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公园掠影
逺鹤
2020-11-17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公园历史沿革
1531年5月,明世宗亲祀首次祭祀大典。至1911年,明清两朝连续381年在此祭地。1925年春,京兆尹薛笃弼将地坛辟作京兆公园。
1957年,重建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1984年地坛公园开放,后古建筑逐步修缮。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地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景观
地坛公园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景点。
牌楼
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正面有“地坛”二字,背面有“广厚街”字样。
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正面有“地坛”二字,背面有“广厚街”字样。
钟楼
钟楼始建于1530年,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2000年按原样重建。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
钟楼始建于1530年,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2000年按原样重建。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
皇祇室
皇祇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
皇祇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
方泽坛
方泽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
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
棂星门
方泽坛
焚香炉
古树 公柏、大将军柏、老将军柏三棵古树。古老苍劲,饱经风霜。
斋宫
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
神马圈
神马圈始建于1530年,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建筑,外有壝墙。
神马圈始建于1530年,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建筑,外有壝墙。
神库
神库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轿子,配殿是存放祭祀器皿用具,制作祭祀供品的地方。
养生园
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 是中国第一家以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园区,占地面积约2.5公顷,2010年建成。
园区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要分区,配以五行、五色、五方的内涵,以水栖和陆路为经脉经络,将全园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体。
园内有各类树木3千多株,近百种中草药和可入药的植物。主要景观依次为园林主门,精、气、神和合主题雕塑,心火区,肾水区,肝木区,悦和苑,养生长廊,针灸铜人,养生坊,杏林问茶,药王孙思邈雕像,脾土区,运动养生广场,24节气地雕,肺金区,调息广场,足底反射步道等。
中医药养生文化园,借助地坛皇家园林的古老神韵,集中展示了中医养生保健的精华,弘扬中医文化的窗口。
悦和苑
张仲景
扁鹊
银杏大道
地坛公园最著名的就是银杏大道。1975年方泽坛至北门道路两侧,绿化栽植了大规格银杏122株。金秋时节,每年均举行银杏节。慕名而来者众。
谢谢指导!
欢迎关注!
一同叙写精彩未来!
来自话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