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之格言别录(注释)

学问类

1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刘忠介公《人谱》六条

敬畏于闲居独处之时,从中体悟慎独的功夫;预测念头初动,了知其中因缘果报之事细微的前兆;谨慎威仪举止之规范,以安定吉凶祸福之命运,趋吉避凶也;敦厚和睦大众之间的正常伦理关系,以坚固凝定伦常不变之大道;具备百德细行,以考验道德行为规范;见善则迁,知过则改,以此作为成圣成贤的功夫。

这一条出自明朝学者刘宗周的著作《人谱》,说明做人就需要具备这六条。

几(jī ㄐ〡):读平声。几微,事前征兆,微末细小之事。

敦:修治使之厚。考:考绩、考验,稽查之义。

考德:另有本为“考旋”,取《易经》“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之意。(观察其行为善恶得失,考绩祸福征祥,以期回转天命,得到洪福大吉。)

2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观察天地之间生长万物之气象,以开拓心胸眼界;学习古圣先贤克己复礼修身的功夫,可以成就功业道德。

3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行善助人最为快乐,读圣贤书便是佳事。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明朝名士茅鹿门说:人生在世,多做帮助救济他人之事,则对方感恩于我,发于肺腑,温暖入心。能得人心到如此地步,是多么值得庆幸啊!

4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诸位君子到此为何事?岂只徒然为求学问、写写文章,擅得一种技艺之微小专长,就算是个读圣贤书的种子吗?而在我所求亦是恕道而已,不过是子孝臣忠,弟悌友信,各自尽到五伦的本分,共同成就为名教中的贤人。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基础,不知礼义廉耻,学越多越长浮华傲慢,就与学问背道而驰,不得利益。

这副对联出自广州香山书院,从中可见创办人的教学宗旨。

楹联:贴在楹柱(厅堂前的柱子)上的对联。

5何谓至行?曰:“庸行”; 何谓大人?曰:“小心”。

什么是最高的德行?就是平常生活,一言一行安分守己;什么叫做大人?不过处处小心,一切恭敬而已。

圣贤绝无标新立异,外表生活与凡夫并无不同,所不同者,存心而已。

庸:平常的。《中庸》曰:中不偏,庸不易。庸行即平常生活。

6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涵养德行,心须宁静,言语寡少沉默,举动从容安详,行事严谨恭敬,生活简单朴实,少欲知足。常常这样检点,自然容易止息妄念,心专意凝。

存养类

7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谦虚退让是保全自身的首要方法,安详镇定是办事成功的关键,包容别人的过失是与人相处的第一妙法,恬淡少欲是修养心神的关键。

8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明朝学问家刘宗周先生,号念台,告诫学生说:“涵养品行,完全得自于一个缓字,无论言语动作都要徐缓安详,不可急躁莽撞。”

举止安详,就容易得定。

9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纔见涵养。

无论处事待人接物,心中常常有优裕从容、游刃有余的感觉,忙而不乱,纔表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功夫。作而无作,心无挂碍,所以从容悠闲。

10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刘念台先生说:容易感情用事,随便讲话、妄念纷飞,都只是心浮气躁起作用,这是德行涵养不能成就的病根,不可以轻视。

11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明朝刑部侍郎吕坤,号新吾,他说:心平气和四个字,若不是真正有涵养功夫是做不到的,下手用功只是忍辱,降伏瞋恚烦恼。

能够忍辱,而后纔能得定。

12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清朝学士陈弘谋先生说:降伏瞋恚,不外乎用理智控制欲望烦恼,理智的力量强,烦恼自然平息。

13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与人交往一团和气慈悲,就能化解不和冲突;接触外物正气凛然,妖风邪气也会退避;心胸浩然开阔,一切疑虑畏惧自然消除;止息妄念,心地清净,梦寐亦会安然恬适。

沴(lì ㄌ〡ˋ):水流不畅。

乖沴:不和之气,邪气。

14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谿刻当矫之以浑厚。

轻狂的,要用稳重的去矫正他,浮华的,要用平实去矫正;心胸狭窄,要用宽宏去矫正;急躁的,要用和气舒缓来矫正;粗暴刚强,要用温和柔顺来矫正,浅露的,用深沉收敛矫正,刻薄的,用浑厚平易来矫正。

所谓对症下药,潜移默转,变化气质于不知不觉之间。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15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南宋大儒尹和靖说:无穷的祸殃,都是起自于片刻的不能忍耐,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能不谨慎啊!

能忍人所不能忍,纔能行人所不能行。

16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在顺逆境界中纔能看出心胸气度,在喜怒将发之际纔表现出涵养修持。

17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

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自己的好处,要掩藏一些,涵养化育,培养德行的深厚;别人有过失,要遮掩一些,浑厚包容,开拓心胸之广大。

谦虚纔能深入圣道,隐恶扬善,成就德行。

18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用'清虚淡泊'修养心神,以'充实道德'保养身体,用'仁义慈悲'抚育天下万物,用'圣贤大道'教养十方。

养字于此,有修养、涵养、养育、培养等不同意义。

19一动乎欲,欲迷则昏; 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欲望一动,若不能及时克制,迷于其中就会失去理智;任由情绪发展,稍有偏差就会流于乖张邪恶。

观照、行持,都要从念头初起时用功,两个“一”字,尤须注意。

戾(lì ㄌ〡ˋ):弯曲,引申为乖张、违逆。

20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刘直斋说:涵养心性,必须要耐得烦乱、耐得辛苦、耐得惊畏、耐得怕惧,功夫纔能纯熟。

不能忍耐,则一切功德皆难以成就。

21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欲望淡泊,所以心绪宁静;心有主宰,故能清虚淡泊。

不被外境物欲诱惑动摇叫做静;不因外境而生染着,据为实有,纔叫清虚。

不被外界物欲所动,故能心静;不被外界物欲所实,故能心虚。

实:物欲填满心中之意。

22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恭敬严守心神,心神就能安定;收敛抑制情绪意气,情绪就能平和。

心平气和,功夫在恭敬克己。

23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光明磊落的节操道义,是从隐秘之所、无人之时,不敢放纵,恭慎自守培养出来的。

扭转乾坤的学问才干,由于不敢轻忽细微之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能得力。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不自欺,不欺人。

24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情绪忌讳发挥到极处,心志忌讳骄傲自满,才华忌讳浅浮外露。

这些都是涵养德行的大病。《礼记》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凡事须有节制,发乎情,止乎礼。

25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粗率急躁,不能忍耐反思之人,必定一事无成;顺逆境界,保持心平气和之人,则能感应各种祥瑞云集。

骈(pián ㄆ〡ㄢˊ):两马并驾。引申为聚集。

26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处于人事繁杂的重要职位;面对顽劣迟钝之人;违背自己意愿的时候;处理纷繁复杂的事情,这些境界中最好修忍辱。如果态度偏激坚决,不容回转,不但对事情没有帮助,终将劳而无功,人人抱怨,自己难以成就,实在是愚痴到了极处。如果在这里边能够忍耐过去,就有无穷的利益。

一切法得成于忍。

偾〔fèn ㄈㄣˋ〕:覆败、灭亡。

27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一个人性情急躁、心胸狭隘,就容易情绪激动;情绪激动就用心粗疏大意,神志昏散。于是各种谬误差错接踵而来,那里说的尽呢?

褊(biǎn ㄅ〡ㄢˇ):衣服窄小,引申为心量狭窄。

舛(chuǎn ㄔㄨㄢˇ)违背、差错。

28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自己修持要清净超脱,对待他人和蔼慈祥。无事时候心境明净,事情来时处理果断。事事如意时淡泊不染,不如意时泰然处之。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被外境所转,实在是相当高的修为。

持躬类

29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聪明智慧不可外露,须知韬光养晦,和光同尘,大智若愚;道德高尚,地位尊崇,须知谦逊虚心,纔能长久保持不失。

30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富贵是招惹怨恨的根源,才能常常带来身家的灾祸;显赫的名声是招致毁谤的媒介;欢乐过头就会转成悲哀。

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凡事皆当适可而止。

31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立身处世,只是要常常存有畏惧之心,知道退让。见到眼前利益,想想后来的害处;事到圆满,要想到漫溢的时候。常常这样存心,就能免于灾祸。

32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人生最不幸的事情,就是偶尔失言却没有带来灾祸;偶尔计划不周,事情竟侥幸成功;偶尔恣意行事居然得到小利。于是以后视为常事,而不加以检点。那么大的灾殃就从这些地方产生。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微之处若不防范,往往使德行受损。

3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待人处事,能够退让,与人无争,不仅免祸,而且涵养德行,培植福报,其实是大便宜事;日常用度,皆有定数,若增加一份享受,就折损一分福报。

34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不知道尊重自己的人,往往自取其辱;胆大妄为、不知敬畏的人,往往会招来灾祸。

谦卑恭慎是保身立德的关键。

35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即使功劳盖世,抵挡不得一个傲慢自矜,最容易招惹嫉妒,乃至灾祸,不但无益且有害;天大的罪恶,一念回心,抵挡不得一个真诚忏悔改过,再大的罪过恶业都能消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谚语有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36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凡事到顺心如意时,要知道赶快回头;话说到恣情痛快时,要知道停止。灾殃过失无不是从志得意满而来,所以有见识的人,事事如意时常怀忧虑,遇到喜事会更加警惕畏惧。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37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万物都忌讳所有的好处集于一身,凡事都忌讳十全十美,为人则忌讳兴盛到极点。

谚云:弓不可拉太满,须知留余地给他人立足,给自己转身。

38安莫安于知足, 危莫危于多言。

心安、身安莫过于知足常乐,危险之来多由于多言妄谈。

知足常乐,言多必失。身心不安,都是由于不知足、过分贪求;危险灾祸,都从口出。

39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自身行持须恭敬为主,反躬自责要深刻恳切,接引大众要和睦慈祥,存心用意要公正无私,修身行道要勇猛精进,还须选择善友良朋以求进益,知过改过,永无止境,保全身命,成全慧命。

40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把握念头不胡思乱想,现于身体不可胡作妄为,口不可轻言妄谈,就是君子主敬存诚的下手处;内心不欺骗自己,对外不欺骗他人,进而不敢欺骗天地鬼神,就是君子修养慎独的用功时。

41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

存心以光明磊落、诚实笃厚最重要;外表以端正大方、老成持重最亲切;言谈以简单扼要、真诚恳切最感人。

身口意,心为根本,诚于中必形于外。三者功夫乃是一体,效验也是一体,不可分割。

42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体察物情,推己及人,来包容原谅他人的过失;保持理智,不徇私情,来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能够用原谅自己的心原谅他人,就能够保全朋友间的友谊;能够用责备他人的心责备自己,就能够减少过失,不至丧德。

43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明代大儒唐顺之说:“人要时刻检点自己的毛病,原来讨厌别人的许多毛病,如果真的反省自己,就会发现其实自己样样都有。”

与其厌弃别人,不如回头检查自己。

44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凡事缓和一步,就可以免除因仓促带来日后的悔恨;凡事知道退让,就可以避免与人相争带来的灾祸。

退一步海阔天空。

45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心量要大,当效海纳百川,能够包容别人的过失;对自己做人处事的原则,立场要稳,不可随波逐流。

46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一味向前进,不留余地,不知转圜,路就越走越窄;目光深远,及时回头,眼界越放越宽。

47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纔是脚跟。

事情繁多密集时,能够将它拨的开,没有障碍,方纔见到手段的高明;人事之大风大浪冲击时、急难当前时,能够立得坚定,做得了主,纔是真正脚跟。

朱熹诗说: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48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至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当有意外事件发生时,只应该守住原则,静观其变,不适合急躁行动。即使确实无法挽救,自己志向操守端正坚定;虽然事情无所作为,自己的存心终究可以大白于天下。否则必定落得身败名裂,就不是应对变故的正确方法了。

处变不惊,恭敬自强。

49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步步都要抢占优先,必定会有更强的人来排挤他;事事都要争强好胜,必定会有更强的人来挫辱他。

因果报应,乃自然之理。

50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量广大,像海纳百川、春育万物;修行持身像白玉无瑕、冰雪清莹;胸襟开阔如同月光下的和风;举止风度宏大如同泰岳高山。

51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意志向要刻苦,意味旨趣要和乐,气概度量要宽宏,言语举动要谨慎。

程伊川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但实下功夫,时习不懈,自见意味。

52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乐。

天下书有自己没有读过的,所行事没有不可告人的。为人一生,没有一件需要瞒人的事,这是最大的快乐

53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 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心思要细致周密,而不可琐碎(心量要开阔);操守要严肃清明,但不可过于激烈(态度须柔和)。凡事皆有节度,须行中道。

缜(zhěn ㄓㄣˇ)细致。

54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聪明人要戒太过于明察;过于明察,人多不喜欢接近。刚强人要戒除过于粗暴,过于刚暴,人多有畏惧之心。难得糊涂。

55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与朋友交往须淡泊无求,止息毁谤唯有装聋作哑,反躬自责要严格苛刻 ,抵御侮辱只可以柔弱克刚强。韬光养晦,若无若虚。

56居安、虑危; 处治、思乱。

处于安宁的环境,要考虑将来的危难;处在太平的时代,须想到动乱的到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7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

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每一桩事情都有它的困难处,事情多了是难上加难。举手投足处,常常顾虑有失误坠落之情况,不敢大意;所行之事,一桩一件细细一想,全身都是过失差错。常存畏慎,反省检点,就是修行起点。

58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愤怒起来的时候,宜努力消除怒气,以明理融化之。有过失要细心检点,过失在哪里、哪一方面,知过纔能改过。

克己功夫在境界中作,诚意正心在犯过时修。

59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凡事须有节制保留,留一点余地给别人,不可言尽、做尽,纔能减少过失,排除障碍。

60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些不足处方好;纔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

北宋学者胡安国说:“人不能要求事事称心如意,要常有些不足纔好。刚得称心满愿,就有不如意事,每次经历试验都是这样,丝毫不差。”

乐极生悲,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61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宋朝名士邵康节的诗,“好花看到半开时”,是修身处世的最好写照,余韵无穷。花开一半,生机无限;画有留白,悟处深远。

62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一个人办事精明细致,而不存心苛刻察寻;心地光明,而没有浮浅暴露的毛病。

63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见识不足决断就会思虑过多,威望不足摄众就会容易发怒;信用不足服人,才会喋喋不休。态度虚伪,过分谄媚,是礼教的危害者;苛刻调查,多疑猜忌是智慧的危害者。凡夫与圣贤,就在这些取舍节制之间分辨。

敦品类

64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

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

学习诗书勤勉笃实,崇尚志节情操,慎重于财物的取与,言谈举动威仪恭谨,这是爱惜名誉;竞相自我标榜,迎合谄媚权贵,行事专取怪异偏激,表现与众不同,惯于模棱两可,摇摆不定,这就是求取名声,沽名钓誉。

65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爱惜名誉的人,宁静而无所求;沽名钓誉的人,浮躁而拙于应付。

66辱身丧名,莫不由此!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以市哉?

毁辱身家,败坏名声,没有不是因为这些的。求取名声正是败坏名声,名望又那里是强求得来的呢?名者,谤之媒也,名声大就会招惹嫉妒,树大招风。

处事类

67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越是处理难办的事,越应该宽大包容;越是和难处的人相处,越应该厚道,越是紧急的事,越是要缓和周到。

办事全在圆融周密,思虑深远。如果心浮气躁,固执己见,急于求成往往败事。

69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闇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胡成胡久。”

明朝学者吕新吾说:“要为天下做好事,既要审度自己的德行能力,又要观察时机,选择用人。'贪图私欲就难以成就大事,众人的愤怒不可侵犯’,这句话,不只是胡作妄为的人要慎重考虑;即使是用大公无私的心,办正大光明的事,也要懂得调和人心,把理论方法说明白,使众人信服遵从;然后事情纔能成功、长久。凡夫多数没有远见卓识,如果让小人无法得到私利,利用大众一起来反对,即使有好办法,又怎么能够成功、长久呢?

70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不懂装懂,正是愚痴到极处;没事找事就叫薄福的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1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白居易有一首诗说:“我有一句话请您记住,世间苦人都是自找麻烦的多。”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无事。

72无事时,戒一偷字; 有事时,戒一乱字。

事情没来的时候,要戒茍且偷安;事情来的时候,要戒慌乱无序。

修行功夫得力,心定神闲,就不会粗心疏忽。未雨绸缪,纔能处变不惊。

73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鍊心法,更无鍊事法。鍊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

学者刘念台说:“学道的人遇到事情不能应对,就是心性有缺陷的地方。只有修炼心性的方法,没有修炼事情的方法。修炼心性,主要就在心中不存一件事。心中无事,纔能事事圆满,这是修行静心工夫得力的地方。”

74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处理事情最忌讳急躁。一急躁,安排自己都来不及,那里还能从容办事呢?

75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 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评论他人要选取他的长处,婉转体谅他的不足;做事要先看事情的危害,而后再考虑可能的利益。

76无心者公, 无我者明。

没有成见,就能公正无私;不存我执就能明辨事理。

旁观者清,就因为心中没有成见、我执。

接物类

77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

待人,当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要求自己,要从没有过失中找过失,不但长养德行,也能避免灾祸忧患。对待他人,要从过失中找没有过失,不但自己存心厚道,也能化解怨结矛盾。

修身要严格,待人须宽厚。

78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怎么样息除毁谤?“无须辩解”;怎样化解怨恨?“不要争执”。

79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别人毁谤我,与其善于辩解,不如包容他;别人侮辱我,与其防范他,不如感化他。

80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喫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大小须辨别清楚,方知取舍。一己名利享用为小;众人福祉为大。

81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他又说:凡事不能想着占便宜。便宜是天下人都要争取的,我自己得到,众人就都会怨恨我,怎么能够安然享用呢?我失掉便宜,众人的怨恨就消除了,我反而可以高枕无忧。所以终生失掉便宜,就是终生得到便宜。这是我几十年经历所悟出的,一定要遵守!千万不能疏忽啊!

82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我一生没有受太多小人的侮辱,只有一个好方法,就是能及早转弯回头。

这个道理就如同水一样,水直流,遇到障碍物,它就转个弯往旁边流,不受阻碍。

83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

忍耐与谦让可以消除无穷的灾祸与悔恨。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切灾祸由来,都是从不能忍让而来的;能忍让, 灾祸与悔恨,即可消除于无形。

84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分寸。”

古人有句话说:终身让路给别人先走,自己也没有减少一分一寸道路。

这是比喻形容,让是不会有损失的。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85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 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担当重任要有实力、愿力、勇力,而不能任性使气;和难以相处的人相处,要有智慧引导,少用言语劝谏,身教重于言教。

86穷寇不可追也, 遁词不可攻也。

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追迫太紧,以免其拼死反扑;明知道是掩饰的借口,不要过于攻击,以免其反咬一口。

87恩怕先益后损,则恩反成雠,前功尽弃;

威怕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施恩于人怕前边很丰厚,以后减损,欲望不能满足,反而恩变成仇,前功尽弃;威严不能先前宽松,以后严厉,就会约束不了,招来怨恨。

恩威之间,要有智慧判断,纔能发挥正面效果,防止弊端。

88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善于运用威德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运用恩泽的人不随便施与。

轻易发怒,人反而没有畏惧心,而不尊重;以德服人,纔是善用其威。施恩给人要恰到好处,要看情况,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施一杯水,也会永远感恩。

89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轻易相信一面之词,就随便发言评论,是听话的大忌;激励而过于严厉,是劝善的大忌。

见未真,勿轻信;知未的,勿轻传。听人讲话传达信息,要持保留态度,经慎思、明辨,证实无误,乃可相信。责备别人改恶归善,愈刺激他,反弹就愈厉害,增长他烦恼。要他好,方法不对,所得就会是反效果。

90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吕新吾说:“引发人的惭愧心,小人也能使他回头成为君子;刺激人的自尊心,君子也会恼羞成怒,使他变成小人。”

这一段是讲,要帮助一个人改过,成为一名君子,要引发他的惭愧心,不能刺激他的自尊心。

91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受到言语刺激而不发怒,这个人若不是宽宏大量,必定深藏心机。

这一段是讲观察一个人,刺激他而不会生气,一种是有大心量,有涵养的人;另一种是怀恨在心里,没表现出来,而另有意图。

91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忌尽言。

处理事情要留有余地,劝善切不可竭尽直言。

这是讲,凡事都必须留一些空间,纔有缓冲的余地。

92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不直的木材憎恶绳子,因会暴露它的缺点;坚硬的石头害怕开凿,因为会触到它的痛处。劝善的言语,不能不谨慎啊。

这一段所讲,是一般人有一些坏的毛病习气,不喜人去指责他。劝他改善,要看他能接受多少,接受到什么程度,不可不慎重观察。

93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言,非善道矣。”

吕新吾说:“劝善要看对方的接受程度,还要尽到长善救失的责任。不能指责他的忌讳,不要尽情数落他的过失,不要针对个人,不要过于严峻,不要长篇大论,不要重复不止。如果犯了这六条忌讳,即使言论忠正,也不能算善于劝谏了。”

94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又说:“谈论别人要存三分厚道,不只可以远离灾祸,也给他留有余地,可以遮盖过失,有触动他悔悟的机会,为他保存名誉。就像天地,有涵容万物、蕴蓄生长的气氛。

95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骘处。

行事言语过分激烈,让人敢怒而不敢言,就是折损阴德的地方。

96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雠,彼亦趋死如鹜,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凡是劝谏别人,不能直接指责他的过失,必须先赞叹他的长处。人心喜悦就容易接受劝告,愤怒的时候就难以接受别人的话语。善于感化别人的人,心意诚恳,态度温和,情绪和缓,言辞委婉,包容他的缺失,想到他能力智慧有达不到的,体察他的苦衷。根据事情讲解劝说,随时开解教导。他因我们的诚恳而乐于接受,因投其所好而欢喜;感动于督促责罚的宽厚,惭愧自己的不成材。人不是无情的木头石块,没有不愿长进的。我如果嫉恶如仇,他无地自容,就会不惜同归于尽,即使想要改过自新也难了。这是教育的悲哀啊。

97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古圣先贤说:“能够觉察别人的欺诈,而不说出来;受到别人的侮辱,而能不动声色,这里边意味无穷,也会得到无尽的利益。”

98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品论他人的过失,应当推究他最初发心,或许有不得已的地方,不能只是执着于后来的行迹;择取他人的善行,应当根据他实际的行为,不必向深处追究他的动机。

99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底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吕新吾说:“对世道人情,只找淡薄的地方;说到人心,只想恶的方面,这是自私而且刻薄的想法,不是长养厚德的道理。

100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自己修持以心地清净为最重要,处世接物以言语谨慎为第一。

101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最大的恶莫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灾祸多来自说别人的是非。谈论别人的缺点,如果对方有道德涵养,就会丧失我们自己的德行;如果对方是阴险小人,我们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102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面对刻薄急躁的人,我用宽大的心量容受他;面对阴险邪恶的人,我用坦荡无私的态度对待他。

仄(zè ㄗㄜˋ)倾斜、狭窄义。

103律己宜带秋气, 处世须带春风。

约束自己要有秋天的肃杀之气,严格要求;

待人处世要像春风拂面,和煦温暖。以要求别人改过之心,回头来要求自己;以原谅自己过失之心,去原谅别人,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104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

大喜的时候不要许诺给人物品,大怒的时候不要答覆别人的书信。欢喜的时候随便讲话,以后往往失信;生气时候口不择言,往往有失礼的地方。

大喜大怒时,情绪失控,往往感情用事。在这个时候,不宜处理事情。等心情恢复平静,再处理之。

105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一个人独自静坐时,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和他人聊天闲谈时,不要说人闲话。

106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

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当面奉承的话,有见识的人未必会心里喜欢;背后议论他人,被伤害的人往往如刻骨切肤,怨恨难平。

谀(yú ㄩˊ)美言取悦于人。

107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面对事情要先考虑别人的难处,议论他人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没有过失。

设身处地,换个立场想,如果我是他,将如何?常对换立场,即能替别人着想。

108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施惠给人不在于大小,在于他最需要的时候;怨恨不在于多少,伤他人之心一点点,就结下深怨,不可不知。

109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不要因为微小的嫌隙就疏远至亲好友,不要因为新近的怨恨就忘记往日的恩情。这是做人的道理,人与人相处,总要想到别人的好处;别人的过失不要放在自己心里。如此,我们心里都是好的,没有坏的。

110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刘直斋说:“好合不如好散,这个话非常有道理。合是开始,散是终结;能够愉快分手,就是全始全终。凡是处理一件事情,与一个人交往,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

这是非常重要,往往人与人相处,开始时很好,到后来不懂处理善后,闹得不欢而散,甚至结怨。

111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

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严守心念拒绝外境诱惑,要像一团烈火,把一切物欲烧的干干净净;放宽心胸对待同伴,就像一片春日的阳光,使每个人都感受到温暖和煦。

112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结怨雠,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

凡事若关系到一个人终身名誉、命运,即使见闻真切确实,不能随便宣扬,要知道隐恶扬善。但凡一句话会伤害自己的仁厚,即使是戏论闲话,也不能随便出口。与人结怨、招惹灾祸、折损阴德,都是因为这些。

113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

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遇到事情只是一味的镇定从容,即使事情纷繁,如同一团乱丝,终究能理出头绪;对待别人没有半点虚伪欺诈,即使对方像山中精怪一样狡猾,也会受感动,而能以诚相待。

114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于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公正生智慧;真诚生智慧;从容生智慧。

公正生智慧,因为不被私欲蒙蔽;真诚生智慧,因为不夹杂虚伪;从容生智慧,因为不被迷惑淆乱心思。此是治心功夫,需常提起观照也。

115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能终结天下言论辩才的人,不在于善与人辩,而在于说话迟钝。能折服天下勇力,不在于勇敢而在于常存畏惧之心。

沉默是金,雄辩是银。老子说:柔弱胜刚强。

讷(nè ㄋㄜˋ)讷于言: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于言”是说话迟钝,有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

116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仁义为本体,忍让为相用。如果不能忍让,仁义又如何表现?如果心中没有仁义,忍让没有根基,必有所图,则成虚伪。去除不仁不义之心,自然仁义存于心,忍让接于物。常观察自己现前之心,是仁义或不仁义。

117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喫亏。”

林退斋临终时,子孙们围着跪在床前,请求遗训。林退斋说:“没有别的,你们只是要学会吃亏”。

118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 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宽厚的人要有原则,不能让人有所仗恃,以致放纵妄为;精明的人要能体谅包容,不能过于苛刻,让人无立足之地。此中分寸把握有大学问。

119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不如喜欢听取自己的过失;喜欢夸耀自己的善事,不如赞叹别人的善行。

120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

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立身处世不可以过于清白,一切污秽尘垢要能够容纳忍受;不可以过于善恶分明,一切智愚美丑都要能够包容。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21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精细聪明要藏在淳朴敦厚中起作用,以免伤人。从古至今,招惹灾祸的人,十分之八九是聪明人,很少见到因为厚道淳朴带来灾祸的。

中不方,名不彰;外不圆,祸之门。

123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品德高尚的人心平气和,看人人都有可取之处,所以言谈间都是赞叹别人的多;德行浅薄的人心地刻薄傲慢,看人人都有可憎的地方,所以目中无人,轻视嫌弃的多。

124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吕新吾说:“世上的人都喜欢说,没有好人,这个话说得太冒失了。追究他的病根,都从心不中正、不能推己及人而来的。自己就已经不好了,怎么还有闲情去责备别人呢?”

125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批评人的坏事不可以太严厉,要考虑他的承受能力;教人行善不要标准太高,应当让他能够遵从跟上。

126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

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有些事情急切间不能表白,推延缓和或许自然明白,不要急躁而加速其暴戾凶残之气;有的人控制太严不肯服从,放纵听任或许他自己会受感化,就不要太苛刻,反而加重他的顽固。凡事都不可过激。

127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对自己的习性不能放任,要用逆境磨炼克服,原则就是一个忍字;对别人的性情不能违背,应当顺从调教,方法就在一个恕字。

128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想要议论他人,先评论自己;想要了解别人,首先了解自己。

129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内不正。

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凡是受外境转移控制,都是因为内心修持不足;凡是被邪说动摇,都是因为内心不正。现在的人见到别人的恭敬或者轻慢,就随之欢喜瞋怒,都是属于重视表面。个迷惑不能破除,这一生常被外境所转,心情忽冷忽热,不得安宁。

130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小人以打听君子的过失为乐,君子耻于听闻小人的恶行。存心厚道还是刻薄从这里分辨,人品德行高低就从这里区别。

齐家、从政、惠吉类

131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和大众相处时要闭口少言,自己私居独处要观照起心动念。

132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造物主忌讳的就是刻薄、机巧;与万物都能感通,要用真诚、忠信。

133“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为人谦逊忠厚,事事均能吉祥;对人体谅仁爱,一生都会如意。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满招损,谦受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终身都要奉行的,放之四海皆准。

134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足的人常感到满足,终身就不会因为贪求无度而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随时能够放下,终身就不会与人相争带来耻辱。

135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心地要像明镜、止水一样澄清无染,立身像泰岳高山一样坚定不移,做事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正大,待人像雨过天晴一样明净和煦。

悖凶类

136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兴旺是衰败的开始;福报是灾祸的根本。物极必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