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出没,社交应用当心!
“你被95后拉黑过吗?”
最近,这一话题在一些社交应用上备受热议。原本社交网络中被别人拉黑是常态,但随着一些85后、90后网友的吐槽,95后群体被凸显了出来。
文 | 木子 编辑 | 秦言
来源:懂懂笔记
“常常因为一言不合,就被95后拉黑或解除匹配。”“有时候连说错什么话,问错什么问题都不清楚,完全叫人摸不着头脑。”“感觉是一言不合就拉黑。”有一些网友觉得,多数95后是社交世界中的“玻璃心”、“易碎品”,难以捉摸且不易交流。
“有几次是给对方发了句你好,都被拉黑了,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一位27岁的读者朋友吐槽到,他在一家广播电台做广告业务,平常经常泡在树洞社交应用上面,自我感觉平时聊天时的用词都十分礼貌,话题也都是唠家常,但依旧被一些配对上的95后网友,“秒速”拉黑了好几次。
另一位读者也反映,作为90后已经算是社交世界里比较有精神洁癖的群体了。没想到那些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群体,神经更是敏感。他感觉这一群体之间连问候方式、聊天话题都相当特立独行。
那么,95后的小年轻们在陌生社交的世界里,真如一些网友所描述的那么“脆弱”吗?这种“个色”和“高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连95后都拉黑的95后,是在捍卫价值观?
“参与问卷调查的用户中,过半数有被95后莫名拉黑的经历。”
吴常远是深圳南山某互联网公司的市场总监。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他和团队调查、研究了大量社交应用上各年龄层用户的心理特点。目的是为公司即将面世的陌生社交产品提供数据支持。
他告诉懂懂笔记,在目标城市、地区接受问卷调查的近万名社交应用使用者中,有超过五成用户表示,曾在正常聊天的过程中,无故被95后网友解除匹配。
甚至有超过一成用户反映,在还没有发起正式聊天,只是普通的一两句问好之后,就已经被95后网友秒速拉黑。更有趣的是,这些被秒拉黑的“受害者”中,有大约20%本身就是95后。
“其实,95后拉黑社交网络上的网友,并非针对特定年龄层,对方可能是80后、90后,也可能就是95后。”吴常远笑称,部门有同事在与95后网友沟通的过程中,因为手头有事情,没有“秒回”对方,结果不到几秒钟就被拉黑了。
这一年龄层的用户,无论是沟通的话题,还是聊天的方式,似乎都有自己的一套路数。在小年轻们看来,拥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话题、共同的价值观,是一切线上社交的前提,如果一开始接触就感觉不对路,往往会直接拉黑。
“看看现在最热门的社交应用就知道了,都是同好匹配。”他告诉懂懂笔记,近期备受热捧的树洞社交应用,几乎都是基于用户的性格、爱好、星座、话题进行匹配的。
如果用户资料真实,平台算法准确的话,那么通过系统匹配的用户之间,的确有很大机会存在共同的话题、兴趣和价值观。“有共同喜爱的话题,或者共同讨厌的东西,才能聊到一块。”
但是吴常远表示,公司调研的问卷结果显示,有超过75%的95后受访者认为,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树洞类社交产品,匹配的契合度较低,“也就是说大部分95后很难与配对的网友找到共同的话题。”
在他看来,原有的社交匹配模式虽然受到年轻用户群体推崇,但却影响了社交产品的包容性。而不少接受问卷调查的95后用户表示,若系统推荐的网友个人资料不是很“理想”,容易从一开始产生排斥心理。
“看对方资料就不爽了,那么后面解除匹配的机会还会小吗?”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用户还未与系统匹配到的95后聊天,就被无端拉黑了。
过去,社交看颜值。如今,社交看资料(背景)。只要网友显示的资料内容,并非95后用户所期待的“菜”,就会被认为没有价值,话题聊不到一块儿,甚至是果断地拉黑。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系统通过性格匹配的社交关系不一定精准,那么95后为何就不能尝试沟通了解一番,再决定是否将对方拉黑呢?
有的放矢的聊天,才是高效社交
“话不投机半句多,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
在小范围调研中,大三学生张嘉敏是一位脾气“拽”到骨子里的95后。她告诉懂懂笔记,和不少同学一样,她也喜欢在课余时间泡在陌生社交应用里,偶尔找找有趣的“灵魂”。
尽管一些主流的社交应用,在性格、星座、爱好匹配上,依旧存在不够准确的问题,但还是能够节省不少寻找同好的时间。在她看来,任何话题都不是随便聊聊这么简单,都应该有价值、且是等价交换。
“比如聊电影,我想听网友推荐,并不是听对方吐槽,因为我也有很多想法和感悟。”张嘉敏强调,她尤其不喜欢满身负能量的网友,也不喜欢刻板无聊的“灵魂”。至于那些相互匹配之后,不愿意多聊天,或者回复太慢的用户,必须拉黑。
她和几位室友都认为,既然在社交应用中发起配对,就应该积极沟通,聊天是对彼此最好的尊重。如果连话都不愿意多说,那么匹配也就没有意义,加好友更是没有必要。
“对方资料的内容我已经不认同了,干嘛浪费彼此时间呀。”
与张嘉敏相比,今年刚刚进入职场的95后莫伟,对待社交关系更加“决绝”。他告诉懂懂笔记,不少同龄用户都有类似的精神洁癖,实在无法接受与陌生人“尬聊”。
因为大部分的“尬聊”,都没有办法得出结论。不如找个彼此都喜欢的话题,如共同喜爱或讨厌的事物、现象、人物,以及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等等,有的放矢地聊天,这样的沟通方式才有意思。
“很多师兄都说,社交就是娱乐,没有必要认真。”但在莫伟看来,若社交无需认真,不必投入情感,那简直就是浪费时间。而对于话不投机的网友,他一般也都会选择秒速拉黑。
他的理由是,既然聊不到一块去,就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各自寻找新的同好,匹配有意义的社交对象。尽管他很想匹配到“固聊”对象,但却常常因为这种精神洁癖而难以如愿。
“再者说,如今的微商和推销员都藏得很深,聊一段时间才发现是卖货的,这样很Hurt。”莫伟无奈表示,身边不少同龄好友或多或少都曾被社交营销欺骗过,所以在筛选社交对象时,也十分谨慎小心。甚至用草木皆兵来形容,也并不过分。“碰见过一特高端的,聊了几天CRM、供应链管理,终于有一天开始问我喜欢港货名表吗,估计是绷不住了!”
与85后、90后用户不同,很多95后甚至是00后用户,在使用社交应用的过程中都相当在意性格匹配度以及话题的结果导向。
懂懂笔记在随机与约40位95后沟通交流后发现,有超过65%的用户,希望讨论的话题最终能够得出结论;有超过50%的用户,希望能与网友成为跨越空间的知心好友;越是拥有精神洁癖的年轻用户,越希望找到一位有共同喜好的“固聊”。
那么,在这个群体的眼中,除了话题同好、性格相匹配之外,什么才算是有趣的“灵魂”呢?
95后社交,有一套自以为正确的“仪式”
“聊天使用叠字,是对95后最大的尊重。”
研究了半年多95~00后年轻用户的社交心理之后,吴常远表示,有超过九成的95后用户,在社交聊天的过程中爱用诸如“嗯嗯”、“哦哦”、“对对”等叠词。
曾有一些95后用户告诉他,使用叠词,能缓和气氛、增进“距离”。比如,网友问吃饭了吗,若回答只是单独一个字嗯,会让人觉得有些敷衍和冷淡。若是嗯嗯,则感觉有些亲切。
“他们最不喜欢别人回答时用单字的哦,显得缺乏诚意。”吴常远指出,曾有同事测试过,在回答95后社交用户问题时,总是使用单字词。结果大部分配对关系均在一周内被对方解除;小部分没有被解除配对的,聊天氛围也都十分尴尬。除此之外,与95~00后网友聊天,也要注意“适可而止”。
“说去吃饭了,去洗澡了,还有人不停追问吃什么呀,洗好了吗。”大四学生谢永森告诉懂懂笔记,对于其他年龄层的社交用户而言,吃饭了、洗澡了、出门了这样的句子,理解上可能都是字面化的。
然而对于他和不少同龄人而言,不管是吃饭了、洗澡了、出门了,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暂时不想聊天。这是一种自以为不失礼貌的婉拒、脱离方式。
“但没想到真的有不少人当真了,有的会追问吃什么饭,有的就在那一直等我'洗澡’结束,还有的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还会问回来了吗、在线吗?”在谢永森看来,这都是“不识趣”的表现。
他强调,几乎所有的95后,都有支配聊天话题和时间的习惯。聊天时秒回是一种礼貌,不想聊天时自觉“告退”更是一种尊重。这是一种完完全全活在自我意愿当中的状态,且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
“萍水相逢而已,聊得来就聊,聊不来就算了。”
在谢永森眼里,有趣的“灵魂”似乎需要处处迁就着自己的脾气、秉性,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该问,聊天也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至少,双方都应该在这种状态里。
或许,在其他年龄阶层的社交用户看来,95后就是个“奇葩”且自私的群体。但恰恰是95后这种特立独行的“高冷”姿态,才让社交世界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部分社交平台上,懂懂笔记发现一些85后、90后和95后用户,其实在诸如二次元、追番、段子等方面都有共同话题,而横在这三个年龄层之间的隔阂,或许只是对彼此的固有成见罢了。
有观点认为,社交并非是某一群体迁就另一群体的过程,而是在沟通、交流时寻找共同的关注点、兴趣点,社交网络应该是一个求同存异、彼此理解、相互包容的过程。但是,真正扎进社交应用的汪洋大海,尤其是对近来再次兴起的陌生社交市场进行了解后,真的感觉“五年一代沟”不是梦,圈层和隔阂也绝非LBS、性格、三观、兴趣等匹配模式就能顺利搞定。
“想做一款只讨好80后~00后这一年龄段的陌生社交应用,真太难了!”吴常远摇头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