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机制 | 医学笔记
在肠道门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主诉。很多患者将抗生素称为“消炎药”,只要有头疼、发热、流涕、咳嗽,都会习惯性吃几包,可是这些“外来的援兵”并不能识别哪些细菌是敌人,哪些是朋友,只要它能对付的,统统杀光,随之而来的,就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为什么应用抗生素会引起腹泻。
健康人体每克粪便约含有1000亿个细菌,种类达500种之多,约占粪便干重的1/3左右。由这些微生物形成的肠道正常菌群对稳定肠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肠道正常菌群有三大类:
1. 优势菌群的原籍菌
也就是“益生菌”。主要有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及消化球菌等。这些细菌有免疫调节、促进肠道蠕动、抑制和清除病原菌的作用。
2. 与宿主共栖条件致病菌
主要有肠球菌、肠杆菌等,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在肠道微生态平衡时无害,在菌群失调时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害。
3. 过路菌
主要有变形杆菌、假单胞菌等。这些细菌长期定植的机会少。生态平衡时此类细菌数量少,若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可致病。
这些微生物群为我们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帮助建立我们的免疫系统,以此作为居住在我们体内的回报。
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机制可能为所用抗生素大量杀灭或抑制原籍菌(即益生菌),条件致病菌失去制约而大量繁殖。当大量应用抗生素后,双歧杆菌等原籍菌数量明显下降,对条件致病菌的抵抗减弱,为肠球菌、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的增殖创造了条件,使之大量繁殖引起腹泻。约有30%-50%的患者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停用抗生素后的2个月发生过腹泻。几乎所有抗生素都能引起腹泻,尤其是氨苄西林、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
1. 糖类代谢的异常
肠道内正常微生物参与分解糖类,使用抗生素后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并且引起糖类代谢降低致使吸收不良,肠道内糖类聚集,导致渗透性腹泻。
2. 胆汁酸代谢的异常
部分肠道细菌可将小肠中未被吸收完全的初级胆酸分解为次级胆酸,在使用抗生素后,此类细菌数量减少,未被分解的初级胆酸为强烈的肠道刺激物,可继发分泌性腹泻。
3.抗生素直接作用
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可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
文章首发自儿研所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