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背后的悲凉
几千年来,“将相和”的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流传,大家称颂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同时也称赞廉颇的坦诚和直爽,这两位大人物无疑是当时赵国的擎天白玉柱,驾海紫金梁。但是在这个故事当中蔺相如对自己门客的一番所谓推心置腹的谈话,我们可以窥探出一个细节,那就是英雄背后的悲凉。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观点,主要是从蔺相如自己的说辞当中透露出来的,因为他在讲这些话的时候,无疑是犯了职场的一大忌讳,他在自我推崇的同时,也将武将廉颇放在了火炉上进行熏烤。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或许祸根就在此时已经被蔺相如给埋下了。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后人在撰写此文的时候的一种心愿表达,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了,对于这些具体的工作也不是我们这些普通小民可以做到的,更不要说查找有关的真凭实据了,仅仅从蔺相如的语言当中,就可以推断出,蔺相如的内心其实是非常悲凉的。
首先,蔺相如是一个孤单的英雄。无论是完璧归赵也好,渑池相会也罢,或者是后来的将相和好在内,我们能看到的始终是蔺相如一个人的表演,或者是只有他一个主角,几乎看不到配角,这不得不让人产生这样的看法和观点。无独有偶,前些天,看纪录片《三国的故事》当中有一段精彩的讲话,“……而长江人才,第一次以集团的形式闪亮登场,逐鹿中原,在汉末三国时期,东吴首开其端”。众所周知,在东吴的人才集团当中,最著名的有孙权、鲁肃和周瑜等大腕明星。东吴和曹魏集团一样,由于形成了一个有序的人才梯队,所以他们的事业才能比蜀汉更持久。所以两厢比较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蔺相如是个孤单的英雄,因为这三个故事情节当中,他都是在单打独斗,不仅看不到他的帮手与助手,更看不到他的传承人或者接班人的身影。
其次,蔺相如是一个内心悲凉的英雄。之所以这样说也是触景生情,在中国最脍炙人口的故事是“桃园三结义”,这一点从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当中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而老百姓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可见人在江湖混,是不能单打独斗的,因为那样很难成事。恰恰被人们认为智慧无比的蔺相如是一个人在打拼。这一点从他面对廉颇的挑衅时,向自己的门客解释这一点可以找到证据。如果他的门客足够优秀,那么蔺相如内心真实的想法应该是通过他的门客之口讲出来的,并且在他请病假不上朝的时刻就应该开始行动起来,而不是他在街上面对廉颇的刁难那一刻才开始的。可见,当时的蔺相如其实不仅被动,甚至是有些狼狈的。而他的门客当中竟然没有一个了解他内心真实想法的,当然,他即便是有了郁闷和纠结的事情,也是无处诉说的,这未免有一点曲高和寡的悲凉和悲哀。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蔺相如的身边其实是缺乏能人和高人的这种真实状况,没有人能主动出面为他化解危机,更没有人能提前站出来为他排忧解难,或者这才是蔺相如的悲哀。
第三,锋芒太露是蔺相如能扬名史册的闪光点,但同样也是他的致命伤。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展现的是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但同时由于他锋芒外露官职升的快,由此引起别人羡慕嫉妒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廉颇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罢了,偏偏蔺相如对门客的讲话当中又来了一句“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那么笔者不禁要问一句,朝中其他的人呢?幸亏廉颇是个坦诚大度的人,又能以国家大局为重,所以才没能引发更大的事端。其实那个时候是没有人能入蔺相如的法眼的,退一步来讲,如果没有廉颇的挑衅 ,蔺相如眼里是没有任何人存在的,可能除了赵王以外;有了廉颇的挑衅,偌大一个赵国,在他蔺相如的眼里也绝对超不过三个人,说白了就是赵王、他和廉颇,而老廉颇充其量也就是被临时拉来充个数而已,所以姓蔺的狂傲与目空一切由此可见一斑,而蔺相如这样一个在众人眼中的英雄人物,其实在赵国得势以后做人的基本常识:谦虚和谦让一点都没有学会,他的机智、勇敢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但是这种傲气与目空一切的做派,我们确实应该避而不谈,这或许是几千年来没有人来分析蔺相如背后的心态的原因所在。
在历史上,曾经有一度,在很多的影视节目当中的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几乎全都叫一个名字:高大全。他们都是完美主义者,在他们的身上是绝对不会犯错的,也是不能犯错的,可事实呢?时至今日,我们才发现,英雄的背后也有阴暗,甚至还有污垢,只是有的人不愿意让我们看到罢了,蔺相如只是笔者无意间发现的一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