二”事件之后,原新迁至江湾火车站(即今车站西路福赐花苑处,1990年前为上海机械交通修配厂)附近的上海大学遭封闭。同年5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用“上大”新校舍及附近部分厂址设立国立劳动大学,另在泗塘桥设有66万余平方米的农场。学校系半工半读性质,学膳制服均不收费,深受贫穷学生的欢迎。
1927年10月至11月间,鲁迅先生曾多次来此演讲、讲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该校曾成为上海的抗日运动中心之一。但在1932年“一.二八”战争中,该校毁于日军炮火,最终停办。
国立劳动大学旧照
江湾火车站原为淞沪铁路四等中间站,始建于1897年,在两次淞沪战争中损失惨重。1960年之后随着淞沪铁路运营业务的缩减,江湾火车站站场大部分变成铁路分局机保车辆段和路局江湾装卸机械厂,而今成为铁路局电务工厂。
1980年代江湾火车站景
今铁路电务厂(江湾火车站旧址)
车站西路街景
如今由南向北,车站西路两边有福赐花苑、文致公寓、车站北菜市场、车站西路幼儿园等新老建筑。路北还有几条旧式里弄房,与万寿街相连,仿佛时光倒流,无言地向你诉说江湾镇及“车站路”的来龙去脉……
车站西路幼儿园
车站西路上的公寓
车间西路街景
车站西路上的老房子
车站西路上的老房子
万寿街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