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可以有

某地一位非常热爱菌业的朋友问我,菌业能不能有一个类似隆平高科这样的菌种企业,值得信任并且可以常态化运营。
这个可以有,真的可以有,而且应该有,可惜的是至今一直并没有。
菌种企业,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拥有自己有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菌株,同时也利用自己的名誉和生产技术进行生产,直接供应给用户的。另一种是利用资金和生产技术乃至地理位置优势,和有知识产权的科研机构或菌种公司有协约,进行菌种生产并供应给自己开拓出来的用户。
在国外,基本上是第一种公司为主流,当然这是因为他们只做一种菇——双孢菇,同时模式也基本上是工厂化,因此有很稳定的产销链条。另一方面,这样做的背景,必须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以及真正的法治社会条件。
我相信,在中国,这样的菌种公司一定死的好快,因为他比人家成本高,他自己研发菌株。而咱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擅长弯道超车,这种规规矩矩的公司,必然要慢好几拍。
中国,即使以后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法治方面得到改善,这样的公司也可能不会成为主流。因为中国食用菌(含药用菌)的实际情况很特殊,首先是体量大,自己有育种能力的公司,都未必有那么大的供应产能;其次是供应范围宽,远程运输的在途状况很难保证,硬性做要么成本很高,要么质量难以保障;第三方面的问题是分散性问题,小量分散供应,不是一家公司能够承担的。
所以中国不可能以这样的公司为主,即使合理的存在,不考虑其他因素,也必定是被授权扩繁的菌种公司为主。
但当前的中国,这第二种公司也很难顺利的搞起来。
头一个难题是很难实现授权,中国体制下,具有育种能力的机构基本上是公营的,没有太大经济压力要通过授权获利。而同时公营体制存在管理难搞的问题,公营机构并不敢承担管理带来的后果,宁愿免费不担责任提供种源。
第二个是,授权的后果纠纷如何切断,并无相关可操作性的技术规范和法规界定,万一被授权一方出现技术事故,授权方就会陷入被动。
第三个是,专业监管不力,事故鉴定困难。
因此中国当前不是说不具有出现隆平高科(实际上隆平高科是不是就合乎大家的想象,也是不一定的)式公司的技术实力,而是受限于各种因素,从而总体上表现起来只有一个乱字。
易菇网总裁张升明,因为父亲去世,接班执掌其父亲一力创建的春森菌业。去年我们在南宁见面,他非常感慨,说到他非常认同我的一些观点,这是在他直面菌种生产等相关实际工作后的最大收获。
春森公司之所以并不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为它的最大业务不是常规大量的菇种,而是涉及天麻生产的萌发菌和蜜环菌(俗称天麻两菌),但仅春森一家,占据该类菌种全国40%左右的市场。其实春森菌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有利有弊的。有利的地方,是气候环境条件,属于天麻野生最优越的所在,有利于菌种的选育,从而得到良好的种源,这是春森菌种品质的第一道壁垒。弊端众所周知,就是交通物流条件略差,也就仗着产品优势,否则生意并不好做。
春森的技术虽然不是唯一的存在,但还是非常具有优势,其他竞争者不多,都或多或少存在比他们还弱的地方。
如文章开头所说的这种公司,春森可以勉强说算得上一家,只是还不够大,不够响亮。
而在大宗菇种方面,至今没有什么个人和机构具有类似的优势程度。按说,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在双孢菇方面,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在香菇方面,是最具潜力成立类似公司的,一如曾经的三明真菌所,但三明所在成立三真公司后的滑铁卢,令所有有技术条件的公营机构望而却步。
即使中国目前确实存在某些不错的菌种公司,仍旧不敢说未来短时期有乐观的可能。现在实际上业务做得很大的公司,以香菇为例也就湖北随州、远安屈指可数的几家,其他的都起起伏伏,不敢乐观。至于某些拉大旗作虎皮的公司,不管怎么吹嘘,实力并不怎么样。
中国菌种生产难以出现真正的实力型公司的原因,一方面是技术和资本很难结合,另一方面就是市场准入太低,而且缺乏退出机制。更困难的问题,是大体制影响,令缺乏权力支撑的企业随时面临不正当竞争。
这几年,涌现出来的宣传得高大上的菌种企业,无不背后具有公权力的影子,当然还有某些无良“专家”的操作。不是菌种问题的时候,很可能菌种公司要承担责任,确实是菌种问题的时候,反倒有人替问题公司说话。
所以,我说的这些,是相当得罪人的,所以不敢多言,更不能点名。
可以有的,不一定就会有,呜呼,哀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