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六,去割肉:成熟的标志是享受过程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鉴古  |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

腊月二十六的这天晌午,传统上一家之主会从外面拿回一块肉,然后高高举起,给孩子们看。这一块肉,便是告知孩子们,春节大餐即将开启。只不过遗憾的是,这顿餐还在五天之后,年三十那顿饺子里,或者初一早晨祭祀天地祖宗以后才可以享用。但就这一块肉,让年有了乐趣,更有了仪式感,有了这五天中最为乖巧和听话的日子,包括帮着大人们在家中忙活。本来,在腊月二十三百无禁忌之后,孩子们有自己的童年乐趣,他们可以在村头巷尾、田间旷野中尽情玩耍。食用肉类是人类最本能的冲动。“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在上古人眼中,用最简单的弹弓,便可以收获起码的生活物资。但是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狩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进步以后,肉便远离了餐桌。王公贵族也不可以大快朵颐,只有等到年节时候,分享胙肉。这是周礼所定的。周礼是中国礼制的开端,也是儒家向往的社会秩序和道德标杆,至少它把人们的无限欲望和奢靡限定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人人可以为尧舜”的梦想。比如胙肉是祭祀祖先所用之肉,上面沾染着祖先的无上荣光,也含有祖先对后世子孙的无限期许。因此过年的时候,在族长那里能分得胙肉的多寡,是身份和家族地位的象征,更是一年来努力为家庭和家族所做贡献最好的褒扬,这块肉的价值早已超过了肉本身。那块高高举起的胙肉,分明是光大门楣的完美象征,至少是自己身份的象征。当年孔子就是因为在郊祭时没有分的胙肉愤然离开鲁国的。胙肉的分享并不执行平均主义。古人食肉是有森严的等级的。《国语》中明确“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太牢,是指祭祀前圈养牛、羊、猪三牲的场所,为天子专用。诸侯以下只能使用少牢,三牲不可俱全,否则便有违礼制。《礼记》中更是将食肉作为高级礼仪去对待: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从天子到百姓,吃肉需要理由,大家便不约而同选择了年作为普天同庆的理由。

但对于大家族来说,还是有很多家庭不会分到胙肉。阶层和等级让这些家庭抬不起头来。他们必须加倍努力地为家庭和家族奉献,用辛苦换取荣誉,用行动告诉孩子们,生活需要努力,尊严和地位要靠自己争取。现代人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肉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年食肉从精神需求早已变成味觉的享受,没有了仪式感,食肉的自豪变成了财富的炫耀,纯粹物质世界中的游戏。当然,食肉从礼制降格为享受,这是社会一种进步,但过年单纯的吃肉,从文化角度和教育意义上说是一种明显的倒退,让孩子们误以为天然地就能吃肉,就必须吃肉,而忽略了吃肉背后的深意,变得懒惰愚蠢和碌碌无为。“何不食肉糜”。养尊处优的晋惠帝面对满城灾民居然发出了这样的问话,这是整个晋朝遭受欺凌的根源所在。想毁掉一个人的锐气和斗志,无须刀斧相向,只要给他锦衣玉食即可。《三国演义》中,刘备过江东,孙权定计便是在温柔乡中让刘备忘记理想,丧失起码的斗争精神。与食肉者相比,大批的草根活跃民间,他们的精神状态决定了社会前行的方向。孔子东游,在陈蔡间绝粮七日,但他依然弦歌不衰。孔子独特的出生和发展履历,使他被世俗有“贫也贱”的客观评价。贫,是指没有封地,贱,是因为没有爵位。孔子做过委吏、乘田、大司寇,但没有获取爵位,始终没有脱离“贱”级。但在孔子眼中,钱和地位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只有在精神需求超越物质享受的时候,才会产生顽强的斗志和伟大的人格。“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效仿孔子而行之,在二十六这天,肉可以买回,但大多数地区习俗,年肉不到年三十那天是不可以食用的,无论是什么肉或者这五天中用何种制作方式,肉香四溢,孩子们口水直流,也绝不会摆到餐桌上提前食用。等待的过程便是历练和成长的过程。“尝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菜根是弃物,廉价蔬菜中也难以跻身,于黑暗处备尝险阻,自身清苦,但却享受这甘甜滋润,敦品厉行,成为万花之源和万木之本,暗喻通过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慢慢寻找生活中的雅趣,以“修身齐家”成为国家和社会真正的中坚。

明朝以后,《菜根谭》的流行,也使过年间多了一份对孩子的教诲。“肉食者鄙”,蒙学读物中大有《曹刿论战》这一篇,是印证《菜根谭》的反面教材。《弟子规》中同样也说,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肉不可过多,而最好的部分还需留下待客,勤学之道,友善之道,处世之道,从腊月二十六的这块肉中,昭然而显。因此对孩子们来说,为了大快朵颐,过年期盼的逻辑和必要程序便产生了,必须在短短五天但又极端漫长的等待中,收拢疯狂玩耍之心,以日常少有的循规蹈矩证明自己的长大和成熟。而这正是年的真正意义,在父辈皱纹白首之际,要看到后生小子的风华正茂。过年习俗,仪式作为基础格式,背后对生活的深刻领悟、并真情实感言传身教才是流传和延续的根本。读书也好,务农也好,还是将来远走他乡打工者也罢,不明白人间世理,是难以立足的;不回忆清寒,是难以发展的。二十六,去割肉。在年节将近的时刻,没有人提出是去买肉,而是非常虔诚和恭敬地说“割”。割,就是那么一点点,与金钱无关,与权势无关。这是珍惜和节俭的本意,更是教育的本意。人生最怕没有目标。朦胧中偶见一点光明,便觉得分外妖娆。草根中忽然品味美味,才懂得生活的美好,拥有了奋斗的力量。来源:原创有理想的行走有态度的行走有风景的行走王清茗行走山西微信号:xzsxwqm公众号:行走山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