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颜德馨针对瘀血证创立“衡法”治则

开栏的话:国医大师颜德馨幼承庭训,随父颜亦鲁习医,16岁时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随程门雪、徐小圃、秦伯未等中医大家学习。他广泛阅读各家学说,尤喜名家医案医话,对血液病、肾病有深入研究。从医70余年,颜德馨从临床治疗中摸索出三条思路:其一为“振奋阳气”,阳气与人体强弱有密切关系,对久治不愈的证候,辄加附子,往往能获取意外效果;其二从“血为百病之胎”立法,采用活血化瘀药攻克疑难杂证,亦多殊功;其三谓“脾统四脏”,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皆赖脾胃之转输水谷精微,脾荣则四脏皆荣,脾衰则四脏俱衰。本版今起刊载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以飨读者。

颜德馨教授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即研究血液病的中医疗法,并从血液病的辨治深入到对中医气血理论的研讨,对《黄帝內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普济本事方》《仁斋直指方》《儒门事亲》《医林改错》《临证指南医案》《血证论》等医籍素有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他深感“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之论的临床意义重大,创立了“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辨证观点及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认为气血学说在疾病防治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和广泛运用的前景。

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的基础

颜德馨教授认为气血病理变化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等辨证方法中,占首要地位。中医辨证核心是“八纲辨证”,八纲之中,虽无气血两字,但气血内容确尽贯于八纲之中。八纲辨证的总纲是阴阳,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中,阴阳双方保持相对平衡,如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出现病理状态。而气血是人体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正平,则阴阳平衡,疾患消除。表里辨证与气血关系也极为密切,表证辨证多宗“卫气营血辨证”,而卫属气,营属血;里证不外乎脏腑病变,而脏腑病多与气血相关。虚实辨证更不能舍气血而言虚实,不论何种虚证,多兼有气虚或血虚,不论什么实证,皆与气血瘀滞有关。寒热辨证是两种性质绝对相反的病变,但寒热病变均直接影响气血的正常生化功能,热则煎熬气血,寒则凝涩气血,而气血的寒热病变又直接反映到体征或症状的寒证与热证。故颜德馨教授认为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的基础,也是疑难病证的辨证基础。

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疾病不论来自何方,首先均干扰气血的正常功能,而使之紊乱,以致阴阳失去平衡协调,经脉瘀阻不通,气血循行失常。这既是常见病的发病过程,也是疑难病证的发病规律,疑难病证虽然表现怪异罕见,致病因素错综复杂,但在复杂的病变中大多要涉及气血,进而造成脏腑组织功能紊乱,不论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均是以气血为枢纽。气血通畅不仅反映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健旺,也表明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正常,气血冲和,百病不生,若一旦气滞血凝,脏腑经脉失其所养,功能失常,疾病即随之而起。因此,在诊治疑难病证时,必须重视气血流畅这个重要环节。

颜德馨教授根据《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提出“气为百病之长”之说。气为一身之主,周流全身,以温煦内外,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以正常活动,若劳倦过度,或情志失调,或六淫外袭,或饮食失节,均可使气机失常,而出现气滞、气逆、气陷等病理状态。气机升降失常也是导致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的根本原因。血液的流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为血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即所谓“气能生津”。气机一旦失常,即可产生瘀血、痰饮等病变。气血是疾病发展的两个阶段。邪之伤人,始而伤气,继而伤血,或因邪盛,或因正虚,或因失治、误治,邪气久恋不去,必然伏于血分。故颜德馨教授主张对痼疾、顽症、劳伤沉疴、累年积月之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等慢性病从血论治,并重视气对血的统摄调节作用。

总之,各种疾病的发病大多要涉及气血的多种病变,它与任何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都可发生联系,气血失和,循行受阻则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功能低下和病理障碍,所以从气血角度辨证,可以把握疾病的整体病机,通过疏通调和气血就可调整脏腑功能活动,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

疑难病证大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邪正混杂,而其病机则均涉及气血。颜德馨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论点,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导致气滞血瘀,故瘀血一证,久病多于新病,疑难病多于常见病。

久发、频发之病从瘀。

病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年久不愈的沉疴、顽症、痼疾等疑难病当从瘀论治。初病在气,久病入络是病变发展的规律,疑难病缠延不去,反复发作,导致体内气血流行受阻,脉络中必有瘀凝。清代医家傅山指出:“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年深坚固之沉疾,破日久闭结之瘀滞?”信然!

奇症怪病从瘀。

奇症怪病之证无定候,无病位,忽痛忽痒,时上时下,幻听幻视,或有不可名状之苦,其因不可究,既无色诊可查,又无脉症可辨,皆可从瘀论治。多因六淫七情,引起气机逆乱,气血乖违;或因失治、误治、病久影响生化之源而致血瘀;或因胎孕产后、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停滞,气机失宣,郁滞脉络,着而不去,最终形成难治之证。

久虚羸瘦从瘀。

五劳七伤,消耗气血引起极度消瘦虚弱的慢性病谓之久虚羸瘦,表现为肌肉消瘦,饮食减少,面色白光白,心悸神疲,四肢乏力,或寒或热,或肌肤甲错,面色黧黑,久虚羸瘦,正气不足,推血无力,体内必有瘀血内潜,亦可从瘀论治。

久积从瘀。

癥积久而不去,多由瘀血内结所致。不论寒积、水积、气积、痰积、湿积,积久则碍气阻血,气血不行,瘀从中生,久积为瘀,久瘀必结,久而为肿为瘤,故久积不愈当从瘀论治。

一些慢性病,或反复发作的疑难病如心脑血管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脉管炎、硬皮病及增生性疾病等,视虚补之,视热寒之,视寒热之,或攻补兼施,或寒热并用,常法论治,百药不效者,当从瘀论治。这类病证多由气血乖违,机体功能紊乱,以致寒热夹杂,虚实互见,故而攻之无效,补之无益,唯有疏其血气、令气血条达,方能奏效。

论治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为大法

活血化瘀法能够疏通脏腑血气,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因此对疑难病证的治疗有着积极意义。实践证明,活血化瘀法对多种疑难疾病有着较为满意的疗效,如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脉管炎、慢性肾炎、尿毒症、红斑性狼疮、偏头痛、肿瘤、新生儿硬肿症及五官、皮肤等科的疑难病证。颜德馨教授数十年来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多种复杂顽固、久治不愈的疾病,不仅在临床上取得疗效,而且在实验研究上也取得了客观指标的支持,曾对临床中565例疑难病证患者作了血液流变学测定,发现均有血瘀阳性指征,经活血化瘀法治疗好转后,实验室指标也相应好转。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颜德馨教授创立了衡法治则。

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提出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法则的理论,在当时,对继承总结中医治则起了推动作用。但沿习迄今,中医的治疗学已有很大进展,“八法”已不能包括中医学所有的治法。

瘀血是产生气血不和的重要因素,血液循经而行,环流不息,周而复始,濡养全身,若因各种原因(气滞、寒邪、热邪、出血、外伤、久病、生活失宜等)而出现血行不畅,或血液瘀滞,或血不循经而外溢,均可形成血瘀。瘀阻脉道内外,既可影响血液正常流行,又可干扰气机升降出入,以致机体阴阳气血失衡,疾病丛生。活血化瘀法能够疏通气血,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其作用已远远超过“通行血脉 ,消除瘀血”的含义,既不是“攻法”,又有异于“补法”“和法”等,所以可以称其为“衡法”。所谓衡者,具有平衡和权衡之义,能较全面反映活血化瘀法的疏通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衡法的组成,以活血化瘀药为主,配以具有行气、益气等多种作用的药物组合而成,能够调畅气血,平衡阴阳,发挥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的作用,适用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多种疾病。(本文摘自《海派中医——颜氏内科》)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LQ)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