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梅兰芳传奇,却不知他的父亲更加传奇,连死都是扑朔迷离
梅竹芬是梅巧玲的二公子,出生于1872年。他沿着父亲的道路,亦唱青衣、花旦。他先学的是老生,又改小生。最后改唱青衣、花旦,他的昆曲、皮黄都是向梅巧玲学的,凡是梅巧玲唱过的戏,他都会唱,而且唱得极似。他长相又酷似父亲,因而又名“梅肖芬”。
梅竹芬为人忠厚老实、性情温和,当时搭京城颇有名气的迟家的“福寿班”,班里只要有人闹脾气告假不唱,班主总是请他代唱。唱的又都是梅巧玲的唱工本戏,加上外串堂会戏与戏园营业戏的频繁演出,他身体受到极大损伤,二十六岁时就突然死了。
梅兰芳之父梅竹芬的死因,是个扑朔迷离的未解之谜。当时坊间流传几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而这些说法经酒馆茶楼里说书人添油加醋的演绎后,更是衍生出了多种版本。
版本一:
某日,梅竹芬在前门外的一家鸦片馆里吞云吐雾,当他吸入一口大烟身体变得舒泰时,突然像是想到什么一样翻身坐起。梅竹芬按捺住昏昏欲睡的念头,夺门而出。此前与人约好在广合戏楼压大轴,这件事梅先生险些抛诸脑后。想起这件事的他,当即挑了条大栅栏里的隐秘胡同,抄近道赶往戏楼,生怕失了约。
不过,梅竹芬挑的这条近道,京城的老百姓向来不愿意走,为何?因为这胡同太过狭窄,只能容一个中等身量的人经过,若是对面走来一行人,那么,两人就得有一人折路而回,一次只容一人通过。若只是因为这个缘故,倒也没什么,偏偏关于这条阴森胡同,坊间还衍生出不少鬼怪传说。所以,路过此地的人,生怕沾染晦气,不敢走这条道。
梅竹芬先生赶到胡同口时,天已擦黑。胡同深邃,不可见底。梅竹芬像是一条受惊的鱼一样,一个猛子扎进小道里。时间紧迫,此时的他不敢耽搁功夫,只能挑这条最近的道。他在胡同里向前摸索着,整条胡同里回荡着他仓促的脚步声。没过多久,梅竹芬便听到胡同里回荡着两个人的脚步声。
他警觉地看向前方的黑暗处,只见对面走出一个人影。原来是对面有行人走了过来,梅先生也没在意,继续向前走着。眼看着两人便要走了个贴脸,赶时间的梅竹芬只能央求来人道:“劳烦先生,我有要紧的事,可否请您让出一步?”胡同逼仄,这“让出一步”,就是让那人回头。否则,以胡同的宽度,两人是无法对向而过的。
那人闻言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靠在了旁边的墙壁上。突然!陌生人的身影消失在白墙处,就像是钻进了墙里一样。梅先生被吓得一头冷汗,连忙向前跑去,不敢回头。直到梅竹芬来到广和戏楼,他仍心有余悸,坐在后台止不住地大喘气。戏楼的人见梅老板赴约,立即奉上茶水,为他擦汗。
梅竹芬气喘吁吁地将他在胡同中的遭遇说了一遍,但众人只当梅先生眼花,并没当回事。那天晚上,梅竹芬照常演完了戏,回到家里。谁知接下来的几天,竟没人见梅竹芬出门。原来梅先生受了惊吓,当天晚上就在家中断了气。
版本二:
话说,这日梅老板在散了戏过后并没有着急回家,从广和戏楼离开以后,他便约了几个伶人一块去吃宵夜。众人坐在一块吃宵夜时,天公不作美,京城下起了毛毛细雨。原本喧闹的大栅栏,转眼变成一片空寂。
梅老板看着夜色中的雨幕,对一众伶人说道:“今天晚上大伙就别忙着回家了,一来外面细雨不停,二来今天戏卖座,干脆多喝几杯热闹热闹吧。”说罢,便吩咐小二上一坛女儿红。正当此时,有个黑影从街角闪过,钻进了梅竹芬所在的铺子。黑影来到梅先生身边,对他说道:“梅老板,我是电话局的,刚才有个电话找你,劳驾您去接一下。”
梅竹芬不知打电话的是何许人也,与桌上的好友面面相觑。坐在旁边的伶人想起,今天梅先生来戏楼之前“撞鬼”的事,于是,便说道:“我陪先生去吧。”说罢,便陪着梅竹芬离开小店,消失在街巷中。众人在馆子里喝了几杯,迟迟不见二人归来。正当有人提议要去找寻时,那名陪同梅先生的伶人回来了。大伙都问他:“梅先生呢?没有跟你一块回来?”
谁知那人满脸通红地说道:“我也纳闷呢!我见先生进了电话局,就站在门口等候。谁知先生去了很长时间,始终没有出来。我等得有些着急,便进电话局寻找,谁知所有通话间都空荡荡的。我问伙计梅先生去了哪里,伙计也答不出个所以然来。我还以为电话局有其他大门,梅先生早已离开了。”大家这才意识到不对劲,急忙出门寻找。
结果众人寻遍全城,也没能找到梅竹芬的踪迹。从这天以后,梅老板便似消失了一样,再未出现在四九城里。
版本三:
话说梅竹芬接完了电话,离开了电话局。他神色匆匆地朝着紫禁城的方向走,仓促之间竟撞上一位行人。行人是梅老板的戏迷,他认出了梅竹芬,于是便慷慨地邀请梅竹芬一块喝酒。
梅竹芬气喘吁吁地答道,宫里来了电话,邀他入宫给老佛爷唱戏。那票友笑道:“全北京城的人都知道,老佛爷向来只在上午听戏,怎会在深更半夜请人唱堂会?”梅老板并未继续搭理,慌不择路地离开了。票友看着梅先生远去的背影,感慨道:“‘斩韩信’!惜呼哇,惜呼!恨我不听蒯彻计,如今未央后悔迟!”
从这以后,京城的百姓再未见过梅老板,但那晚上梅竹芬在宫中被老佛爷赐死的传言却不胫而走。
版本四:
当天晚上,一众伶人都以为梅老板接完电话便回了家,这场小聚便不欢而散,众人各自散了。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梅竹芬的妻子杨长玉来到戏班子,说她本以为梅先生会回家,没想到梅竹芬竟彻夜未归。梅夫人询问戏班子里的伶人是否瞧见了丈夫,那几位与梅先生吃宵夜的好友只觉得脊背发寒。
大伙意识到梅先生可能出了什么事,有人猜梅先生彻夜未归,多半是被宫里请去唱戏了。于是,梅夫人请人去宫里专管唱戏的升平署询问情况,问宫里昨晚究竟有没有给大栅栏电话局致电,邀梅先生去宫里唱堂会。
升平署的公公大笑不止,说道:“宫里向来没有请人半夜唱戏的规矩。况且梅先生在哪里我们何曾知晓?怎会将电话打到大栅栏?”
版本五:
在所有关于梅竹芬下落的传说中,这种说法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话说在那个雨夜中,梅竹芬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说,有人想要害死梅老板。听闻此言的梅老板,未敢从电话局正门离开,而是从后门抄近路回了家,带上所有细软,连夜跑出了永定门。
在永定门外,梅竹芬先生看到了人山人海。一大群衣衫褴褛的饥民,像蚂蚁一样云集在城墙下。守城的官兵,正拿着手里的火铳对准饥民,随时准备射击。领头的军官高喊,禁止灾民入城。
毕竟,此时的四九城歌舞升平,在这样的盛世图景里,成千上万的灾民涌入城里,就像是老鼠屎钻进了白米粥一样,大煞风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九门提督下了一道死令,即便守军开枪打死这些不识好歹的灾民,也绝不能让一个饥民活着爬进北京城。
饥民们拥堵在一起,摩肩接踵,黑黝黝的人头一眼望不到边。灾民们汇聚成一条油漆一样的黑河,冲刷着牢不可破的城墙。在京城之外,灾民已没有丝毫活路。能吃的东西,不论是草根树皮,还是野狗田鼠,都已被啃食殆尽。只有这座灯红酒绿的城市,或许能为饥民带来些许生机。
悲天悯人的梅竹芬,从未见过如此“浩大”的场面。梅先生早年做过许多乐善好施的事,仁义的他立即从包裹里取出一些银两,分发给临近的灾民。然而,梅老板发现向他伸手的灾民越来越多,人流缓缓地朝着他涌了过来。
在那些灾民的眼中,梅竹芬能够看到渴望、贪婪和饥饿。他想要逃出人群,但却为时晚矣。饥民们涌过来,围在这位大善人中间,不给他留一丁点脱身的缝隙。
梅竹芬干脆将包裹打开,取出里面所有细软,一块块地放在那些枯瘦的手里。人群所汇集成的河流将梅竹芬淹没,没人知道他施了多少善银。
只是人群散去以后,梅老板的身影消失不见。人们都说,梅老板散尽家财,随即隐藏在了灾民的洪流之中,消除了一切曾存在过的痕迹。
不论真相如何,自那个冷雨夜之后,梅竹芬便消失在北京人的视野中,从此再没人见过他。虽然梅竹芬失踪了,但关于他的传说却经久不衰。北京的老少爷们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为梅竹芬设计了五花八门的结局。似乎只有他们编出来的说法,才能完美解释梅老板的去向。不知为何缘故,梅家始终没有发丧,亦没有对外透露关于梅先生去向的消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梅竹芬的形象在老百姓的回忆里逐渐消弭。许多年后,又有一位姓梅的老板,从当年父亲消失的永定门进入喧嚣的四九城。这座繁花似锦的城市,没过多久便被他的唱腔征服。这位梅老板,便是梅竹芬之子梅兰芳。
参考资料:
【《梅竹芬死因》、《梅兰芳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