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原文及译文(中),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史必读之书
将军官称
【原文】
《前汉书百官表》:'将军皆周末官,秦因[1]之。'予按《国语》:'郑文公以詹伯为将军。'又:'吴夫差十旌一将军。'《左传》:'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檀弓》[2]:'卫将军'。《文子》:'鲁使慎子为将军'。然则[3]其名久矣。彭宠为奴所缚,呼其妻曰:'趣[4]为诸将军办装。'《东汉书》注云:'呼奴为将军。欲其赦己也。'今吴人语犹谓小苍头[5]为将军,盖本诸此。
【注释】
[1]因:因袭,沿用。
[2]《檀弓》:《札记》中的篇章。
[3]然则:由此可见。
[4]趣:通'促',赶紧,赶快。诸将军:诸位将军。这里指各位奴隶。办装:置办行装。
[5]小苍头:级别很低的奴婢。
【译文】
《汉书·百官表》中载:'将军都是周代末年的官。秦代沿用了这个称号。'据查,《国语》里有载:'郑文公以詹伯为将军。'又载:'吴王夫差十旌一将军。'《左传》里记有'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檀弓》里有'卫将军'语。《文子》里亦有'鲁国任用慎子为将军'。可见,将军的称号时间很久了。东汉时,彭宠为奴隶缚捆,他急忙喊叫他的妻子说:'快去为各位将军置办行装。'《后汉书》中在这一句下作注说:'称呼奴隶为将军,是为了要他们释放自己。'现在吴(今江苏苏州)人仍称名叫小苍头的奴隶为将军,其根据也在于此。
孟子书百里奚[1]
【原文】
柳子厚[2]《复杜温夫书》云:'生用助字,不当律令,所谓乎、欤、耶、哉、夫也者,疑辞[3]也。矣、耳、焉也者,决辞[4]也。今生则一[5]之,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精思之则益也。'予读《孟子》百里奚一章曰:'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6],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7],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味其所用助字,开阖变化,使人之意飞动,此难以为温夫辈言也。
【注释】
[1]百里奚:秦穆公时贤臣,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富国强兵,立下大功。
[2]柳子厚:即柳宗元,字子厚。
[3]疑辞:疑问词,表示疑问语气。
[4]决辞:判断词,表示判断。
[5]一:同一对待,认为它们都一样。
[6]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食牛,给牛吃食,喂养牛。百里奚曾经做过放牛的奴隶,故有此说。
[7]时举于秦:当被秦举荐时。
【译文】
柳宗元在《复杜温夫书》中说:'你在写文章时,使用助词,不合乎规则。人们常用的所谓乎、欤、耶、哉、夫等,是疑问字,表示疑问的意思。所谓矣、耳、焉等,是判断字,表示判断的意思。而今,你认为这些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应仔细查考前人对这些字的使用。若与我上面所说的是不同的,从此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是有益的。'我在读《孟子》一书时,见到关于百里奚的一段记载:有人说百里奚用自己卖给秦国养牲畜的人的所得来恳求秦穆公,这话可信吗?其回答是:他竟不知道用饲养牛的方法来恳求秦穆公是'为污也,司谓智乎?'他预见到虞公不可以劝阻,便不去劝阻,'可谓不智乎?'他又预知到虞公将要灭亡,因而早早离开,'不可谓不智也'。当他在秦国被推举出来的时候,便知道秦穆公是一位可以帮助而有作为的君主,'可谓不智乎?'仔细辨别所使用的助字,开合变化,使人思绪飞动,这些对温夫之辈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韩柳为文之旨
【原文】
韩退之自言:作为文章,上规姚、姒、《盘》、《诰》、《春秋》、《易》、《诗》、《左氏》、《庄》、《骚》、太史、子云、相如,闳[1]其中而肆其外。
柳子厚自言:每为文章,本之《书》、《诗》、《礼》、《春秋》、《易》,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2],参之《孟》、《荀》以畅其支[3],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4],参之太史公[5]以著其洁。此韩、柳为文之旨,要学者宜思之。
【注释】
[1]闳:宏大充实。肆:汪洋恣肆。
[2]厉其气:振奋文章的气势。
[3]畅其支:使文章行文流畅通顺。
[4]致其幽:使文章意境幽远。
[5]太史公:即司马迁,他著《史记》,语言精练优美,无冗词。
【译文】
唐代韩愈曾说:写文章时,应当师法上古的名著名篇,诸如《虞书》、《夏书》、《尚书·盘庚》、《尚书·诰》、《春秋》、《易》、《诗经》、《左传》、《庄子》、《离骚》,以及司马迁、扬雄、司马相如的文章。在内容上要充实,在表现上要流畅。
柳宗元则认为,写文章时,应当首先依据《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易经》这个根本。其次,要参照《谷梁传》的写法,可使文章思路开阔,振奋气势。参照《孟子》、《荀子》,可使文章流畅、说理精当。参照《庄子》、《老子》,可使文章酣畅泼墨,妙笔生花。参照《国语》,可使文章情趣横生,耐人寻味。参照《离骚》,可使文章意境幽远,发人深省。参照《史记》,可使文章语言优美,简洁精练。这是韩愈、柳宗元两人所谈的创作要旨,应当引起学人的重视。
诸葛公
【原文】
诸葛孔明千载人[1],其用兵行师[2],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3],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4],一出于诚[5],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6],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7],终身不易[8]。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9]';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10],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12]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诸葛亮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13]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14]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注释】
[1]千载人:千年的伟人。
[2]行师:用兵,出兵。
[3]自三代以降: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
[4]操心制行:思想和行为。
[5]一出于诚:全部都出于一片赤诚。一,一概,全部。
[6]使无徐庶之一言:假使没有徐庶对刘备的那一句推荐。徐庶本效力刘备,被曹操扣押了他的母亲,徐又是孝子,只得前往曹营。走前,徐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他比自己更有韬略。使无,假使没有。
[7]蓍龟:蓍草、龟壳,两者都是用来占卜的,此处代指占卜算卦。
[8]易:更改,变更。
[9]自取:自取帝位,自己做了皇帝。
[10]佞:善辩,巧言谄媚。
[11]禁:禁止。
[12]辄:总是,就。
[13]谲:欺诈,玩弄手段。规:谋划。
[14]祚:福,赐福。
【译文】
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的思想行为,一概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自种田谋生,假使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是一定的了。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真是不容变更之论。在他掌权的20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临死时以至于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后主刘禅虽平庸懦怯、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所以长水校尉廖立与骠骑将军李严虽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垂泣不已,李严病发死去。后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宫中,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的。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发一支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岐山、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虎。敌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军营壁垒后,叹服他是天下奇才。敌将钟会征讨蜀国时,特地派人至汉川祭礼诸葛亮庙,并下令军士,禁止在诸葛墓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伐魏,总想请求拨给自己将士万人,他要仿韩信故事,从暗道与诸葛亮潼关会师,诸葛亮坚决制止,决不允许;魏延又想请求诸葛亮拨给他将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他认为这一军事行动能使咸阳以西之地平定。史臣记载说,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之计而不予采纳。其实不然,诸葛公真是人们所说的正义之师,不用诈谋奇计,他正要率领数十万大军,占据通衢要道去讨伐敌人。他树起大旗,高鸣战鼓,直指魏国京都,本来要飞骑传书,通知敌方,择定日期交战,难道又能隐密行动,暗中行事,以谲诈之计谋图咸阳吗?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却不幸死去,享年才54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甫这两句诗说天命去而汉祚终,是将当时的情势概括尽了。
沐浴佩玉
【原文】
'石骀仲卒,有庶子[1]六人,卜所以为后者[2],曰:'沐浴佩玉则兆[3]'。五人者皆沐浴佩玉。石祁子曰:'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乎[4]?'不沐浴佩玉。'此《檀弓》之文也。今之为文者不然,必曰[5]:'沐浴佩玉刚兆,五人者如之,祁子独不可,曰:'孰有执亲之丧若此者乎?''似亦足以尽[6]其事,然古意衰[7]矣。
【注释】
[1]庶子:庶出的儿子,不是正妻所生。
[2]卜所以为后者:占卜看这六个儿子中哪一个可以继承自己的位子。
[3]兆:吉兆。
[4]孰:怎么,哪里。执亲之丧:父母亲丧事期间。
[5]必曰:必定会写。
[6]尽:概括,说尽。
[7]衰:减弱、衰退。
【译文】
'(春秋时代卫国大夫)石骀仲去世,没有嫡子,只有庶出的儿子六人,于是请掌卜的人卜占哪个儿子可以立为后人。掌卜人说:'如果沐浴并佩戴玉器就能得到吉兆。'于是其中五人都去沐浴佩玉。只有石祁子说:'(居丧应该穿着丧服,悲哀憔悴,)哪有在父亲丧事期间而沐浴佩玉的人呢?'他就不去沐浴佩玉。'这是《礼记·檀弓》篇中的一段文字。如今写文章的人却不这样写,必定写道:'沐浴佩玉就能得到吉兆,五人就这样做,单单祁子不这样做,还说:'哪有在父亲丧事期间像这样子的人呢?''似乎也足能概括出这件事,然而古文中的意思就减弱多了。
皇甫湜诗
【原文】
皇甫湜、李翱,虽为韩门弟子,而皆不能诗[1],浯溪石间有湜一诗,为元结[2]而作,其词云:'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碎。然长于指叙,约洁多余态。心语适相应,出句多分外。于诸作者间,拔戟[3]成一队。中行虽富剧。粹美君可盖[4]。子昂感遇佳[5],未若君雅裁[6]。退之全而神,上与千年对。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文于一气间。为物莫与大。先王路不荒,岂不仰吾辈。石屏立衙衙[7],溪口扬素濑。我思何人知,徙倚[8]如有待。'味此诗乃论唐人文章耳,风格殊无可采[9]也。
【注释】
[1]不能诗:不太会做诗。
[2]元结:字次山,号漫叟、聱叟,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大历七年卒。是唐朝著名诗人,主张诗文为政治、社会服务,强调诗歌的讽喻作用。
[3]拔戟:出类拔萃。
[4]盖:盖过、超过。
[5]子昂感遇佳:子昂的感遇诗虽然好。子昂,即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诗人,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现留存有感遇诗30多首。
[6]雅裁:代指佳作。
[7]衙衙:相向而立的样子。
[8]徙倚:徘徊踌躇。
[9]采:采取、借鉴。
【译文】
皇甫湜和李翱,虽然是韩愈门下的弟子,却都不太会写诗。在永州浯溪旁的石刻间有皇甫湜的一首诗,是为元结而作的,内容是:'元结所作诗篇都很好,可惜大都残缺不全。但是他长于寄托和描叙,写得简洁而形象。他也擅长以质直古朴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中的警句也常常出人意料。本朝诗人众多,将出类拔萃的诗人排成队伍,在中间那一行众多的诗人里,次山你仍以精粹优美的诗篇盖过他人。陈子昂的感遇诗虽好,也不如你的大作。韩愈的诗文全面、优美而神奇,只能往前与千年以来的名家相比。李白、杜甫的才华是大海翻腾的波涛,其高下不是我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古往今来,诗文以气为主,没有比'气'更重要的了。自《诗经》以来诗歌反映现实的道路不容荒芜,岂不要仰仗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吗?浯溪岸边的石屏排列成行,溪口扬起白色的急流。我的思索什么人知道呢?我徘徊踌躇在久久地等待。'玩味这首诗是在评论唐代诗文,但在风格上却没有什么特色可取。
霍光赏功
【原文】
汉武帝外事四夷[1],出爵劝赏[2],凡[3]将士有军功,无问贵贱,未有不封侯者。及昭帝时,大鸿胪田广明平益州夷[4],斩首捕虏三万,但[5]赐爵关内侯。盖霍光为政,务与民休息,故不欲求边功。益州之师,不得已耳,与唐宋璟抑郝灵佺斩默啜之意同。然数年之后,以范明友击乌桓[6],傅介子刺楼兰[7],皆即侯之[8],则为非是。盖明友,光女婿也。
【注释】
[1]外事四夷:对外处理四方少数民族事务。
[2]出爵:获得官爵,此处指使获得官爵。劝赏:乐于行赏。
[3]凡:但凡,只要。
[4]平益州夷:平定益州少数民族。
[5]但:只是。
[6]乌桓:古代少数民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支,汉武帝时,臣服于汉朝。
[7]楼兰:西域古国,因地势缘故,臣服匈奴和汉朝两方。昭帝时,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其旧主,立新王,改国名为鄯善,将楼兰纳入汉朝势力范围。
[8]即:立即。侯之:以之为侯,即给其封侯。
【译文】
汉武帝对外治理少数民族,利用爵位鼓励奖赏将士,只要有了军功,不论出身显贵或低贱,没有不封侯的。等到汉昭帝时,掌管外交礼仪的大鸿胪田广明平定益州少数民族,斩杀并捕获俘虏了三万人,只被赏赐关内侯的爵位。因为霍光处理政务,力求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不希图在边地建立战功。益州之战,是不得已的,这跟唐代宋璟抑制郝灵佺斩杀突厥可汗默啜的情况相同。但是几年之后,霍光派范明友攻击乌桓,派傅介子刺杀楼兰王,事成之后,都马上给他们封侯,这就不对了。大概是因为范明友是霍光的女婿吧。
汉文失材
【原文】
汉文帝见李广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1],万户侯[2]岂足道哉!'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其言忠正明白,不下[3]贾谊,曾[4]不得一官。史臣犹赞美文帝,以为山言多激切,终不加罚,所以广谏争之路[5]。观[6]此二事,失材多矣。吴楚反时,李广以都尉战昌邑下,显名[7],以梁王授广将军印,故赏不行[8]。武帝时,五为将军击匈奴,无尺寸功,至不得其死[9]。三朝不遇[10],命也夫!
【注释】
李广[1]令当高祖世:如果让你活在汉高祖的那个年代。
[2]万户侯:食邑在万户以上。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层。一般都是因军功而被封赏。后世就将'万户侯'作为大官的象征。
[3]不下:不比……差。
[4]曾:竟然,简直,还。
[5]广谏争之路:广开劝谏帝王的言路。
[6]观:考察。
[7]显名:名声显赫。
[8]行:施行,实施。
[9]至不得其死:到最后死也没得到任何功名。
[10]遇:知遇。
【译文】
汉文帝召见李广说:'可惜李广生不逢时,如果处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又算什么!'贾山上书谈论治理乱世的方法,借用秦朝的事打比方,他的言论忠烈正直、明白畅晓,不比贾谊差,可他竟然没有得到一官半职。但是史官们仍然称誉赞颂汉文帝,认为贾山的言辞过于激烈热切,最后也没有受到责罚,这是汉文帝用来广开劝说帝王言路的方法。考察这两件事,汉文帝丧失人才太多了。吴国、楚国反叛时,李广以都尉的身份在昌邑作战,因而名声显赫,但由于梁王授予李广将军之印,违背了禁忌,因此没有得到奖赏。汉武帝的时候,李广五次作为将军攻打匈奴,没有为他建立任何功名,直至最后自杀。李广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却没有得到知遇之礼,这真是命啊!
陈轸之说疏
【原文】
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1],皆趋[2]一时之利,殊[3]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地。陈轸[4]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善矣。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5],使人随张仪,苟[6]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7],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赏[8]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9]。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10],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乃知鲁仲连[11]、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
【注释】
[1]游说:泛指多方活动陈述自己的建议,希望自己的建议和主张被采纳、实施。游说此举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群雄并立,士人聚徒讲学,传授知识,各国国君招徕并任用贤士,以谋富国强兵之道。从横:合纵连横。
[2]趋:趋向,追求。
[3]殊:特别,很。
[4]陈轸: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之士,投奔秦惠王,为其出谋划策,扩张势力。
[5]阴合而阳绝于齐:暗地里与齐国联合,但是表面上和它断交。
[6]苟:如果。
[7]负约:背弃盟约。
[8]赏:补偿。
[9]乖谬不义:荒唐乖谬不合道义。
[10]割地致币:割让土地,贡献财物。
[11]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人,擅长计谋,常周游各国,为其排解烦难。曾游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被后世人认为是正义之士。
【译文】
战国时的权术谋略之士,进行游说,合纵连横,都追求一时的利益,根本不考虑道义正理和是非曲直在哪一方面。张仪欺蒙楚怀王,让楚国跟齐国断交并把秦国的商於之地(今陕西商南县、河南淅川县及内乡县一带)献给楚王。陈轸劝谏道:'张仪一定会背弃大王,商於不能得到,而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这样做就是在北边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在西面又滋生对秦国的忧患。'这些话可以说是正确的。但是当他说道:'不如暗地里跟齐国联合而表面上跟它断交,派人跟着张仪,如果给我们土地,再跟齐国断交不迟',这就是陈轸不深远地考虑能不能跟齐国断绝交往,只以得到土地作为心愿罢了。等到秦国背弃了盟约,楚王想攻打秦国,陈轸又劝说道:'不如趁机奉送秦国一个著名都市,跟秦国合并军队去攻打齐国,这样我国在秦国丧失的土地就可以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了。'这种决策更是荒谬不合道义。况且秦国把灭亡之名强加于楚国,楚国却打算把土地奉送给它;齐国本是同盟国,楚国竟要无故地跟它断交!楚国应该向齐国割让土地赠送礼物,用谦卑的辞令承认过错,再请求齐国援助,怎么能反过来想攻打齐国呢?陈轸的主张在这里就太过疏失了。相比之下,这才知道鲁仲连、虞卿是豪放杰出的士人,不是陈轸之流所能赶上的。
简师之贤
【原文】
《皇甫持正集》有《送简师序》,云:'韩侍郎[1]贬潮州,浮图之士,欢快以抃[2],师独愤起,访余求序,行资适潮,不顾蛇山鳄水万里之毒,若将朝得进拜而夕死者。师虽佛其名[3],而儒其行;虽夷狄其衣服,而人其知。不犹愈于冠儒冠[4],服朝服[5],惑溺[6]于经怪之说以斁彝伦邪[7]?'予读其文,想见简师之贤,而惜其名无传于后世,故表而出之[8]。
【注释】
[1]韩侍郎:即韩愈,因他曾任刑部侍郎,又任吏部侍郎,故有此称呼。
[2]浮图之士,欢快以抃:(韩愈被贬到潮州)崇信佛法的人都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因为韩愈反对礼佛,上书谏佛骨,所以对于他被贬,佛法一派会有此反应。
[3]佛其名:表面上皈依佛门。
[4]冠儒冠:戴着儒生的帽子。
[5]服朝服:穿着朝官的衣服。
[6]惑溺:迷惑沉溺。
[7]彝:法理,常理。邪:语气助词,无实义。
[8]表而出之:特意将他表彰出来。
【译文】
《皇甫持正集》中有《送简师序》,写道:'韩愈侍郎被贬官到潮州,信佛的人欢欣地拍手称快,简法师独自愤慨而起,拜访我,请求我写序文送行,资助他到潮州去,不管路途遥远,有毒蛇猛兽的艰险,好像是要早上进见晚上死了也甘心的样子。简法师虽然名义上皈依佛门,但行为上却是儒者;虽然穿着外族的袈裟,却有着汉族人的智慧。这岂不更胜过戴着儒者帽子、穿着朝服,却迷惑沉溺于佛经怪异之说而败坏天地人伦常道的人吗?'我读了这篇序文,想到简师的贤良,因而遗憾他的名字没有流传到后代,所以把他表彰出来。
老人推恩
【原文】
唐世赦宥[1],推恩[2]于老人绝优。开元二十三年,耕籍田。侍老百岁以上,版授[3]上州刺史;九十以上,中州刺史;八十以上,上州司马。二十七年,赦[4]。百岁以上,下州刺史,妇人郡君;九十以上,上州司马,妇人县君;八十以上,县令,妇人乡君。天宝七载,京城七十以上,本县令;六十以上,县丞;天下侍老除官与开元等。国朝之制,百岁者始得初品官封,比唐不侔矣。淳熙三年,以太上皇帝庆寿之故,推恩稍优,遂有增年诡籍以冒荣命者[5]。使如唐日,将如何哉?
【注释】
[1]赦宥:赦免有罪的人,宽宥人的过失。
[2]推恩:实施恩惠。
[3]版授:封号,受封。
[4]赦:皇帝大赦天下。
[5]遂:便,于是。增年:虚报岁数。诡籍:谎报籍贯。
【译文】
唐代赦免罪人宽宥过失,对老人施及的恩惠非常优厚。开元二十三年(735),皇帝亲行籍田礼。侍奉老人百岁以上的,封给上州刺史的头衔;九十岁以上的,封中州刺史;八十以上的,封上州司马。开元二十七年(739),赦免天下。百岁以上的老人,封下州刺史,百岁以上的妇女,封为郡君;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封上州司马,妇女封为县君;八十岁以上的,封县令,妇女封乡君。唐天宝七年(748),京城里七十以上的老人,依照县令的待遇;六十以上的,按县丞对待;京城外全国侍奉老人,安排官衔跟开元年间一样。我们宋朝的制度,百岁的人才能得到初品官的封衔,跟唐代就不相等了。淳熙三年(1176),因为太上皇帝庆寿的缘故,施加恩惠稍为优厚,于是有虚加岁数谎报籍贯来冒领光荣职命的人。如果像唐代那样,将会怎么样呢?
忠义出天资
【原文】
忠义守节之士,出于天资,非关[1]居位贵贱、受恩深浅也。王莽移汉祚[2],刘歆以宗室之隽[3],导之为逆,孔光为宰相辅成其事;而龚胜以故大夫守谊以死;郭钦、蒋诩以刺史、郡守,栗融、禽庆、曹竟、苏章以儒生,皆去官不仕[4];陈咸之家,至不用王氏腊[5]。萧道成篡宋,褚渊,王俭,奕世达官,身为帝甥、主婿,所以纵臾[6]灭刘,唯恐不速;而死节者乃王蕴、卜伯兴、黄回、任侯伯之辈耳。安禄山、朱泚之变,陈希烈、张均、张垍、乔琳、李忠臣,皆以宰相世臣,为之丞弼;而甄济、权皋、刘海宾、段秀实,或以幕府小吏,或以废斥列卿,捐身立节[7],名震海内。人之贤不肖,相去何止天冠地屦[8]乎!
【注释】
[1]非关:与……无关。
[2]王莽移汉祚:王莽篡夺了汉朝的皇位。
[3]刘歆:刘向之子,西汉王族,编纂《七略》,在古文经学、目录学、天文学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后王莽篡位,他谋划诛杀王莽,事情泄露,被杀。隽:俊秀,杰出。
[4]仕:入仕,做官。
[5]腊:年终的祭祀物品。
[6]纵臾:怂恿,鼓动别人做坏事。
[7]捐身立节:献出生命来树立名节。
[8]天冠地屦:天上的帽子地下的鞋,喻指天上地下相去太远。
【译文】
忠贞道义保持节操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天赋,跟所处的地位高低、所受的恩惠多少没有关系。王莽篡夺了汉朝的皇位,刘歆身为汉朝宗室中才智出众的人却诱导王莽叛逆汉朝,孔光身为宰相也帮助王莽促成其事。而龚胜作为免职的大夫遵守道义而死;郭钦、蒋诩作为刺史、郡守,栗融、禽庆、曹竟、苏章作为读书人,都抛弃官职不求仕进,陈咸的家中,甚至不采用王莽的年终祭礼。萧道成篡夺了南朝宋的政权,褚渊、王俭,都是历代显达的官宦,身为皇帝的外甥、主上的女婿,怂恿鼓动颠覆刘宋的作为,只嫌不够快速;面对保持气节而死的人竟是王蕴、卜伯兴、黄回、任侯伯这些小臣了。安禄山、朱泚叛乱,陈希烈、张均、张垍、乔琳、李忠臣,身为宰相做了他们的助手;而甄济、权皋、刘海宾、段秀实,有的作为军营公署中的小官,有的作为被罢免贬斥的卿相,献出生命建立名节,声名震动全国。人是否贤良,相差的何止是天上地下呀!
袁盎温峤
【原文】
赵谈常[1]害袁盎,盎兄子种同:'君与斗,廷辱之[2],使其毁不用。'文帝出,谈参乘[3],盎前曰:'天子所与共六尺舆[4]者,皆天下豪英,陛下奈何与刀锯余人[5]载?'上笑下谈,谈泣下车。温峤将去王敦[6],而惧钱凤为之奸谋,因敦饯别,峤起行酒,至凤,击凤帻坠,作色曰:'钱凤何人,温太真行酒而敢不饮!'及发后,凤入说敦曰:'峤于朝廷甚密,未必可信。'敦曰:'太真昨醉,小加声色,岂得以此便相谗贰[7]。'由是凤谋不行。二者之智如此。
【注释】
[1]常:通'尝',曾经。
[2]廷辱之:在朝廷上羞辱他。
[3]参乘:也作'骖乘',古时乘车,在车右陪坐的人。
[4]舆:泛指车驾。
[5]刀锯余人:受过宫刑的人,也就是宦官。
[6]温峤:字太真,温儋之子,太原人,东晋时有名的政治家。去:离开。王敦:字处仲,琅邪临沂人,王导的堂兄,也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
[7]相谗贰:相信谗言而分崩离析。馋,谗言,中伤他人。
【译文】
赵谈曾害过袁盎,袁盎哥哥的儿子袁种说:'您跟他斗,在朝廷上羞辱他,使他名义被毁而不受重用。'汉文帝外出,赵谈陪坐在车右边,袁盎上前说:'跟天子同坐六尺车舆的人,都是天底下的英雄豪杰,陛下怎么跟宦者同坐车中呢?'皇上笑着让赵谈下去,赵谈流着泪下了车。温峤(字太真)要离开王敦,但怕钱凤为王敦出奸诈谋略。乘着王敦设宴送别,温峤站起来劝酒,走到钱凤跟前,打落了钱凤的头巾,变了脸色说:'钱凤是什么人,温太真劝酒竟敢不喝!'等到温峤出发以后,钱凤进来劝说王敦道:'温峤跟朝廷联系非常紧密,不可轻信。'王敦说:'温太真昨天醉了,稍微对你有点不好的声音和神色,怎么能根据这一点就说他坏话制造分裂呢?'因为这件事,钱凤的计谋没有实行。这两个人的智慧就像这样。
袁盎小人
【原文】
袁盎真小人,每事皆借公言而报私怨,初非尽忠一意为君上者也。尝为吕禄舍人,故[1]怨周勃。文帝礼下[2]勃,何豫盎事[3],乃有'非社稷臣'之语,谓勃不能争吕氏之事,适会[4]成功耳。致文帝有轻勃心,既免使就国,遂有廷尉之难。尝谒[5]丞相申屠嘉,嘉弗为礼,则之丞相舍折困之[6]。为赵谈所害,故沮止[7]其参乘。素不好晁错,故因吴反事请诛之。盖盎本安陵群盗,宜其忮[8]心忍戾如此。死于刺客,非不幸也[9]。
【注释】
[1]故:因此,以其故。
[2]礼下:以礼相待。
[3]何豫盎事:关袁盎什么事情?
[4]适会:恰巧碰上。
[5]谒:进谒,求见。
[6]舍:住所。折困:折辱为难。
[7]沮止:通'阻止'。
[8]忮:嫉妒,狠。
[9]非不幸也:并非是不幸的事情。
【译文】
袁盎真正是个小人,每件事都是假借公言来报私人的怨恨,最初并不是竭尽忠诚、一心一意地为君上办事的。他曾经做过吕禄的舍人,因此怨恨周勃。汉文帝礼待周勃,跟袁盎有什么相干?竟然说周勃'不是国家的忠臣'的话,说周勃不能为吕氏的事劝诤,正好碰上诛诸吕成功罢了。致使汉文帝有不看重周勃的思想,周勃被免职回到封国之后,于是遭受刑狱之难。袁盎曾经求见丞相申屠嘉,申屠嘉不礼待他,他就到丞相住处去折辱为难他。袁盎被赵谈害过,因此阻止赵谈作为皇上车右的陪乘。袁盎素来不喜欢晁错,因此趁着吴王造反的事请求杀了晁错。袁盎家本来是安陵的一伙盗匪,难怪他心怀猜忌、残忍乖张到这种地步。他被刺客杀死,没有死于王法,并不是不幸的事。
唐书判
【原文】
唐铨选[1]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2],谓体貌丰伟;二曰言[3],言辞辩正;三曰书[4],楷法遒美;四曰判[5],文理优长。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甚拙者谓之蓝缕,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既以书为艺[6],故唐人无不工楷法;以判为贵,故无不习熟。而判语必骈俪,今所传《龙筋凤髓判》及《白乐天集·甲乙判》是也。自朝廷至县邑,莫不皆然,非读书善文不可也。宰臣每启拟一事,亦必偶数十语,今郑畋敕语、堂判犹存。世俗喜道琐细遗事[7],参以滑稽[8],目为花判,其实乃如此,非若今人握笔据案[9],只署一字亦可。国初[10]尚有唐余波,久而革去之[11]。但体貌丰伟,用以取人,未为至论[12]。
【注释】
[1]铨选:选择人才授予官职。
[2]身:身材体貌。
[3]言:言谈举止。
[4]书:书法字迹。
[5]判:判状文辞。
[6]以书为艺:将书法当做傍身的技艺。
[7]遗事:古代遗留下来的轶事。
[8]参以滑稽:夹杂着诙谐的话语。
[9]据案:靠着书案。
[10]国初:本朝初年,即宋朝初年。
[11]革去之:被革除、消除掉。
[12]未为至论:不能算妥善的评论。
【译文】
唐代量才授官,选择人才的原则有四条:第一是身体,要求身体相貌丰满伟岸;第二是言谈,言语辞令雄辩公正;第三是书写,楷书法式遒劲刚美;第四是判状,文辞条理优美通畅。凡通过吏部考试录取的称为'入等',非常拙劣的称为'蓝缕',未通过吏部考选而通过三篇文章的称为'宏辞',通过判状三条的称为'拔萃',选中的授予官职。既然靠书法作为艺业,因此唐代人没有不擅长楷书法式的;既然以判状为重要,因此没有不学习熟练的。而判状的语言一定讲究对偶整齐,现在流传的《龙筋凤髓判》以及《白乐天集·甲乙判》就说明了这一点。从朝廷到县城,没有不是这样,不读书、不善长文学就不行。朝廷辅政大臣每逢报告草拟一件事,也一定对偶几十句话,现在郑畋写的敕书、堂判仍然留存着。世俗喜欢谈论琐碎的古代遗事,夹杂着诙谐的话语,被看成'花判',那事实就是这样,不像现在的人提笔靠着书案,只签署一个字也可以。宋朝初年还有唐代的遗风,久而久之就被除去了。只是用身体相貌丰盈高大来取用人才,不能算妥善的评定。
玉蕊杜鹃
【原文】
物以希见为珍,不必异种也。长安唐昌观玉蕊,乃今玚花,又名米囊,黄鲁直易[1]为山矾者。润州鹤林寺杜鹃,乃今映山红,又名红踯躅者。二花在江东[2]弥山亘野[3],殆[4]与榛莽相似。而唐昌所产,至于神女下游,折花而去,以践玉峰之期;鹤林之花,至以为外国僧钵盂中所移,上玄命三女下司之,已逾百年,终归阆苑。是不特[5]土俗罕见,虽神仙亦不识也。王建宫词云:'太仪前日暖房来,嘱向昭阳乞药栽。敕赐一窠红踯躅,谢恩未了奏花开。'其重如此,盖宫禁[6]中亦鲜[7]云。
【注释】
[1]易:更改,改称。
[2]江东:江左,长江北岸。
[3]弥山亘野: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弥,弥漫。
[4]殆:几乎。
[5]不特:不仅仅。
[6]宫禁:皇宫。
[7]鲜:稀少,少见。
【译文】
事物以少见为珍奇,不一定要奇异的品种。长安唐昌观中的玉蕊花,就是现在的玚花,又名米囊,黄鲁直改称为山矾的那种花。润州鹤林寺中的杜鹃花,就是现在的映山红,又叫红踯躅的那种花。这两种花在江东漫山遍野,几乎跟丛生的野草一样。而唐昌观中所种的玉蕊,甚至于神女下凡游赏都折花离去,去赴玉峰仙境的约会;鹤林寺的杜鹃花,人们甚至认为是从外国僧人的钵盂中移来的,上天命令三位仙女主管它已经超过一百年了,最终要回到阆风仙苑。这说明不仅仅民间世俗很少见到,就是神仙也不认识。王建的宫词咏道:'太仪前日暖房来,嘱向昭阳乞药栽。敕赐一窠红踯躅,谢恩未了奏花开。'对它这样看重,可见皇宫之中也很稀有。
将帅贪功
【原文】
以功名为心,贪[1]军旅之寄,此自将帅习气,虽古来贤卿大夫,未有能知止自敛者也。廉颇既老,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2],以示可用,致困郭开之口,终不得召。汉武帝大击匈奴,李广数自请行[3],上以为老,不许。良久乃许之,卒有东道失军之罪。宣帝是,先零羌反,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4],使丙吉问谁可将,曰:'亡逾于老臣者矣[5]。'即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虽全师制胜,而祸及其子印。光武时,五溪蛮夷畔,马援请行,帝愍[6]其老,未许。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盼[7],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用为将,果有壶头之厄。李靖为相,以足疾就第,会吐谷浑寇边[8],即往见房乔曰:'吾虽老,尚堪一行。'既平其国,而高甑生诬罔[9]之事,几于不免[10]。太宗将伐辽,召入谓曰:'高丽未服,公亦有意乎?'对曰:'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11]矣。'帝悯其老,不许。郭子仪年八十余,犹为关内副元帅、朔方河中节度,不求退身,竟为德宗册罢[12]。此诸公皆人杰也,犹不免此,况其下者[13]乎!
【注释】
[1]贪:喜好,热心。
[2]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每顿饭吃一斗米、十斤肉,披上铠甲翻身上马。
[3]数自请行:许多次自动请求出征。
[4]上老之:圣上认为他年老。
[5]亡逾于老臣者矣:没有能够胜过老臣我的了。亡,通'无'。逾,超过,胜过。
[6]愍:通'悯',怜悯,体恤。
[7]据鞍顾盼:坐在马鞍上左右顾盼。
[8]会吐谷浑寇边:正好碰见吐谷浑进犯边疆。
[9]诬罔:诬蔑欺瞒。
[10]几于不免:差点不能幸免。
[11]瘳:病愈,康复。
[12]册罢:下令罢免。
[13]其下者:比他们(文中所言廉颇等人)才能低下的人。
【译文】
把功名放在心上,热心于寄身军队之中,这自然是将帅的习气,即使是古代以来贤明的卿大夫,也没有能够知道退止和自我收敛的。廉颇老了以后,还每顿吃一斗米、十斤肉,披铠甲上战马来表示还可以被任用,致使郭开无法说他老了,最终却仍不能被召用。汉武帝大举进击匈奴,李广屡次请求参战,皇上认为他老了,不同意,李广请求了很久才同意,最后却有迷失方向贻误军机的罪过。汉宣帝时,先零羌反叛,赵充国70多岁了,皇上认为他太老了,让丙吉问他谁可以当将领,赵充国说:'没有谁能胜过我了。'于是奔驰到金城,划出北方的疆界,虽然保全了军队取得了胜利,但却使他的儿子赵印遭到灾祸。汉光武帝时,五溪的少数民族反叛,马援请求出征,光武帝悯恤他年老,没有同意。马援请求说:'我还能够披甲跨马。'光武帝让他试一试,马援跨上马鞍左顾右盼来表示可被任用。光武帝笑道:'这个老者真是勇健啊!'于是用他为将,果然在壶头山遭到厄运。李靖当过宰相,因为脚有毛病辞职,遇上吐谷浑进犯边疆,就去见房乔说:'我虽然老了,但还能出征一次。'平定了吐谷浑国,却有遭到高甑生诬陷欺骗的事,几乎不能幸免。唐太宗打算攻打辽东,召他进来对他说:'高丽还不臣服,您也有出征的意思吗?'他回答说:'现在我有病虽然衰弱,但陛下真的不嫌弃我的话,我的病就快好了。'皇帝怜悯他年龄老了,没有同意。郭子仪80多岁,还当着关内副元帅和朔方、河中节度使,没想到辞职退居,最后被唐德宗下令罢免。这些人都是人中英杰,还不能免于贪功求名,何况比他们低下的人呢?
汉二帝治盗
【原文】
汉武帝末年,盗贼滋[1]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以百数。上使使者衣绣衣[2],持节虎符[3],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4]至万余级,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5],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6]课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7]焉。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遣使者下郡国,听郡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从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此二事均为治盗,而武帝之严,不若光武之宽,其效可睹也。
【注释】
[1]滋:生长,滋生,加多。
[2]衣绣衣:穿上锦绣衣服。
[3]持节虎符:拿着符节作凭证。持节,拿着旄节。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凭证。虎符,古时帝王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一分为二,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
[4]或:有的。
[5]起:出现。发:揭发,上报。
[6]坐:定罪。
[7]文法:法令条文。
【译文】
汉武帝末年,盗贼越来越多,大的盗匪群多达数千人,小的也有几百人。皇上派使者穿上绣衣,拿着符节凭证,派军队进行攻击,斩首大的匪群有的达一万多首级。于是建立'沈命法',法律规定:'成群的盗匪出现没有发觉,发觉了而没有捕获到按规定的标准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到下级官吏主持这件事的人都判死刑。'这以后下级官吏害怕被杀,即使有盗贼也不敢上报,唯恐不能捕获,违犯规定连累郡府,郡府也让他们不要上报。因此盗贼渐渐增多,上上下下却相互隐瞒,好躲避法令条文的制裁。汉光武帝时,成群的盗贼到处兴起。汉光武帝派遣使者下到各郡,听任盗贼们自己相互纠纷揭发,五个人共同斩杀一人的,免除他们的罪行。官吏们即使停留拖延、回避不前、故意放纵盗贼的,都不加追问,只以捉获讨伐的成效论处。那些郡守、县令犯了管辖区域内有盗贼而不收容捕捉的罪过的,及因为害怕、软弱丢弃城池和职守的人,都不看做过失,只根据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评定优劣,只有包庇隐藏的人才判罪。于是互相追捕,盗贼们都解体逃散。这两件事都是治理盗贼的,而汉武帝的严厉不如汉光武帝的宽缓,它们的效果不同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