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唐太宗为什么容忍“毒舌”的魏征?背后答案让人沉默
唐太宗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事迹被我们所铭记。与唐太宗一起被铭记的,还有唐太宗手下的一个名臣:魏征。魏征大约是有史记载当中最“毒舌”的大臣了,他曾经在朝堂上当年把唐太宗骂得挥袖而去(然后向长孙皇后诉苦),而且也是有史记载当中“毒舌”大臣当中结局最好的了——他得以善终。
我们史书上常常讲,魏征的存在,是唐太宗从谏如流的典型代表,也是唐太宗知人善任的具体例子,他和魏征一个是“明君”,一个是“忠臣”,这固然是没有错的,但是历史当中的唐太宗与魏征的配合,也有许多不得已的原因,说出来其实让人唏嘘。
1 用魏征,是为了笼络太子党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并不是唐朝正式的太子,他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属于他哥哥李建成的地位的。但是不同于现在的电视剧里面那个昏庸无能且邪恶的李建成,实际历史上的李建成非但不是昏庸无能的,反而还十分贤明,李建成一方面文治过人——他经常替李渊在京城监国,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另一方面武功昌盛,曾经把李世民打得十分头疼的刘黑闼,就是被李建成斩杀的。
而且李建成作为嫡长子,得到了李渊更多的关注,天下人都知道李建成是最正统的太子,也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当时的许多人才都投靠了李建成。魏征也是其中的一个。所以当李世民夺取了他哥哥的位置的时候,其实是惹了天下的众怒的,他不可能把太子党全部株连,用魏征,就是给太子党一个信号——你们来了,我也会重用你们。
2 被魏征骂,是为了恢复自己的名声
无论是从古代人的角度去看,还是从现代人的眼中去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既是一件违法的事情,也是一件违礼的事情,在这件事情当中,李世民扮演了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甚至李世民一度想要抹去这段历史,只是史官不答应。
在此万般无奈之下,李世民不能容许自己以这样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名声流传于后世,所以他做了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是南征北战为自己建立功业,另一方面就是通过魏征来提高自己的声名。
为何李世民在历史上如此的“喜欢”被骂?除了他真正想要接受好的意见之外(其实好的意见也可以以拍马屁的形式说出来,而且历朝历代都不缺乏这样的人),还有就是以此来为自己博取名声,博取一个史书上独一无二的名声,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忘记他对他哥哥和父亲做的那些事。
3 魏征的存在,也是迫于无奈
魏征作为一个传统的而且十分正直的文官,他有没有主辱臣死的观点呢?以他对李世民的那些劝谏来看,他肯定是有这样的想法的。作为太子的重要谋臣,他不能保护太子安然登基,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一件非常失败的事情。
然而管仲不因公子纠的死而自杀,是因为齐国还需要人来拯救,魏征如果一死了之,那么太子府的其他人也必然效仿,当时的唐朝并不是很强大,甚至还一度向突厥称臣纳贡,天下一下子失去了这么多的优秀人才,那么中国还能不能够保有中国都是一个问题,所以魏征选择忍辱负重的活了下来。
然而活下来的魏征又能够做什么呢?李世民虽然也唯才是举著称,但是魏征这样的太子旧部骨干,李世民会让他去独当一面吗?会放心把丞相这种至关重要的职位交给他吗?会让他真正的掌握足以改变国家大局的权力吗?这只怕只有李世民自己才清楚了。
所以,做一个言官,是最好的选择。言官这个官职一方面是对什么都没有实权,另一方面又什么都可以管,完全符合了魏征对自己既不能掌握实权又想报效国家的定位。他什么事情都可以插一脚,而且由于他是太子党旧人,所以为了考虑政治影响,聪明的李世民反而会对他的激烈言辞给予一定的容忍。
实际上也是如此,经常有其他人批评李世民,李世民在朝堂上大怒,这时候魏征站出来一说,他马上就熄火了,正是因为魏征特殊的身份才会有这样的效果。
4 从个人感情来说,李世民并不喜欢魏征
作为一个普通人,虽然李世民是普通人当中的聪明人,但是也是普通人,没有人喜欢一个人老是找着自己的问题追究个不停。甚至于有一次唐太宗没事偷偷逗一只鸟儿,魏征来了,唐太宗把它藏在怀里,魏征故意在唐太宗面前扯了半天,直到把那只鸟儿给闷死,以此来劝谏李世民不要玩物丧志,但是李世民的内心肯定是很不舒服的。
相传魏征在世的时候,他虽然也算是官居要职,但是家门前的路上都长满了草,而别人家里的路上都是来来往往的客人。魏征死后,因为莫须有的原因,唐太宗甚至砸碎了魏征的墓碑,虽然后面也恢复了魏征的荣誉,但是以此来看,李世民内心的个人感情并不是十分的喜欢魏征。
当然,虽然这其中的有些东西说出来十分让人唏嘘,但是唐太宗能够任用魏征,哪怕真的仅仅是政治作秀,作一辈子的秀,那也是了不起的明君。怪就怪他比李建成晚生了几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