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古寺青龙塔
由白鹤镇去青龙村,是冲着唐宋时期的青龙镇遗址去的。缘于上海知青朋友转的一篇文章《上海40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你去过其中几处?》,其中就有国保单位——青龙镇遗址。“先有青龙镇,后有上海滩”,这也太吸引人了。
据介绍,青龙镇遗址中心区域在今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塘湾村,地面文物建筑有位于青龙村的吉云禅寺塔(青龙塔)。从白鹤镇到青龙村有公交直达,吉云禅寺(俗称青龙寺)在青龙村委会西侧。
青龙寺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初名报德寺,宋代更名隆福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经青龙,亲书“精严寿相”额,并赐寺名“吉云禅寺”。又赐水晶观音像一尊、荷花溅金扇一把、杏黄袈裟一袭,时称“三宝”。
据光绪刊《青浦县志》载,青龙寺占地60余亩,寺田450余亩,建筑宏伟,钟鼓之声不绝,梵呗之声达旦,有“佛角为天下之雄”之誉。
清嘉庆三年(1798年)失火,崇阁大殿均成废墟。道光初年,寺僧生建殿宇。咸丰十年(1860年)又遭兵燹,寺屋废损大半。民国25年(1936年)寺僧募建观音阁及大钟一口,今俱废。
大雄宝殿前,有仅存碑刻两块:重兴青龙隆福寺碑记和敕赐吉云禅寺重建大殿碑铭。重兴青龙隆福寺碑记是康熙六年的。
大雄宝殿,梵音不绝。
旧时,除举行佛诞等重大活动外,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青龙寺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远近的香客信徒接踵而至,前来烧香赶集,成为一大风景。
1959年3月,青龙寺被公布为靑浦县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6月起青龙寺恢复开放。1997年开始修复,在监院光云法师等努力下,大雄宝殿、斋堂、山门、观音殿、天王殿等陆续重建。寺内供奉着一尊身高5.6米、重达120吨的缅甸玉卧佛和三尊高3.6米、重24吨的缅甸玉释迦牟尼、和药师、阿弥陀诸佛以及其他众神。
有报道说,青龙寺目前香火旺盛,金辉玉粲,古刹重光,又成为名闻遐迩的寺院。但是,我没有看见游人如织和香客信徒接踵而至的情景,今日来寺院的游人也就是个位数。
青龙寺门前西侧,高高耸立着一座青龙塔,它是唐代报德寺建筑群一部分,始建于唐长庆年间(821—854)。塔名隆福寺塔,是上海市稀有的实物古迹,也是上海古老港口——青龙镇遗存的地面建筑物,它是研究上海古代史、古建筑和佛教史的宝贵资料。
唐天宝二年间(743)建报德寺;唐长庆元年(821)改名隆福寺,建塔,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重建。清康熙帝南巡,赐名吉云禅寺,故又名“吉云禅寺塔”,俗称青龙塔。青龙塔是上海最老的古塔。
青龙塔为砖木结构,塔身砖砌,平面八角形,直径6.6米,开四门,逐层转换。共有七层,原高41.5米。每层置腰檐,砖砌斗拱,出拱木构件平座栏杆。后被兵火破坏,现塔仅存砖身,为宋时原物,现残高29.9米。
1954年塔刹铜葫芦宝瓶被吹落,宝瓶上筑有“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铸”字样,宝瓶现收藏在青浦区博物馆。
由于塔顶损坏,雨水灌入塔内,楼板与木扶梯均已腐烂,塔心木也下坠,仅存塔身也向东北方向倾斜约3°左右。1992年初,塔身偏离中心1.56米,经建筑物纠偏专家曹时中运用特殊技术,将其扶正,使这座千年古塔挺直了“腰杆”。
该塔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青龙镇留存不多的历史建筑,1962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宋时期青龙寺的原貌已无法可知了,但巍巍青龙残塔仍然耸立,像一位老者娓娓地述说着青龙寺和青龙镇的故事。古时登塔揽胜,靑龙镇繁华市井,海潮汹涌澎湃,风帆海舶点点,一览无余,也是当时船舶行驶入港的航标,如今经历千年风雨变成孤身残塔,成为青龙镇的唯一见证者。
后记
我问当地人,青龙寺遗址在哪?答曰:地面上的就是这塔,地下的看不到了,发掘坑早已回填,种上庄稼了,挖出来的文物都进博物馆了。我为没有能见到青龙镇遗址的全貌或多或少有点遗憾。
青龙镇遗址发掘现场(网络图片)
青龙镇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宋元时,青龙镇从唐代面积约6平方公里,扩大为25平方公里,以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获得“小杭州”的美誉,成为一座国际性港口。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陈林《隆平寺经藏纪略》写道:“是镇瞰吴淞江上,据沪渎之口。”宋迪功郎应熙《青龙赋》描绘青龙镇的盛况:“控江而浙淮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青龙镇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千年上海的重要实证。2017年4月12日,青龙镇遗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9年11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