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卖掉了海淀学区房, 好爽!

前一段时间我有点忙,忙着卖房。

去年年底我就有说过,有个中介小哥看房市转暖,就盯上了我海淀的那套房。

然后从11月份开始,每周坚持给我发销售报表(把我当成他领导一样啊),终于在发到三个月的时候,我跟他说:

好了,卖。

这种努力的劲头,真是谁都不服,就服房产中介。

01

为什么要卖掉海淀的房?还要从我买这套房子说起。

海淀的学区房,是我生老二之前做孕妇的时候买的。当时买房的理由,大概主要是出于两个点:一是手里有钱,二是孕期焦虑症。

总之,当时我就突然非常想要,要给小孩去弄一个海淀的学籍,优化一下教育路线,所以就去买了房,成为了一名海淀家长。

当时世界还比较和平,海淀家长没有站到宇宙的C位,也没听过什么鸡娃和内卷。所以海淀买房的全过程顺利而简练,就分了三步:

首先,周末用一个下午,由中介小哥带着看了十来套不同类型的房;

其次,让他拿出小区最小户型的在售列表,圈出了最便宜的一套;

最后,约卖家谈,快速成交。

从买房到现在卖房,我都没有亲自去看过自己的房…我老公曾眼睁睁看着我这样买过两套房,有的时候就很感慨,说我买房就像买白菜。

我说,买房跟搞教育逻辑差不多,主要是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做决策,就没有什么纠结。

就比如说吧,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孩子有海淀学籍、可以读附近优质校、未来海淀升学的问题,那我还在乎房子啥样吗?90年代初期的复古作品又怎样?黑暗里住筒子楼的感觉又如何?又不住!

我只在乎它的价格,价格最好、成本最低,转手的时候赔本的风险最小,这是重要的。

那这件事就简单了,无需看房只要看EXCEL表格,分分钟就搞定了。

那时候买房不太卷,一居室20多套,后来是越炒越卷,越卷越炒。

02

今年,网上有个不明来路的人讲学区房改革了,说三点让学区房走向终结。

至少两个朋友转发给我,让我学习领会(我知道他们应该没有恶意,当时都知道我签了卖房协议,可能是想让我有点安慰)。

但是,内容真的太扯淡。

第一,视频说房本锁定,一贯的学校要拿9年。5年前我买房的时候就有要求,入学房本要3年了好吗?

而且,所谓学区房只针对优质校,优质校从来名额都是紧张的,于是房产年限被迫也成了一个限量杆,上海家长去学校折腾也多是为了这事儿;

第二,划片不是全区都录,采用近入学政策。那又怎么样呢?之前学区房你买的直升,现在你买的保底。去年721新政之后,西城涨到了3000万一套,没房靠抢,就是这个原因。平均教育质量摆在那里。

再说第三,非京籍入学需要协商…这个就是白天说的梦话。

在帝都,优质学区那都是稀缺资源,就没有非京籍的份儿好嘛?就算是有工居的家长,有个证护体感觉自己和京城务工人员体质“不一样”,在小学只要北京户口的条件面前,也是灰头土脸,无路可走。

要不然,像张雪峰这样的大V创业选在北京,为帝都培养学生,一旦养娃搞教育,只能坐上离京的那个大巴,五味杂陈。

坦白说,只要学校掐尖资源的状况不变,各区之间教育资源搞不平整,海淀一年几百个清北,隔壁昌平只有几个还发挥不稳定,那学区房就很难彻底被团灭。

我知道这一切真相,理智且清醒,但还是卖了房,放弃了海淀的学籍。

为什么呢?

03

首先,肯定是我买的学区房,虽然是我距离最近的强校(实在不想为上学搬家),但在大海淀也就是三等三类的学校…

三等三类啥概念?

有个朋友在个学校上学,有一次问我能不能找到冰球社团可以收散员,他家小孩学了几年冰球,现在学校苦无球队,没法团战练习,以后也没办法比赛。这种球队拼团不好找,大部分都是校队组织,后来没办法继续,只能换足球。

但可惜啊,花了十几万,还是只能在冰场上看清华附小孩包场团战,都是海淀的学校,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这样一所学校,如果录不进,都不好意思开口找人打听情况。

其次,虽然它是距离我最近的,但还是有不到5公里。顺丰那么牛了,花了几个亿解决最后1公里的问题,我一个劳动者打工人,能解决5公里的问题吗?对不起,我不配。

之前屯房不知道,正经要上学了研究接送,才发现这特别费妈。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我朋友身上,她周边没有像样的学校,就选了一个距离只有4公里,但跨越高架的学校啊。当时入学想得美,盘算小区家长拼车,司机接送上下学。

后来发现拼车这事儿搞不了,主要时间凑不好,最后还是爹妈亲自接。接送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高架桥有多神奇了,天天堵车要了命,6点50出发7点10分到校,7点出发只能7点50到校…

为了解决塞车,他们买了一台电动车。夏天还好说,冬天骑起来特带感,就像去了一趟南极旅行。后来,又想买一个老人车,带棚的那种…

好在下手之前想明白了,没在“坐骑”上折腾,直接搬家到学校旁边,搞定了小孩睡眠长期不足的问题。

一个月租房一万三。

我对学校既没有执念,接送自己又搞不定(朋友的老公是个勤快人,我老公直接否定了让他接送娃的建议,觉得鸡他就是痴心妄想),那这个事儿就比较清晰了…

当不当海淀家长不重要,重要的是当爹妈的要先活命。如果教育是言传身教,那从小就让小孩活得不要太拧巴。

最后,我没有任何意愿屯房,压着的房款,还银行的利息…不算不知道有多吓人啊。解抵押的时候,我发现过去5年的还贷生涯,4年都是替银行打工了。

想到再也不用为了一个海淀学籍还贷了,就觉得好爽。

04

家长总是希望能解决小孩教育起点的问题。

买学区房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手段,它只需要有钱。所以很多所谓中产家庭,就会耗巨资投入,想要把赚来的钱都兑换成对未来的希望。

现在自鸡之风愈演愈烈。杭州孟母团自发举办挑战杯,让小孩为房价崛起而读书的时候,一批西溪某小区的家长们,已经在提议买下一个学校。

之前,总有一个读者追着问我中产到底是什么人?

我想了想说,中产没有价位表,他们是介于穷人和有钱人之间的那一群人。

不生孩子,生活品质靠近有钱人,生娃之后就靠近穷人。

二人世界,都是小布尔乔亚,双飞去大溪地潜水,后海的酒吧听吉他晒月亮,今天鱼子酱蓝鳍金枪鱼,明天和牛小排配一支甜美的“风之子”。

有娃之后,秒入布尔什维克,吃喝拉撒、报班、换房,没经历一件事儿,就立马回归劳动人民,早餐鸡蛋灌饼,晚上咸菜馒头。

你会怀疑,昨天喷香奈儿和你星巴克,今天就节衣缩食也摒弃消费主义,这是一个人吗?

对,如假包换。组团买起学校和吃咸菜的,绝对是同一波人,他的名字就叫中产家长。

这些家长,外表像个有钱人:在国家大剧院看戏,穿这巴宝莉的风衣,去欧美度假;里子还是比较潦倒:上学考虑投资成本,私立的钱花得肉痛,只能买房,买房估计卖稳赚不赔,娃没鸡成,还能靠房产好好活下去啊(头两年的事儿,购房要谨慎)。

算盘打的要精明,因为还不能随心所欲的花钱。

内卷卷不到有钱人,他们财富的自由,每个月几百万丢给了chanel,家里仨娃俩保姆带,还不含贴身家教—英美原装的俊男美女,经常会在各大国际学校门口遇到。

没钱的人也不操心读书这点儿事,倒不单纯是经济实力弱,花钱花不起,是因为他们还没机会接触到这些教育资源。

你像我家阿姨是见过市面、重视教育的人,所以就会送小孩读私立,这就是稍微卷边。

当时不少人留言不信,觉得阿姨的小孩也能读私校?你们的看法也太有优越感了吧,阿姨送小孩去私立为什么就不行?人家一年上万的学费花得起。

中产的生活本质跟阿姨差不多。996打工人、甚至007创业族,这一代靠努力实现了脱贫致富,赚多了一点钱。但也因为多赚了一点钱,对教育的选择就更贵,一报班刷卡就分分钟致贫。

前两天腾讯新闻上看到了一份报告,数据显示很多老母亲每年在自己身上的花费不超过5000,经济状况不好和怕失业的苦逼的中年大有人在。

这属于啥?

大好的人参鹿茸,总是被教育熬煮成了一锅苦涩的药。在我看来,不如把人生的精华炖成汤,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精神”美味营养好吸收。

教育虽不能放弃努力,但也不必过度焦虑啊。

(0)

相关推荐